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證得故。
講解:四、果圓滿轉,就是第五的究竟位,由于曆經叁大阿僧企耶,修習無邊無際的難行和勝行,直到金剛喻定現前的時候,永遠斷除了本來的二障粗重,頓時證得究竟佛果,證得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無有盡時。
五、下劣轉,就是二乘行者,他們專求自利,不求利他,厭生死苦,欣寂滅樂,只通達生空真如,唯斷煩惱障種子,證得真擇滅,無殊勝功能,不能有所堪任,所以名下劣轉。
六、廣大轉,就是大乘的菩薩位,爲利他故,趣向于菩提大果,不舍生死,不取涅葉,所以菩薩于生死涅槃,都無所欣厭,具能通達生空、法空二空真如,雙雙斷了所知、煩惱二障種子,頓證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因爲有比殊勝的功能,有所堪任,所以名爲廣大轉。轉依義別雖有六種,但是頌中所取的轉依體,是約第六的廣大轉依來說的。因爲頌中說:“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廣大轉依,就是菩薩修十地行,地地舍二粗重而證得的。
論文四: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此複有二:一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起二障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後得叁智。隨其所應漸頓伏彼。二、能斷道,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習相執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證所引,未成辦故。
講解:轉依的意義,簡略來說有四種。第一種是“能轉道”,這又分爲二種:一、能伏道,就是能降伏煩惱、所知二障隨眠的勢力,使之不能引起二障現行。它通有漏、無漏二道,及加行、根本、後得叁智。隨其叁智的所應,或漸或頓的降伏二障隨眠勢力。二、能斷道,就是永遠斷除二障隨眠,能斷道決定不是有漏加行,因爲有漏心加行智和有漏後得智,前者是曾習道,後者是相執之所引,未能泯伏滅除此相,所以不能斷惑。無分別智是加行所引,真如是加行智所趣所求,即由所引無分別智能證所證真如。
論文五: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雖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能正斷彼。余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得俱能正斷。
講解:有人認爲,唯有根本無分別智,直接證得我、法二空所顯的真理,因無外境相分,故能斷除二障隨眠。後得智就不然了。因爲以後得智作無相觀時,還有相分的境相存在,不能斷障,所以他不是能斷道。
又有人認爲,後得的無分別智,雖不能親證二空所顯真理,沒有能力斷除迷理隨眠,但能明確認識安立谛及非安立谛相,因爲沒有顛倒認識,所以也能夠永遠斷除迷事隨眠。因此,《瑜伽論》上說:在修道位裏有二種斷道,一種是根本無分別智的出世斷道,一種是後得無分別的世出世斷道。沒有有漏心的純世間道,能夠永斷隨眠,因爲有漏心是曾習境,是由相執之所引生的。由此理趣可見,各種見道所斷和修道所斷的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真理,才能正式斷了它們。其余修道所斷貪、嗔、無明、慢等的迷事隨眠,則根本智和後得智都能正確斷除。
論文六:二所轉依,此複有二,一持種依,謂根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爲所依,聖道轉令舍染得淨。余依他起性,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舍染得淨。余雖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
講解:第二種是“所轉依”,這又分爲二種:一、持種依,就是第八根本識,由于這根本識能執持染、淨法種子,而爲染、淨法之所依,修行聖道,能夠使它舍除染法,得到淨法,所以名爲轉依。其余的依他起性,雖亦是轉依,但不能執持種子,所以這裏唯說根本識而不說依他。二、迷悟依,就是真如。由于這真如能作迷悟的根本,各種染法和淨法都依之而生。修行聖道,能轉令舍染得淨,所以名爲轉依。其余的依他起性,雖亦爲迷悟法之所依,而非根本,所以這裏唯說真如爲迷悟依,而不說依他。
論文七:叁所轉舍,此複有二:一所斷舍,謂二障種,真無間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便斷滅,永不成就,說之爲舍。彼種斷故,不複現行妄執我法。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說爲舍,由此名舍遍計所執。二所棄舍,謂余有漏劣無漏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依故,皆永棄舍。彼種舍已,現有漏法及劣無漏畢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說爲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有義,所余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皆已棄舍,與二障種俱時舍故。有義,爾時猶未舍彼,與無間道不相違故,菩薩應無生死法故,此位應無所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無用故。