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于淩波居士講授
佛光山叢林學院.臺中慈明佛學研究所佛學講義
第一章 總明五位
第二章 釋資糧位
第叁章 釋加行位
第四章 釋通達位
第五章 釋修習位
第六章 釋究竟位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頌文第二十六頌至叁十頌)
第一章 總明五位
論文一: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略于五位漸次悟入。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性,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講解:《唯識叁十頌》的叁十首頌文,已經诠釋二十五頌。其中前二十四頌成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成唯識性。有問曰:如是所成的唯識相、性,在五乘不同的種性中,都是那些種性的人,經過幾層階位,才能悟入呢?答曰:具有大乘二種種性的人,大略經過五層階位可以漸次悟入。什麼是大乘二種種性?一是本性住種性,是指無始以來,依附在阿賴耶識法爾自然所得的無漏法之因,非由熏習,不自今有,所以名爲本性住種性。二是習所成種性,就是聞聽從法性流出,與法性相似的等流教法已後,依聞、思、修叁慧熏習成長的無漏種子,所以名爲習所成種性。只有具備這二種大乘種性,才能逐漸悟入唯識。
論文二: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叁、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講解:什麼叫做悟入唯識五位?一是資糧位,就是修學大乘順解脫分,籌備佛道資糧。于十住、十行、十回向終,就叫做順解脫分。二是加行位,就是修學大乘順決擇分,方便加行。見道前的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就叫做順決擇分。叁是通達位,就是諸菩薩通達二空無我之理所住的見道。初地入心就叫做見道。四是修習位,就是諸菩薩修習妙觀所住的修道。從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全叫做修道。五是究竟位,就是究竟斷惑證理,永住于無上正等菩提。
論文叁: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所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講解:怎樣才能漸次悟入唯識呢?是說諸菩薩對于識的外相和體性,在第一資糧位中,能深刻信仰和理解。在第二加行位中,能漸次伏除所取、能取,而引發真見。在第叁的通達位中,起無漏現行二智,如實通達諸法相性。在第四修習位中,如其所見的真理,精勤不懈,數數修習,以伏除煩惱,斷余智障。至第五究竟位中出離二障,于功德智慧,體無不備,此叫做圓;用無不行,此叫做明,既已圓明,不但自己悟入唯識相性,而且還能盡未來際,度化一切有情之類,教他們也能悟入唯識相性。
第二章 釋資糧位
論文一:初資糧位其相雲何?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講解:五位中最初的資糧位,他的義相是怎樣的呢?《唯識叁十頌》說:由最初發心修行,即求住于唯識實性,但由于能取、所取的隨眠還沒有製服滅除,所以還未能安住。
論文二: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講解:此下是以長行來解釋頌義。論曰:菩薩從發深遠堅固的大菩提心開始,乃至于還未生起順決擇識,以求住于唯識的真勝義性,這一階段都是資糧位攝。爲了要趣向無上正等菩提,才修習種種福智及殊勝資糧,譬如有人遠行,必須要籌備川資食糧一樣,所以名資糧位。趣無上菩提,非但自利,爲度化有情故,勤求解脫,順修解脫之因,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資糧位的菩薩,依聞、熏、修的因力,善友的緣力,決定勝解的作意力,善修福智的資糧力,以這四種殊勝力故,對于唯識義趣雖已深生信解,而未能了達能、所取空。很少能內觀真如,多住外門以散心修菩薩行。因此于二取所引的隨眠,還沒有能夠伏減的功力,使他不起二取現行。
論文叁: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講解:二取有執與非執之別,頌中所說的二取,就是顯示能執相、見二取之取,並非說的就是二取,因爲執取能、所二取爲實有性,故名二取。若以二取名取,那非執的二取,豈是所伏斷的嗎?由二取現行所熏成的習氣,名爲二取隨眠。因爲它們隨逐有情衆生,眠伏于阿賴耶識中,或者隨逐有情使增生過失,昏迷如睡,所以名爲隨眠。這二取習氣的隨眠,就是所知、煩惱二障的種子。
什麼叫做煩惱障?就是執著遍計所執的實我,以人我、我所的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的一百二十八種根本煩惱(注:此一百二十八種根本煩惱,屬于見道所斷的一百一十二種,修道所斷的十六種。)以及與此平等流出的各種隨煩惱,他們都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所以名爲煩惱障。什麼叫做所知障?就是執著遍計所執的實法,以法我、我所的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的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蓋了所知之境的真實性,能夠障礙菩提,所以名爲所知障。
論文四: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講解:這所知障,決定不與第八異熟識相應,其故有叁:一者因第八異熟識微細劣弱,同時也不與無明慧相應。如諸論所說,此第八識唯與作意等心所具。二者法執必與無明及慧相應,因無明迷暗,慧能計度,第八識唯與作意心所相應,與無明、慧是不相應的。叁者法空智品與第八識是俱起的,法空智起,當然法執就不能現行了。在七轉識裏,根據不同情況,或多或少與所知障相應,就如煩惱障一樣。前五識因爲沒有計度分別,肯定不能與法見、疑、慢等相應,余如貪、恚、癡等,由于五俱意識之力,皆容引起。
論文五: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爲所依故。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或前後。此于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非余叁種。彼威儀等勢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無覆望二乘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講解:這所知障,但與不善、無記二種心相應,不通善性。因爲《瑜伽論》上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無明就是癡,善心無癡,法執有癡,癡與無癡是不相應的。
煩惱障中必定有所知障,因爲法執體寬,煩惱障狹,狹隘的煩惱障,必須要用這寬潤的所知障爲所依故。這二障的體性雖不相違,但作用卻有區別。所以二障隨眠,隨著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道有勝有劣,斷的時間或前或後。這所知障,在四種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無記,而不是其余的叁種(注:無覆無記分爲四種,爲異熟無記,威儀無記,工巧無記,變化無記。)因爲異熟無記的勢力強大,覆所知境,能障菩提,其余叁種無記的勢用薄弱,他們既不能覆所知境,亦不能爲菩提障。所知障稱爲無覆,是對小乘佛教聲聞、緣覺二乘所說,如果對菩薩來說也是有覆。
論文六: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爲無明住地?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講解:倘若所知障中有惡見、疑等惑,如何契經上說,所知障爲無明住地呢?(注:住地,依所生處稱爲住地。根本煩獨是産生枝末煩惱的住地。住地有五: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明住地。)論主回答:因爲所知障中無明增盛,所以總說無明,並不是沒有其余的惡見等。例如煩惱種子,見、修皆有,然以見道所斷的,立見一處住地,修道所斷的,立欲愛、色愛、有愛住地,這四住地的名,不過各約其偏增而立罷了,豈彼除見、愛外,更無貪、嗔、癡、慢等惑嗎?
論文七: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永斷二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粗現行雖有伏者,而于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減。
講解:以上所說二障,若是由邪師所教及邪分別而起的,屬于見道所斷;若是由無始熏習,任運而起的,那就屬修道所斷。二乘唯能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因爲二乘但取涅槃,不悟菩提,所知障不障涅槃故。菩薩則二障俱斷,因菩薩直趣菩提大果,不唯取小果涅槃,要永斷二障種子,唯初地入心,到十地出心的無漏聖道,才能成辦。若暫伏二障現行,那就不唯無漏聖道,即地前的有漏道,亦能成辦。在資糧位中的菩薩,對于二障的粗現行雖有多分被伏,但對于微細現行及二障隨眠來說,由于止觀之力微弱,還沒有能夠伏滅。
論文八: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所修勝行,其相雲何?略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爲性者,皆名爲智,余名爲福。…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六篇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