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
于凌波居士讲授
佛光山丛林学院.台中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学讲义
第一章 总明五位
第二章 释资粮位
第三章 释加行位
第四章 释通达位
第五章 释修习位
第六章 释究竟位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
(颂文第二十六颂至三十颂)
第一章 总明五位
论文一: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讲解:《唯识三十颂》的三十首颂文,已经诠释二十五颂。其中前二十四颂成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成唯识性。有问曰:如是所成的唯识相、性,在五乘不同的种性中,都是那些种性的人,经过几层阶位,才能悟入呢?答曰:具有大乘二种种性的人,大略经过五层阶位可以渐次悟入。什么是大乘二种种性?一是本性住种性,是指无始以来,依附在阿赖耶识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之因,非由熏习,不自今有,所以名为本性住种性。二是习所成种性,就是闻听从法性流出,与法性相似的等流教法已后,依闻、思、修三慧熏习成长的无漏种子,所以名为习所成种性。只有具备这二种大乘种性,才能逐渐悟入唯识。
论文二: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讲解:什么叫做悟入唯识五位?一是资粮位,就是修学大乘顺解脱分,筹备佛道资粮。于十住、十行、十回向终,就叫做顺解脱分。二是加行位,就是修学大乘顺决择分,方便加行。见道前的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就叫做顺决择分。三是通达位,就是诸菩萨通达二空无我之理所住的见道。初地入心就叫做见道。四是修习位,就是诸菩萨修习妙观所住的修道。从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全叫做修道。五是究竟位,就是究竟断惑证理,永住于无上正等菩提。
论文三: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所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讲解:怎样才能渐次悟入唯识呢?是说诸菩萨对于识的外相和体性,在第一资粮位中,能深刻信仰和理解。在第二加行位中,能渐次伏除所取、能取,而引发真见。在第三的通达位中,起无漏现行二智,如实通达诸法相性。在第四修习位中,如其所见的真理,精勤不懈,数数修习,以伏除烦恼,断余智障。至第五究竟位中出离二障,于功德智慧,体无不备,此叫做圆;用无不行,此叫做明,既已圆明,不但自己悟入唯识相性,而且还能尽未来际,度化一切有情之类,教他们也能悟入唯识相性。
第二章 释资粮位
论文一: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讲解:五位中最初的资粮位,他的义相是怎样的呢?《唯识三十颂》说:由最初发心修行,即求住于唯识实性,但由于能取、所取的随眠还没有制服灭除,所以还未能安住。
论文二: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讲解:此下是以长行来解释颂义。论曰:菩萨从发深远坚固的大菩提心开始,乃至于还未生起顺决择识,以求住于唯识的真胜义性,这一阶段都是资粮位摄。为了要趣向无上正等菩提,才修习种种福智及殊胜资粮,譬如有人远行,必须要筹备川资食粮一样,所以名资粮位。趣无上菩提,非但自利,为度化有情故,勤求解脱,顺修解脱之因,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资粮位的菩萨,依闻、熏、修的因力,善友的缘力,决定胜解的作意力,善修福智的资粮力,以这四种殊胜力故,对于唯识义趣虽已深生信解,而未能了达能、所取空。很少能内观真如,多住外门以散心修菩萨行。因此于二取所引的随眠,还没有能够伏减的功力,使他不起二取现行。
论文三: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讲解:二取有执与非执之别,颂中所说的二取,就是显示能执相、见二取之取,并非说的就是二取,因为执取能、所二取为实有性,故名二取。若以二取名取,那非执的二取,岂是所伏断的吗?由二取现行所熏成的习气,名为二取随眠。因为它们随逐有情众生,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或者随逐有情使增生过失,昏迷如睡,所以名为随眠。这二取习气的随眠,就是所知、烦恼二障的种子。
什么叫做烦恼障?就是执著遍计所执的实我,以人我、我所的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的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注:此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属于见道所断的一百一十二种,修道所断的十六种。)以及与此平等流出的各种随烦恼,他们都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所以名为烦恼障。什么叫做所知障?就是执著遍计所执的实法,以法我、我所的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的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盖了所知之境的真实性,能够障碍菩提,所以名为所知障。
论文四: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讲解:这所知障,决定不与第八异熟识相应,其故有三:一者因第八异熟识微细劣弱,同时也不与无明慧相应。如诸论所说,此第八识唯与作意等心所具。二者法执必与无明及慧相应,因无明迷暗,慧能计度,第八识唯与作意心所相应,与无明、慧是不相应的。三者法空智品与第八识是俱起的,法空智起,当然法执就不能现行了。在七转识里,根据不同情况,或多或少与所知障相应,就如烦恼障一样。前五识因为没有计度分别,肯定不能与法见、疑、慢等相应,余如贪、恚、痴等,由于五俱意识之力,皆容引起。
论文五: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讲解:这所知障,但与不善、无记二种心相应,不通善性。因为《瑜伽论》上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无明就是痴,善心无痴,法执有痴,痴与无痴是不相应的。
烦恼障中必定有所知障,因为法执体宽,烦恼障狭,狭隘的烦恼障,必须要用这宽润的所知障为所依故。这二障的体性虽不相违,但作用却有区别。所以二障随眠,随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道有胜有劣,断的时间或前或后。这所知障,在四种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无记,而不是其余的三种(注:无覆无记分为四种,为异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变化无记。)因为异熟无记的势力强大,覆所知境,能障菩提,其余三种无记的势用薄弱,他们既不能覆所知境,亦不能为菩提障。所知障称为无覆,是对小乘佛教声闻、缘觉二乘所说,如果对菩萨来说也是有覆。
论文六: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岂彼更无慢、无明等?
讲解:倘若所知障中有恶见、疑等惑,如何契经上说,所知障为无明住地呢?(注:住地,依所生处称为住地。根本烦独是产生枝末烦恼的住地。住地有五: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明住地。)论主回答:因为所知障中无明增盛,所以总说无明,并不是没有其余的恶见等。例如烦恼种子,见、修皆有,然以见道所断的,立见一处住地,修道所断的,立欲爱、色爱、有爱住地,这四住地的名,不过各约其偏增而立罢了,岂彼除见、爱外,更无贪、嗔、痴、慢等惑吗?
论文七: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减。
讲解:以上所说二障,若是由邪师所教及邪分别而起的,属于见道所断;若是由无始熏习,任运而起的,那就属修道所断。二乘唯能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因为二乘但取涅槃,不悟菩提,所知障不障涅槃故。菩萨则二障俱断,因菩萨直趣菩提大果,不唯取小果涅槃,要永断二障种子,唯初地入心,到十地出心的无漏圣道,才能成办。若暂伏二障现行,那就不唯无漏圣道,即地前的有漏道,亦能成办。在资粮位中的菩萨,对于二障的粗现行虽有多分被伏,但对于微细现行及二障随眠来说,由于止观之力微弱,还没有能够伏灭。
论文八: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