由此應知余有漏等,解脫道起,方棄舍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講解:第叁種是“所轉舍”,這又分爲二種,一、所斷舍,就是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真正無間道出現在前的時候,障礙和對治互相違逆,二障種子就斷滅了,永遠不再成就,所以稱之爲舍。因爲二障種子斷滅了,不再成爲現行虛妄執著的我和法。所執實我實法本來是對妄情而說,現在妄情已斷,不可能再對妄情發生作用了,所以應當隨之而舍。所以,這叫做舍除遍計所執。二、所棄舍,就是有漏種子和弱劣的無漏種子,當金剛喻定出現在前的時候,引生極其圓滿光明純淨無雜的阿賴耶識,它不是這種種子的所依,所以要永遠舍除。這種種子舍除以後,有漏法種子和弱劣的無漏種子終究不能再生。既然永遠不能再生,也稱之爲舍。由此道理名舍生死法及劣法。
有人認爲,二障所余的有漏法種及劣無漏法,在金剛喻定現前的時侯,都已經舍除。因爲他們同二障種子俱時而生,當然也是俱時而舍。第二師說,金剛心時還沒有棄舍,因爲它們與無間道並不相違,菩薩應當是沒有生死之法,因爲此位應當沒有所薰之識,住于無間道應當稱爲佛,以後的解脫道應當是沒有作用了。由此應當知道,剩余的有漏等,當解脫道生起的時候,才能夠丟棄舍除,因爲解脫道位的第八淨識,不是這劣無漏及余有漏法的所依。
論文八:四所轉得,此複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講解:第四種是“所轉得”,這又分爲二種。一所顯得,就是大涅槃。涅槃與小乘唯斷煩惱的寂滅不同,所以稱大涅槃。大涅藥其本來自性雖然清淨,由于客塵的煩惱、所知二障的覆蓋,使他不得顯現,到能證真理的聖道生時,把客障斷了,才能使涅槃相顯,因爲大涅槃是依真如離障而施設的,並非有相,所以他的自體就是清淨法界。
論文九: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藥,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叁、無余依涅藥,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講解:涅槃的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一切法相的真如理性,雖爲客塵所染,而自性清淨,具足無量數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凝寂,有如虛空,爲十界凡聖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非一非異,離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別。因其非粗心境,所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是真正聖者的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所以名爲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就是真如出離煩惱的障蔽,雖然還有微細苦果的依身未滅,而煩惱障卻已永遠的寂滅,所以名爲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就是真如出離了生死苦的纏縛,此時煩惱的苦因既盡,所余的依身苦果亦滅,如是衆苦永寂,所以名爲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就是真如出離所知障,此時菩薩的大悲、大智,如鳥之兩翼,相輔而行。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如是利樂有情,盡未來際,雖妙用無窮,而體常寂,所以名爲涅槃。
論文十: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余依?雖無實依,而現示有,或苦依盡,說無余依,非苦依在,說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若聲聞等有無余依,如何有處說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涅槃,豈有余依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若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槃,非彼實無煩惱障盡所顯真理有余涅槃。爾時未證無余圓寂,故亦說彼無無余依,非彼後時滅身智已,無苦依盡無余涅槃。或說二乘無涅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叁。
講解:一切有情,都有第一種的自性清淨涅槃。二乘無學容許有前叁種涅槃,只有釋迦世尊,具有四種涅槃。爲什麼善逝——佛,尚有有余依涅槃,難道說佛的苦依還沒有盡嗎?答曰:佛雖沒有實在苦依未盡的有余依涅槃,然而爲應化示現的苦谛,似有有余。或約苦依盡說,名無余依;約非苦的無漏依身而說,名有余依。以是之故,世尊是具足四種涅槃。
聲聞、緣覺二乘聖者,如平常說,有無余依涅槃。爲何有處如《勝鬘經》說,彼二乘沒有無余依呢?答曰:經上說這些二乘人,無論有余、無余涅槃全都沒有,並不是但說無無余依。然而實在說,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報身報智尚在而未滅的時候,尚有所知障及苦果的依身未盡,圓寂的意義隱昧不顯,所以經上說他沒有涅槃,並不是說二乘聖…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