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五篇 廣釋所變 釋違理難 釋違教難 唯識實性)▪P2

  ..續本文上一頁空,複說唯識,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叁,聖教相違難。外人問曰:如果沒有心外實有的色法,爲什麼世尊在《阿含經》中,說有六根、六塵的十二處的教呢?論主答:其實這六根、六塵,仍是依托內識所變現。世尊爲了要破衆生的我執,證得我空,故說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內外處的教法。也如爲遮除斷見(外道計衆生死後斷滅),說有中陰身續于死後一樣,都是隨宜的方便而說,非許實有。爲化導執有實法的衆生,證得法空,才又說這唯識之教,使知外法也不是實有。

  論文八: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非所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爲法空。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爲法空。此識若無,便無俗谛,俗谛無故,真谛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撥無二谛是惡取空,諸佛說爲不可治者。應知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四,唯識成空難。外人問:若一切法空,這唯識性豈不是也空了嗎?論主答曰:不空。怎樣不空?答:因爲唯識的真如性不是所執的法。也就是說,依內識所變的似有外法,衆生妄計爲實,然而以理推征,實不可得,所以說是法空,並不是離言正智所證的唯識實性也是沒有。如果唯識也沒有了,那就沒有俗谛。俗谛若無,真谛也就沒有了。因爲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對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撥無二谛,那就是惡取空!諸佛都說,沒有法藥可以治療這種人的空病。由此可知,諸法有遍計所執無的空,也有依他圓成實的不空。因此彌勒菩薩,才說出前面那兩首頌文。

  論文九:若諸色處,亦識爲體,何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名言熏習勢力起故,與染淨法爲依處故。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五,色相非心難。外人問:色法是有質礙的,識是無質礙的。如果色法也是以識爲其本體,爲什麼在緣境的時候,似有色相顯現,前後一類堅住,無有變異亦無間斷,多時相續呢?論主答:這是無始以來,名言熏習的勢力所生起之故,可以給雜染、清淨等法作爲依托的處所。如果沒有這個依托的處所,也就沒有顛倒的迷執,當然也就沒有染雜法及清淨法。因此諸識緣境,也有似色相的顯現。

  這好像《攝大乘論》上的頌文:“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此頌的意思是說:無論是所變亂相的色相,及能變亂識的心體,都是前面所說的色相和心識;假使沒有所變的亂相,也就沒有能變的亂識;沒有能變的亂識,也就沒有其余的亂相。所以,亂相、亂體、能變、所變,都不離識。

  論文十: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甯撥爲無?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爲無。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爲是實外色。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六,現量違宗難。外人問:色、聲、香、味、觸五境,分明是五識現證,現量所得,怎可以說是沒有呢?論主答:現量證境時,不會執爲是外面的境界,後來由于意識的虛妄分別,才妄生外想,執以爲實。因爲現量境是五識所變的相分,因爲它是識所變,所以說爲有。意識所執外法爲心外實色,那是妄計情有,所以說他是無。又,色等五境,本來不是色好像是色,不是外好像是外。好像夢中所緣的境界,怎可執著爲外面的實色呢?

  論文十一: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至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爲生死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七,夢覺相違難。外人問曰:假如我們醒的時候,所見的色境都同夢境一樣,也是不離于識,那從夢中醒覺的人,知道夢中境界全是虛假,是唯識的幻境;爲什麼我們現在醒的時候,不知道所見的山河大地是虛假的,是唯識所變的呢?

