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P9

  ..续本文上一页中,犹有不怕烦恼的菩萨,由故意力故暂起现行,但不会因烦恼而犯了过失。八地以上,就毕竟不起现行了。

  论文十五: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讲解:上节讲烦恼障伏断位次,此节讲所知障伏断位次。所知障中,属于见道所断的分别种子,在菩萨极喜地的见道位最初所断,至于此障的分别现行,也在极喜地前的加行位时已被伏断了。至于修道所断的俱生种子,在十地中一地一地的逐渐断灭,直到金刚喻定现前的时候才永远断尽。

  八地以上,与第六识俱起所知障不再现行,因为二空的无漏观智及漏尽定果,相续不断的起违抗作用。与第七识俱起的所知障还是可以现行,因第七识的法执,要到法空智果的金刚位时才能伏断。如果前五转识的所知障还没有证转依,就由第六识俱的无漏所伏,不令现起。

  论文十六: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讲解:有问难曰:虽然在修道位的十地中,不能断灭烦恼障种子,但已将其粗重渐渐断灭。所以《瑜伽论》说,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一一都有三位断义。断烦恼障的三位是;一者极喜地,断上中品烦恼。二者决定位,断下品烦恼。三者金刚位,断三品烦恼的习气随眠。断所知障的三位是:一者在皮,即见道位。二者在肤,即不动地位。三者在肉,即佛地位。有问曰:若烦恼粗重,不属种子,岂非地地皆断,何以但说三位?答:虽十地的每一阶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特显,如无漏观心的初起、无间、圆满。所以偏说三位断,而不说地地皆断。

  论文十七: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能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讲解:有问曰:断二障种子时,其渐顿的情况如何呢?答曰:与第七识俱起的烦恼障种子,在三乘圣者将要证得无学果时,三界所有烦恼,一刹那间顿断。与第七识俱起的所知障种子,在将成佛时一刹那间一切顿断。因为第七识的我、法二执,是任运而起,唯缘本识自内之境,他没有品类粗细的差别,所以能够顿断。与其余六识俱起烦恼障种子,属于见道所断,三乘人在见道位的真见道中一切顿断。在修道位所断除的,随其根的钝利所应,而有渐顿之别了。有一类渐次得果的钝根二乘人,在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烦恼,必须一地一地的各分九品而渐次别断,有一类超越不还的利根二乘,他能将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烦恼,合为一聚九品而一一别断,菩萨要到金刚喻定生起,于一刹那间三界顿断。与六识相应的所知障种子,属于见道所断的,菩萨于进入初地入心,一切顿断。属于修道所断的,后于十地的修道位中,渐次而断,直到正起金刚喻定时的一刹那间,才完全断尽。因为他不同于唯缘内境的第七识,而是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有很多差别,所以诸地渐次别断。

  论文十八:二乘根纯,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刹那刹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俱有。

  讲解:二乘人的根机迟钝,所以他们于渐断障时,必然生起无间道、解脱道、加行道、胜进道,或分别生起,或总的生起。菩萨行者,因为根利,所以于修道的渐断障位,并非同二乘一样别起无间解脱,而是刹那刹那念念都能断惑证理;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刹那刹那前后相望,每一道皆容许具有其余三道。

  第五节 别释十真如

  论文一: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讲解:本第五节的重点,是在如何证得二转依果。要证得二转依果,有四种能证之因,就是要历经十地,修十胜行(十波罗蜜多),断十重障,证十真如,至此始能证得二种转依。换一个方式来说,十地是所经的位次,十胜行(十波罗蜜多)是所修的因,十重障是所对治的断法,证十真如,就是所观照的真理。能证四因已讲解其三,于此来讲解第四因的十真如了:

  一、遍行真如:这是初地菩萨,证得我、法二空所显的平等如理,遍法界中没有任何一法不存在于此真如之中。

  二、最胜真如:这是二地菩萨,远离微细遮罪烦恼尘垢之所证,所以具有无边庄严的净德,在一切法中最为超胜。

  三、胜流真如:这是三地菩萨,成就总持大法的胜定所显,因此,从这真如流出的教法,望其余教法,极为殊胜。

  四、无摄受真如:这是四地菩萨,断了微细烦恼现行障之所显,因此,他无所系属,并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见、我所见等之所依取。

  五、类无别真如:这是五地菩萨合真俗二观,无生死、涅槃差别之所证,他不同眼等,随著有情类而有别异一样。

  六、无染净真如:这是六地菩萨,观一切法缘生无性的如智之所显发。因此真如的本性并非染污,所以也不可说是后来才清净的。

  七、法无别真如:这是七地菩萨,离了生灭细相现行所显的如理,虽有胜义法界、实相等,多种教法的安立,而此真如,体实无异。

  八、不增减真如:这是八地菩萨,于无功用道中离了增、减二执的如理,他不随著得净而起增执,断染而起减执。即此离增减执,也可以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因为证得了这真如已后,无论现相现土,都能不加功用的任运自在。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这是九地菩萨,证得了这真如已后,能于四无碍解,获得了善说法要的自在,成利他行。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是十地菩萨,证了这真如已后,遍于利乐有情的一切神通作业、陀罗尼的总持、三摩地的胜定,都能够自在无碍。

  论文二: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讲解:虽然真如的性质,实际上并无差别,而随顺其殊胜功德,假立十种名称。虽然菩萨在于初地就已通达真如之理,但其能证的行位还没有圆满,为了使之圆满,所以才于初地之后,依次建立了这十种真如。

  论文三: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讲解:菩萨在十地中,就是这样勇猛的修习十种胜行,断除十重障,证得十真如,这样就能够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

  第六节 别释二转依

  论文一: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讲解:转依的位别,简略来说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就是在第一资粮位和第二加行位,由于修习胜解及惭、愧,损减了阿赖耶识中染污种子的势力,增益了阿赖耶识中清净种子的功能,虽然尚未断二障种子,实际上已经证得转依,因为它已逐渐降伏二障现行,所以也得名为转依。

  论文二: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除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讲解:二、通达转,就是在通达位,由见道之力通达了真实如理,断除分别所生的二障粗重,证得了一部分真实的转依,所以名通达转。三、修习转,就是在修习位,数数不断的修习从初地住心到十地满心的波罗密多,渐次断俱生而起的二障粗重,证得了真实转依。《摄大乘论》上说,通达位在前六地,以有相观通俗,无相观通真,当真实义相显现的时候,非真实义相就不显现。《瑜伽论》等说修习转在后四地,无相观长时出现,经过勇猛修行,断除其粗重,使不真实的义相不再显现,所以名修习转。

  论文三: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不能有所堪任,所以名下劣转。六、广大转。即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