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生的我見等同時生起,所以稱爲煩惱。今在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這種微細煩惱所行障便永遠滅除,我見等也就永遠不起現行了。
問:爲什麼在初、二、叁地不能斷除我見等呢?論主答:初地行施,二地行戒,叁地行修,這與世間衆生相同。今第四地證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所以才能永滅煩惱、所知二障中的身見等。問:怎知這微細煩惱唯與第六識在一起,而不與第七識俱呢?
答:因爲第七識執我見等,與無漏道的性質相違,要到八地以後無漏相續時,才能永斷不再現行,七地以前猶有有漏,還得現起,俾與其余的貪、嗔等煩惱作爲依持。又,與第六識相應的身見等粗,與第七識相應的身見等細,粗的先伏,細的後伏,所以這微細煩惱,唯與第六識相應。
這裏所說的身見等,非但指貪、嗔、癡、慢等的本惑,也包括無始以來,所知障包含的定愛、法愛。這種定愛、法愛在前叁地還在增加,入四地時方能永斷,因爲四地的菩提分法,與定愛、法愛是相違背的。
由此四地斷除的二愚及粗重,一、等至愛愚,就是這裏所說的由定愛所伴隨的愚法。二、法愛愚,就是這裏所說的由法愛所伴隨的愚法。所知障包括的二愚斷除以後,,那煩惱障的定愛、法愛愚也就永遠的不起現行了。
論文七: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
講解:五、下乘般涅槃障,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厭離生死,樂趣涅槃,就像小乘聲聞、緣覺二乘一樣,厭苦欣滅。下乘般涅槃障四地猶有,能障五地無差別道,進入五地時緣真實如理,生死涅槃都無差別,便能永斷這下般涅槃障。所以說第五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厭惡生死。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對涅槃感到欣樂。
論文八:六、粗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講解:六、粗相現行障,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由于執著或染或淨的粗相現行,它障礙六地無染淨的妙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這種因緣,故說入六地時,斷除二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就是在第五地中,執有實在雜染的行人,現觀苦集諸行流轉,爲有漏染分所攝。二、相多現行愚,就是在第五地中,執有實在淨相的行人,因執取無漏淨相,多作有相觀行,而未能多時住于無相妙觀。
論文九: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講解:七、細相現行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仍執著于生死流轉的細相現行,這種細相能障礙第七地的妙無相道,當證入第七地時,緣無相真如,便能永斷這種細相現行障。由此原因,說第七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細相現行愚,就是這第六地中執有生相的行人,還執取有流轉的微細生相。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就是第六地執有滅相的行人,還執取有還滅的微細滅相,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冥合真、俗二境,于無相空理之中,不加作意而起有觀的勝行。
論文十: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叁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講解:八、無相中作加行障,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無相觀不能任運生起。前五地的觀心尚劣,所以有相觀時多,無相觀時少。進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觀時少,無相觀時多,更進而至于第七地中,斷了生滅細相,才能作純無相觀。雖純無相觀恒時相續猶有加行,由于無相中還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運對一切莊嚴等相及淨穢等土自在顯現,這種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無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遠斷除這加行障,獲得任運現相、現土的二種自在。因此說第八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于無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無相觀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種愚癡。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顯現的那種愚癡。
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現起,所以叁界煩惱就永遠不再現行了。不過第七識中的微細所知障還可以現行,因爲八地的生空智果,與第七識的法執末那,不相違故。
論文十一: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于所诠總持自在,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于能诠總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于後後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于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爲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講解: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在做利樂有情的事業中,不欲勤奮行動,只是勤修自利。這種對饒益有情事不欲去行,是第九地義、法、詞、辯四無礙解的大障,菩薩入第九地時便能永斷。因此說第九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
那二種愚,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就是以一陀羅尼貫通叁無礙辯:一者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就是“義無礙解”,在所诠釋的義理上能夠總持自在。因爲菩薩說法,能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二者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就是“法無礙解”,在能诠的名句字上能總持自在。因爲菩薩說法,能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叁者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就是“詞無礙解”,在以言說音聲展轉爲衆生訓解釋義時,能總持自在。因爲菩薩說法,能于一方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就是“辯無礙解”,菩薩能善達衆生機緣,權宜巧便而爲說法。以上所說的四無礙解,唯愚能障,使之不得自在,所以總說爲愚。
論文十二: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講解: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菩薩因此障的存在,雖得四無礙解,猶于諸法不得自在。能障十地緣真如大法如雲之智,及所含藏的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等功德,與所起的神通事業。從九地進入第十地時,便能永斷此障。因此說十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大神通愚,就是此九地中障礙所起利他事業,不令顯現的愚癡。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就是第九地裏能障微細秘密的大法智雲,及其所含藏的諸功德等,不令悟入的那種愚癡。
論文十叁:此地于法雖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說,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藥大菩提故。
講解:這第十地菩薩,雖已對法得到自在,但是還有余障存在,未得名爲最極。這余障就是俱生的微細所知障,及任運的煩惱障種子,要到金剛喻定現前的時侯,才能頓斷此障入如來地。因此說佛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那二種愚,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就是第十地裏尚有俱生微所知障的執著。二、極微細礙愚,就是這十地裏所有一切任運煩惱障種的那種愚。因爲二愚爲佛地所斷,所以《雜集論》上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得了大涅槃及大菩提的二種極果。
論文十四:此十一障 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爲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講解:上文解釋十重障,乘便也解釋了佛地障,這就成爲十一障了。這十一障,總爲煩惱、所知二障所攝。以下說明這二障的伏斷位次,今先明煩惱障。煩惱障中屬于見道所斷的分別種子,在菩薩極喜地的真見道時,無分別智生起之初便斷,並非相見道的後得智能斷此障。然而,彼煩惱障的分別現行,以直悟菩薩來說,他在未登地前的資糧、加行位中,已經被伏滅了。
修道所斷的俱生種子,到金剛喻定現前的時侯,才能一切頓斷。然而,在地前的叁賢位中已少分漸伏,初地以上便能頓時伏盡,使之永不現行,好像證了阿羅漢果一樣。雖在前七地…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