  論主答:正在夢中還沒有醒覺的人,他也不能自知夢境是假,一定要到醒來以後,才能回想到夢境是假,唯識所變。正如我們現在所見的境界也是這樣,在沒有證到佛果的時候,不能自知是唯識所變。到了成佛之後,才能夠知道未證佛果以前,如恒常的處在夢中,所以佛才說之爲生死長夜,因此,不能了知色境是唯識所變。

  論文十二: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八,外取他心難。外人問難:外界的色等五境,實無自體,因爲它是內識所變,不是內識所緣之境。但是他人的心識,在自心之外實有,怎麼說它不是自識所緣呢?論主答曰:誰說他人之心不是自識所緣之境呢?只是不說他心是自心的親所緣緣。也就是說,自識生起的時候,沒有真實的作用,不能像手那樣親自去執持身外物,也不能像日光那樣直照外境,心緣外境時像鏡子照物一樣,好似有外境顯現在自心的鏡子上,但並不是自心親緣。親所了者,是托本質自識上所變的影像,才是親所緣緣。所以《解深密經》上說:沒有少實法能夠緣取心外實法。可見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都是自識自證分所變,但是自己識體生起的時候,變起了相似的影相,這樣叫做“取彼物”,緣他人的心是這樣,緣一切色境也是這樣的。

  論文十叁:既有異境,何名唯識?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谛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講解:這是九難的第九,異境非唯難。外人問難:既然離開自己心識之外有他人心識之境,怎麼可以叫做唯識呢?論主答:奇怪呀,那有像你這樣固執的人觸處生疑呢?豈是唯識的教理,但說我一人有識呢?外人問:不是這樣是什麼?論主答,你仔細聽,假如是唯我一人有識,怎麼會有十方凡聖,和尊卑因果,色心的種種差別呢?誰來說法,誰來聽法,更有誰來求法呢?

  唯識的言說,有深妙的意趣。“識”字的意趣,是總顯一切有情各有五法,即八識心王,六位心所,自體所變的相、見二分,色、心分位的二十四不相應行,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的真如。由識的自相,建立了識的自體;由識的相應法,建立了六位心所;由心、心所自體的所變,建立了相、見二分,由自體相、見二分的色心分位,建立了不相應行。由自體、相、見、不相應行,這四種實性,建立了真如。因爲這五法都不離識,所以才總立一個識的名稱。“唯”字的意趣,是唯遮愚法二乘及一切凡夫、他們所執定那離開識外的實有色境。

  論文十四:若如是知唯識教義,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講解:如果能夠這樣了知唯識的教義,便不會執著我、法二執的顛倒迷妄,能夠善備福、慧的修行資糧,證入法空,證到無上菩提的佛果,去救拔有情,使之出離生死輪回。不像那些撥無真、俗的惡取空者,違背了唯識的教理,能夠成就此事。所以決定應信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

  第叁章 釋違理難.心法生起的原由

  論文一: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講解:外人問:如果照你們唯識家所說,只有心識,沒有心外所緣之境,那種種的分別識心,又是從何生起的呢?論中答以頌曰:“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頌文中的首叁句表明妄緣,末一句顯示分別,以下論文自有解釋。

  論文二: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種。除離系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有展轉義非此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此識爲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講解:此下是以論文解釋頌文。論上說:一切種識,就是根本識中,能夠生起各自果法的功能,能夠生起等流、異熟、士用、增上四果的種子,所以叫做一切種識。爲什麼但生五果中的四果,而不生離系果呢?因爲離系果不是由種子所生的。它雖說也有無爲可證,而不是種子所生的果,要到現起無漏聖道斷結之後才能證得。這無爲法雖說也有展轉證得的意義,而不是這裏要說的重點,這裏說的是能生分別種子。既是種子,何以又名爲識呢?因爲種子是依本識爲體,他離了本識之外,就別無體性可言了,所以才立識爲名,名爲種識。

  種識二字,不同于與非種非識,有的識並非種子,也有的種子並不是識。並且,種識說明本識中的種子,並不是持種名爲種識,這到後面還有詳說。

  論文叁:此識中種,余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謂一切種攝叁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

  講解:這第八識中的種子,要其余叁種助緣的幫助,才能夠如是如是的…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五篇 廣釋所變 釋違理難 釋違教難 唯識實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