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且依六種波羅密多,通相皆二,別相前五說爲福德,第六智慧。或複前叁唯福德攝,後一唯智,余通二種。複有二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講解:本章開始是诠釋頌文,此下是辨位修行。這資糧位的菩薩,還沒有證得唯識真如,所以才依勝解之力,修一切勝行。應知此亦解行地攝(注:解行地,謂知解與修行,指未證真如前的叁賢菩薩。)解行地所修的勝行是些什麼呢?簡略的說有二種,即福和智。在一切勝行中,凡是以慧爲體性的,都叫做智,其余的都叫做福。現在別的勝行不說,且以六波羅密而言,約通相說,皆名福智。依別相說,前五種稱爲福德,第六種是智。或者以前叁的布施、持戒、忍辱唯屬福德,後一的般若唯屬智慧,其余的精進、禅定通福、智二種。

  除福、智外,又有二種,即自利和利他。就是所修勝行,隨其意樂之力 一切功德都通于自利、利他二行。若依別相來說,六度、叁十七菩提分等,都是自利行攝;四攝、四無量心等,都是利他行攝。像這樣的勝行,差別無邊,都是資糧位中所修。

  論文九: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叁退屈,而能叁事練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密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叁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叁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講解:在此資糧位中,煩惱、所知二障還沒有伏滅斷除,致使修勝行時有叁種退屈,但有叁事以磨練其心,于所證修勇猛精進,不令退屈。一者聞說無上正等菩提,廣大無邊,深遠難測,心生退屈。此時即引用其他人已證大菩提者爲例,來練磨自心,便能發大勇猛而不退轉。二者聞說布施等六波羅密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此時即省察自己的意樂已能修施、戒等行,要再鼓余勇,不難圓滿達到彼岸,這樣磨練自心,而勇猛不退。叁者聞說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此時應引用他人所行的施等粗善,來比況自己的妙因之行,粗善尚且可獲善果,妙因豈能不證妙果?這樣磨練自心,便勇猛不退。由上叁事,練磨其心,使叁種退屈堅固熾然的修諸勝行,而不再退轉。

  第叁章 釋加行位

  論文一:次加行位其相雲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講解:五位修行的第二位是加行位,加行位的義相是怎樣呢?《唯識叁十頌》說:“在修習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的時候,仍有一種假立之物出現在前面,以爲這就是唯識的實性,因爲心中存著有所得之念,所以未能真正的住于唯識實性。”

  論文二: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講解:論中長行說,菩薩先于最初無數劫中,貯備福德智慧的勝行資糧,已使順解脫分圓滿成就,爲要入見道並住唯識實性,所以還得更修加行以伏除二取,這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這四善根總名爲順決擇分,因爲它隨順趣向于真實的決擇分,近于見道,所以立加行之名,並非前資糧位沒有加行的意義。

  暖等四法,依四尋思觀而立初暖、頂二位,依四如實智觀而立後忍、世第一法二位。所謂四尋思觀,是尋思事物名、義、自性、差別,從而認識到這四法都是唯識所變,依他假有,遍計實無,這就叫做四尋思觀。什麼叫做如實智?前四尋思,但觀所取的名等四境離識非有,此如實智更于忍可所取空後,進而如實遍知能取的識也決定非有。依此能、所俱空的空理,便能入圓成實性,所以叫做如實智。

  何以諸法的名、義要各別尋求,名義的自性、差別要合並思察呢?名是名,義是義,名義相異,所以要各別尋求。名義二種的自性同,差別亦同,這二二相同,所以要合爲思察。

  論文叁: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講解:初得無漏慧的明相,叫明得,明得之定叫做明得定。依此明得定,發下品尋思,觀所取空,立爲暖位。即在暖位中開始認識到所取外境的名、義、自性、差別四法,都是自心所變,假施設有,實際上是不可得的。這下尋思觀,初獲慧前的行相,喻如日出前的明相,所以立明得名。這也是所獲淨道之火以前的行相,所以又稱爲暖。

  論文四: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講解:明得定增上,叫做明增定。依此明增定,發上品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在這頂位當中,重觀所取的名等四法,同暖位一樣是自心所變,虛假施設,實不可得。但在所獲慧前的明相,較前暖位的明相增盛,所以名爲明增。尋思位到此已登峰造極,所以又名爲頂位。

  論文五: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講解:印前所取無,印後能取無,叫做印順定。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對無所取的境,決定印持,于無能取的識中,也順樂忍可。爲什麼二取都無?既然沒有實境離了能取的識而存在,那裏有什麼實識離了所取的境而獨存呢?所取、能取本是相待而立的啊。

  忍有叁名,下品爲印忍,忍所取無;中上品爲樂順忍,忍能取無,印順忍時,這叁忍在四善根中總立爲忍。因爲此位能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所以立印順名:忍可所取的境空,能取的識亦空,所以亦名爲忍。

  論文六: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講解:與見道位鄰近而無間隙,叫做無間定。依此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可能、所二取皆空,立名世第一法,謂前忍位中的上忍,唯能印可能取空,不能即可所取亦空,今此世第一法,是能、所二空雙印。從此不間斷的雙印二空,必入見道,所以立無間名。這在異生法中最爲殊勝,所以名世第一法。

  論文七: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時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講解:像這樣的暖位、頂位,依據能取之識,觀所取境空,到了忍位的下品忍生起時,便能印持外境之空相,到了中忍轉換爲能取之識,也如所取的境一樣也是空,順樂後位的上品之忍。修到上品忍生起時,便能印持此能取空。再進到世第一法,便能雙印能、所二取的空相。

  論文八: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講解:以上所說加行位的暖等四法,雖然印能、所取空,但在觀心之前,還浮著有、空二相,未能真正證實。所以說菩薩在這四位中,猶于現觀定中安立少物,以爲這就是唯識的真勝義性。因此頌文前二句說:“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事實上這少物是定心所變的似真如相,非真勝義,所以頌文的後二句說:“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要到那有、空二相滅了之後,才能實在的安住真唯識性。

  依據這種意義,所以《分別瑜伽論》上有頌文說:“菩薩在定中修行,觀名、義等的影像,唯是內心所變現,義相既已滅除,谛審觀察,唯自心想,更無少物。這樣便安住內心,先了知所取非有,次了知能取亦無,最後觸覺到無所得的真唯識性。前面的兩首頌中,第一頌初二句是明暖位,次二句是明頂位。第二頌的前二句是明下忍位,第叁句是明中、上忍位,最後一句是明世第一法.

  論文九:此加行位,未遣相縛,于粗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講解:有漏的現行境相系縛于心,不得自在,叫做相縛,二障種子,叫做粗重縛,合稱二縛。這加行位既未遣除有、空的相縛,也未斷滅二障種子的粗重縛,唯能伏除分別二取,不起現行。因爲分別二取違于見道的,爲入見道,所以要把它伏除。入見道位,方能永斷二障的粗重縛。雖然如此,但于俱生現行,只能伏除少分,未全伏除。于分別、俱生二種隨眠則全未能滅,因爲此位是有漏觀心,有所得相,有分別故,所以俱生現行未全伏除,二種隨眠盡未能滅。

  在此加行位的菩薩,對于安立谛及非安立谛,都修學觀察。什麼叫安立谛,安立是施設義,即方便安立谛,謂于苦等諸法中,安立苦、集、滅、道四聖谛理。什麼叫非安立谛,就是離差別名言的二空真如。此位菩薩,爲引發當來的真、相二種見道,及伏除由分別所起的煩惱、所知二障,所以于安立、非安立谛,要都修學觀察…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