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生的我见等同时生起,所以称为烦恼。今在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这种微细烦恼所行障便永远灭除,我见等也就永远不起现行了。
问:为什么在初、二、三地不能断除我见等呢?论主答: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修,这与世间众生相同。今第四地证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所以才能永灭烦恼、所知二障中的身见等。问:怎知这微细烦恼唯与第六识在一起,而不与第七识俱呢?
答:因为第七识执我见等,与无漏道的性质相违,要到八地以后无漏相续时,才能永断不再现行,七地以前犹有有漏,还得现起,俾与其余的贪、嗔等烦恼作为依持。又,与第六识相应的身见等粗,与第七识相应的身见等细,粗的先伏,细的后伏,所以这微细烦恼,唯与第六识相应。
这里所说的身见等,非但指贪、嗔、痴、慢等的本惑,也包括无始以来,所知障包含的定爱、法爱。这种定爱、法爱在前三地还在增加,入四地时方能永断,因为四地的菩提分法,与定爱、法爱是相违背的。
由此四地断除的二愚及粗重,一、等至爱愚,就是这里所说的由定爱所伴随的愚法。二、法爱愚,就是这里所说的由法爱所伴随的愚法。所知障包括的二愚断除以后,,那烦恼障的定爱、法爱愚也就永远的不起现行了。
论文七: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
讲解:五、下乘般涅槃障,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厌离生死,乐趣涅槃,就像小乘声闻、缘觉二乘一样,厌苦欣灭。下乘般涅槃障四地犹有,能障五地无差别道,进入五地时缘真实如理,生死涅槃都无差别,便能永断这下般涅槃障。所以说第五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就是这里所说的厌恶生死。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就是这里所说的对涅槃感到欣乐。
论文八: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讲解:六、粗相现行障,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由于执著或染或净的粗相现行,它障碍六地无染净的妙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这种因缘,故说入六地时,断除二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就是在第五地中,执有实在杂染的行人,现观苦集诸行流转,为有漏染分所摄。二、相多现行愚,就是在第五地中,执有实在净相的行人,因执取无漏净相,多作有相观行,而未能多时住于无相妙观。
论文九: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
讲解:七、细相现行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仍执著于生死流转的细相现行,这种细相能障碍第七地的妙无相道,当证入第七地时,缘无相真如,便能永断这种细相现行障。由此原因,说第七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细相现行愚,就是这第六地中执有生相的行人,还执取有流转的微细生相。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就是第六地执有灭相的行人,还执取有还灭的微细灭相,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冥合真、俗二境,于无相空理之中,不加作意而起有观的胜行。
论文十: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
讲解: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前五地的观心尚劣,所以有相观时多,无相观时少。进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观时少,无相观时多,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断了生灭细相,才能作纯无相观。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由于无相中还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运对一切庄严等相及净秽等土自在显现,这种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无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远断除这加行障,获得任运现相、现土的二种自在。因此说第八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无相观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种愚痴。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显现的那种愚痴。
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现起,所以三界烦恼就永远不再现行了。不过第七识中的微细所知障还可以现行,因为八地的生空智果,与第七识的法执末那,不相违故。
论文十一: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
讲解: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在做利乐有情的事业中,不欲勤奋行动,只是勤修自利。这种对饶益有情事不欲去行,是第九地义、法、词、辩四无碍解的大障,菩萨入第九地时便能永断。因此说第九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
那二种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就是以一陀罗尼贯通三无碍辩:一者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就是“义无碍解”,在所诠释的义理上能够总持自在。因为菩萨说法,能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二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就是“法无碍解”,在能诠的名句字上能总持自在。因为菩萨说法,能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三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就是“词无碍解”,在以言说音声展转为众生训解释义时,能总持自在。因为菩萨说法,能于一方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就是“辩无碍解”,菩萨能善达众生机缘,权宜巧便而为说法。以上所说的四无碍解,唯愚能障,使之不得自在,所以总说为愚。
论文十二: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
讲解: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菩萨因此障的存在,虽得四无碍解,犹于诸法不得自在。能障十地缘真如大法如云之智,及所含藏的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等功德,与所起的神通事业。从九地进入第十地时,便能永断此障。因此说十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大神通愚,就是此九地中障碍所起利他事业,不令显现的愚痴。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就是第九地里能障微细秘密的大法智云,及其所含藏的诸功德等,不令悟入的那种愚痴。
论文十三: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说,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药大菩提故。
讲解:这第十地菩萨,虽已对法得到自在,但是还有余障存在,未得名为最极。这余障就是俱生的微细所知障,及任运的烦恼障种子,要到金刚喻定现前的时侯,才能顿断此障入如来地。因此说佛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那二种愚,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就是第十地里尚有俱生微所知障的执著。二、极微细碍愚,就是这十地里所有一切任运烦恼障种的那种愚。因为二愚为佛地所断,所以《杂集论》上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得了大涅槃及大菩提的二种极果。
论文十四:此十一障 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讲解:上文解释十重障,乘便也解释了佛地障,这就成为十一障了。这十一障,总为烦恼、所知二障所摄。以下说明这二障的伏断位次,今先明烦恼障。烦恼障中属于见道所断的分别种子,在菩萨极喜地的真见道时,无分别智生起之初便断,并非相见道的后得智能断此障。然而,彼烦恼障的分别现行,以直悟菩萨来说,他在未登地前的资粮、加行位中,已经被伏灭了。
修道所断的俱生种子,到金刚喻定现前的时侯,才能一切顿断。然而,在地前的三贤位中已少分渐伏,初地以上便能顿时伏尽,使之永不现行,好像证了阿罗汉果一样。虽在前七地…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