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证得故。
讲解:四、果圆满转,就是第五的究竟位,由于历经三大阿僧企耶,修习无边无际的难行和胜行,直到金刚喻定现前的时候,永远断除了本来的二障粗重,顿时证得究竟佛果,证得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有尽时。
五、下劣转,就是二乘行者,他们专求自利,不求利他,厌生死苦,欣寂灭乐,只通达生空真如,唯断烦恼障种子,证得真择灭,无殊胜功能,不能有所堪任,所以名下劣转。
六、广大转,就是大乘的菩萨位,为利他故,趣向于菩提大果,不舍生死,不取涅叶,所以菩萨于生死涅槃,都无所欣厌,具能通达生空、法空二空真如,双双断了所知、烦恼二障种子,顿证无上菩提、及大般涅槃。因为有比殊胜的功能,有所堪任,所以名为广大转。转依义别虽有六种,但是颂中所取的转依体,是约第六的广大转依来说的。因为颂中说:“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广大转依,就是菩萨修十地行,地地舍二粗重而证得的。
论文四: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讲解:转依的意义,简略来说有四种。第一种是“能转道”,这又分为二种:一、能伏道,就是能降伏烦恼、所知二障随眠的势力,使之不能引起二障现行。它通有漏、无漏二道,及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三智的所应,或渐或顿的降伏二障随眠势力。二、能断道,就是永远断除二障随眠,能断道决定不是有漏加行,因为有漏心加行智和有漏后得智,前者是曾习道,后者是相执之所引,未能泯伏灭除此相,所以不能断惑。无分别智是加行所引,真如是加行智所趣所求,即由所引无分别智能证所证真如。
论文五: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讲解:有人认为,唯有根本无分别智,直接证得我、法二空所显的真理,因无外境相分,故能断除二障随眠。后得智就不然了。因为以后得智作无相观时,还有相分的境相存在,不能断障,所以他不是能断道。
又有人认为,后得的无分别智,虽不能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没有能力断除迷理随眠,但能明确认识安立谛及非安立谛相,因为没有颠倒认识,所以也能够永远断除迷事随眠。因此,《瑜伽论》上说:在修道位里有二种断道,一种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出世断道,一种是后得无分别的世出世断道。没有有漏心的纯世间道,能够永断随眠,因为有漏心是曾习境,是由相执之所引生的。由此理趣可见,各种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的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真理,才能正式断了它们。其余修道所断贪、嗔、无明、慢等的迷事随眠,则根本智和后得智都能正确断除。
论文六: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讲解:第二种是“所转依”,这又分为二种:一、持种依,就是第八根本识,由于这根本识能执持染、净法种子,而为染、净法之所依,修行圣道,能够使它舍除染法,得到净法,所以名为转依。其余的依他起性,虽亦是转依,但不能执持种子,所以这里唯说根本识而不说依他。二、迷悟依,就是真如。由于这真如能作迷悟的根本,各种染法和净法都依之而生。修行圣道,能转令舍染得净,所以名为转依。其余的依他起性,虽亦为迷悟法之所依,而非根本,所以这里唯说真如为迷悟依,而不说依他。
论文七: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讲解:第三种是“所转舍”,这又分为二种,一、所断舍,就是烦恼、所知二障种子。真正无间道出现在前的时候,障碍和对治互相违逆,二障种子就断灭了,永远不再成就,所以称之为舍。因为二障种子断灭了,不再成为现行虚妄执著的我和法。所执实我实法本来是对妄情而说,现在妄情已断,不可能再对妄情发生作用了,所以应当随之而舍。所以,这叫做舍除遍计所执。二、所弃舍,就是有漏种子和弱劣的无漏种子,当金刚喻定出现在前的时候,引生极其圆满光明纯净无杂的阿赖耶识,它不是这种种子的所依,所以要永远舍除。这种种子舍除以后,有漏法种子和弱劣的无漏种子终究不能再生。既然永远不能再生,也称之为舍。由此道理名舍生死法及劣法。
有人认为,二障所余的有漏法种及劣无漏法,在金刚喻定现前的时侯,都已经舍除。因为他们同二障种子俱时而生,当然也是俱时而舍。第二师说,金刚心时还没有弃舍,因为它们与无间道并不相违,菩萨应当是没有生死之法,因为此位应当没有所薰之识,住于无间道应当称为佛,以后的解脱道应当是没有作用了。由此应当知道,剩余的有漏等,当解脱道生起的时候,才能够丢弃舍除,因为解脱道位的第八净识,不是这劣无漏及余有漏法的所依。
论文八: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讲解:第四种是“所转得”,这又分为二种。一所显得,就是大涅槃。涅槃与小乘唯断烦恼的寂灭不同,所以称大涅槃。大涅药其本来自性虽然清净,由于客尘的烦恼、所知二障的覆盖,使他不得显现,到能证真理的圣道生时,把客障断了,才能使涅槃相显,因为大涅槃是依真如离障而施设的,并非有相,所以他的自体就是清净法界。
论文九: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药,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药,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讲解:涅槃的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一切法相的真如理性,虽为客尘所染,而自性清净,具足无量数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凝寂,有如虚空,为十界凡圣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离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别。因其非粗心境,所以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是真正圣者的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所以名为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就是真如出离烦恼的障蔽,虽然还有微细苦果的依身未灭,而烦恼障却已永远的寂灭,所以名为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就是真如出离了生死苦的缠缚,此时烦恼的苦因既尽,所余的依身苦果亦灭,如是众苦永寂,所以名为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就是真如出离所知障,此时菩萨的大悲、大智,如鸟之两翼,相辅而行。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如是利乐有情,尽未来际,虽妙用无穷,而体常寂,所以名为涅槃。
论文十: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示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若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讲解:一切有情,都有第一种的自性清净涅槃。二乘无学容许有前三种涅槃,只有释迦世尊,具有四种涅槃。为什么善逝——佛,尚有有余依涅槃,难道说佛的苦依还没有尽吗?答曰:佛虽没有实在苦依未尽的有余依涅槃,然而为应化示现的苦谛,似有有余。或约苦依尽说,名无余依;约非苦的无漏依身而说,名有余依。以是之故,世尊是具足四种涅槃。
声闻、缘觉二乘圣者,如平常说,有无余依涅槃。为何有处如《胜鬘经》说,彼二乘没有无余依呢?答曰:经上说这些二乘人,无论有余、无余涅槃全都没有,并不是但说无无余依。然而实在说,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报身报智尚在而未灭的时候,尚有所知障及苦果的依身未尽,圆寂的意义隐昧不显,所以经上说他没有涅槃,并不是说二乘圣…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