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实无烦恼障断尽已后所显真理之有余依涅槃。尔时二乘圣者,还没有证到无余的圆寂,所以也说他没有无余依,并不是说他灭了身智已后,没有苦依已尽的无余涅槃。或者经说二乘没有涅槃,是依第四的无住处涅槃说的,并不是依前三涅槃而说。
论文十一: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迥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讲解:而且,这里说二乘无无余依者,是依不定性的二乘说的。他们才证得有余涅槃,就决定再回小向大,求无上觉。由于这样的定力和愿力,不厌生死,留身久住,在世间修利他行。这与那一类定性二乘,但厌生死,入无余涅槃不同,所以说他为无无余依。
定性二乘,深深的耽乐圆寂,厌患生死,缘无我境,得生空观智,亲证真如,把感生死苦报的烦恼障灭除尽净,由于彼能感生死的烦恼因尽,后有的异熟报果,就无从再生,现在的苦所依身,也只有任运而灭了。在这现苦所依的任运灭位,那其余能依的有为法,既无所依,便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示了依于真如理的无余涅槃。
苦依与智既然同时而舍,谁能证于无余真理呢?要知入无余的那个时候,虽说没有二乘的身智,然而由彼二乘能证此灭,故亦可说二乘有无余依,并不是说身智在的时候,可说二乘名有无余依。或者有人说,既证无余,便与佛等,为什么二乘与佛有异?答曰:此位既断烦恼,证得清净真如,离分别妄想,得寂灭之乐,根据这一点意义,可说二乘与佛没有差别。但因二乘没有上求菩提、下化有情的事业,所以又说二乘与佛是有差别的。
论文十二: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讲解:外人问曰:一切所知障既然都不招感生死,怎么说断了所知障便能得无住处涅槃呢?答曰:所知障虽不感生死,但能隐覆法空真理,使之不能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所以断彼障时,才能显示法空的真理。当知这法空真理,就是无住处涅槃。因为令于生死、涅槃二边俱不住故。
论文十三: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择灭离缚,彼非缚故。既尔,断彼宁得涅槃?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槃,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讲解:外人又问:假使所知障亦障涅槃的话,为什么断了所知障不能得到择灭呢?论主答曰:择灭无为是离烦恼障缚所显的,但所知障并不像烦恼那样系缚有情。外人又问:既然如此,断离缚怎样得到涅槃呢?论主答曰:并不是一切涅槃都归择灭所摄,不然的话,那不属择灭的自性清净.就应当不是涅槃了。要知道,能缚有情住于生死的东西,唯是烦恼,这烦恼断了,才叫做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并不像烦恼障那样能系缚有情,所以断彼障时,不得择灭。但是断除了此障,就使法空真理得以显现,这法空理相本寂灭,所以说名涅槃,并不是这涅槃以择灭为性。因此之故,四种涅槃在各种无为中,第一和第四种是真如,中间的有余、无余二种是择灭无为。
论文十四:若唯断缚得择灭著,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讲解:外人又问:假定如上所说,唯有断缚方得择灭的话,那不动无为及想受灭无为,在四种无为中何者所摄呢?论主答曰:并不属于择灭无为,因为《显扬圣教论》说,这二种无为不过暂时离缚,而择灭无为唯究竟灭。不动及想受灭,他们但有非择灭缺缘不生的意义,而不是永灭,所以是非择灭摄。
或者还有一种解释,无住处涅槃,也可以说是择灭所摄。因其体虽非缚,却是由法空观智的真简择力,灭了所知障而证得之故,所以也是择灭所摄。择灭无为有二种:一种是灭缚得,即是断了感生死的烦恼所得的择灭;一种是灭障得,即断除烦恼之余的所知障而证得的择灭。所以四种涅槃在四无为法中:初一的自性涅槃即是真如,后三的有余、无余、无住处涅槃都是择灭。不动及想受灭这二种无为,是暂时伏灭的,并不属于择灭无为,究竟灭除的才属于择灭所摄。
论文十五: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讲解:外人又问:既然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圣教中但说是菩提障呢?论主答曰:如果圣教说烦恼障但障涅槃,这岂不是说他不能为菩提障吗?应知所知障,以能障菩提的功用为胜;烦恼障,以能障涅槃的功用为胜,依这二障的殊胜作用来说的,理实而论,二障都能通障菩提、涅槃二果。像以上所说的四种涅槃中,唯有后三种称为所显得。
论文十六: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讲解:二、所生得,就是大菩提。它本来就有法尔能生的种子,然而由于所知障的障碍,使之不得生起。由于圣道之力断了所知障,令菩提从能生的种子而生起,这就叫做得菩提。起了现行已后,相续不断穷未来际,这就是四智相应心品。
论文十七: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讲解:什么叫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就是说这种心品,远离各种虚妄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即一切种智不忘失于诸差别相;不愚、即一切智不愚闇于平等空性。此心品性相俱得清净,没有各杂染,纯净圆满具足一切德相,是现行功德所依,种子功德之持,能现无量身、土,乃至其余的三智等境皆悉影现。从无间断,穷无来际,好像一个大圆镜似的,影现各种色像。
论文十八: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讲解: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此心品在凡夫位时,因有我执,自、他差别:今转凡成圣,证得二无我理,观察一切法及自、他有情,都一律平等。大慈悲等恒与此智相应,随著各种有情众生之所乐,示现有差别的受用身土影像,与妙观察智是不共所依。悲智由无住涅槃所建立,如大海水一味不变,相续不断,穷未来际。
论文十九: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讲解: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意谓这种心品,善于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无碍而转,又能摄藏并观察无数无量的陀罗尼、三摩地,及其发生的六度道品、十力等的功德珍宝,在大众集会时示现无边神通,一一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众疑,令诸有情都获得利益和安乐。
论文二十: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讲解: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了使一切有情都得到安和利乐,普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变化,以身、语、意三业,成就本来愿力所应作的利他事业。
论文二十一,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讲解:像这样的四智相应心品,虽然各个心品定有二十二法(注:二十二法,为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及所取之心),及其能变的种子,所变的现行同时俱起,然而智的作用此较增上,故以智名来显示心品。这四智相应心品,总将佛地的一切有为功德都摄尽无余。
这转有漏的八、七、六、五识的相应心品,是如其次第而转得的,即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
智既非识,何以说转识得智?此有两种答案:一者智虽非识,而依识转,因为八识心王,有依之为主而转舍转得的意义,所以说转识成智。二者在有漏位,智的决断力劣,识的分别力强;在无漏位中,智的决断力强,识的分别力劣。为劝导有情依智舍识,所以说转舍八识而得此四智。
论文二十二: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热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