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五篇 廣釋所變 釋違理難 釋違教難 唯識實性)▪P3

  ..續本文上一頁轉變起來。從種子生起的因位,轉變到成熟時期,爲顯示所變的種子很多,才反複的重言:“如是如是”。所謂一切種,總攝名言、我執、有支叁種熏習,及共、不共的識種都攝盡在內。展轉力者,就是八個現行識及其相應心所,和他們自體所變的相、見二分,還有不相應行等,彼此都有互相幫助的力量。即此現行識,相、見二分,相應、不相應,都叫做“分別”。因爲他們都是以虛妄分別爲其自性。分別的種類很多,所以說是彼彼。

  論文四:此頌意說雖無外緣,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爲緣生故。

  講解:這首頌的意思是說:雖然沒有心外之緣,但由于根本識中,有一切種的轉變差別,及以現行的八種識等,展轉相助之力,所以自體、相、見等的彼彼分別,亦得生起,何必假藉外緣才能生起分別呢?一切染法的生起既然如此,當知一切淨法的生起也是這樣的。因爲無漏種生起無漏現行,也是緣生的原故。

  第四章 四緣.十因.五果

  論文一:所說種、現緣生分別,雲何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一因緣:謂有爲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余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爲因緣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生,彼說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爲因緣故。

  講解:外人問曰:前頌中說種子、現行的綠生分別,怎樣知道這緣生分別之相呢?

  論主答曰:緣有四種,一是因緣。就是有爲法能夠親自生出自果。這果體有二,一是種子,二是現行。什麼叫種子?就是第八根本識中,所有的善、染、無記叁性,及叁界、九地、有漏、無漏等各種不同的功能。這不同的功能,又能引生次後的自類功能,及生起同時的現行之果。這種子對他自己所生的種子和現行來說,即爲因緣性。

  什麼叫做現行?就是七轉識及其相應心所,所變現的相、見二分,叁性、叁界、九地,有漏、無漏等,除了圓滿佛果的善性,及極劣的無記性外,其余的都能熏第八識,生起了自類種子。這現行望所熏的種子,也是屬于因緣。

  能熏的現行法裏,何以沒有第八心品?因爲第八心王已是所熏,所以它不是能熏的現行。心王既不能熏,心所也不能簡去所依的心王而獨自能熏。

  現行同類,展轉相望,都不是因緣,因爲現行法,都是各從本識的自種所生,並不是同類相望有因緣義。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也非因緣。因爲異類不能親生異類之果,既非親生,當然也沒有因緣的意義。何以有說異類和同類現行,展轉相望成爲因緣呢?應知那是方便假說,或隨順小乘,轉變了大乘教理的說法。何以有的唯說種子是因緣呢?這是爲顯示種子勝于現行而說的,不是盡理的說法。因爲經論上說,七轉識的現行,與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展轉相望成爲因緣。並不是唯說種子是因緣性。

  論文二: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爲緣。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入無余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雲何知然?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導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

  講解:二是等無間緣。就是八個現識及其相應的心所,前念一聚的心王及心所,于後念一聚自類的心王及心所,中間沒有任何間隔,這樣前後平等,以前念滅心避開前路,引導後念使之決定生起。八識種子,彼此相望,雖同爲識種,而是多類並生,同時俱轉,並非一識自類前引後生,那好像不相應法一樣,不是這等無間緣所攝。因此,八識相望,並非互相爲緣。

  問:心與心所,既非自類,體用各殊,又同八識相望一樣的恒俱時轉,它何以能互相爲緣?答:心所與心雖恒俱轉,然而,因爲是相應法故,和合起來恰似一識,同所依緣、同時而轉,同屬一性,不可施設使之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

  入無余涅槃最後心時,勢極微劣,因爲他的身智既泯,一入永入,前無開導之用,後無當起之法,所以不是等無間緣。

  外人問:你怎麼知道,入無余心,不是等無間,前一聚心望後一聚心是等無間呢?論主答:《瑜伽論》上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也就是說:此一聚心,是彼後一聚心的等無間緣。依此而論,第八阿陀那識,無論是叁界九地,都可以容許互作等無間緣。無論是下死生上地,或上死生下地,都可以互相開導。其義相等。有漏的等無間可以生無漏,無漏則決定不會再生有漏,因爲到了無漏果的大圓鏡智生起之後,必定常無間斷,他如何會再生有漏?無漏和有漏如此,善與無記相望亦然,唯有無記生善,決無善生無記之理。

  論文叁:此何界後,引生無漏?或從色界,或欲界後。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引生無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雖必往大自在宮方得成佛,而本願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義:色界亦有聲聞回趣大乘願留身者,既與理教俱不相違,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然五淨居無回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

  講解:外人問:這第八阿陀那識,要到叁界的那一界後才生無漏呢?答:或從色界,或欲界後。也就是說:一切求佛果的異生,決定在色界後引生無漏,到後來必定生在淨居天上的大自在宮,得菩提果。如果是二乘回小向大,決定在欲界後引生無漏。因爲色界沒有回心二乘;無色界無身可留,回趣留身唯在欲界。他雖然必往大自在官才能成佛,而依其本願之力,受變易後,所留下的生身是欲界故。

  又有人說:色界也有聲聞回趣大乘,願留身的。此既然和教與理都不相違,所以聲聞無漏的第八識,在色界心後也可以現前。然而,色界的五淨居天,沒有回小向大的聲聞。因爲大般若經上沒說發心趣向大乘,也不說發無上菩提。

  論文四:第七轉識,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系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于無記中,染與不染亦相開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相引故。此欲色界,有漏得與無漏相生,非無色界,地上菩薩不生彼故。第六轉識,叁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無漏唯色界後,決擇分善唯色界故。眼耳身識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善等相望應知亦爾。

  講解:第七末那識,是在叁界、九地中,也容許與第八識互作等無間緣。因爲它是隨著第八識所生所系。有漏和無漏第七識,容許互相引生,因爲在十地位中二者可以互相引生。善與無記的互相關系也是如此。在無記中,染與不染也可互相開導,因爲生空智果于前後位中,可以互相引生。

  在欲界和色界,有漏、無漏的末那識能互相引生,在無色界則不能,因爲地上菩薩不能生于欲界。第六轉識,在叁界九地的有漏、無漏、善與不善等,都可以互作等無間緣。因爲在此生彼臨終的潤生位,可以互相引生。最初生起的無漏,只在色界無漏意識以後,因爲能夠引發第六識的決擇分善,唯在色界第四禅天。

  五識的眼、耳、身叁識,通于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和色界的離生喜樂地;鼻、舌二識,唯在欲界一地,他們都是自類開導,互作等無間緣的。乃至善、無記等的互相關系,應知也是如此。

  論文五: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講解:有論師說:前五識,無論有漏、無漏,都可以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因爲地上菩薩在未成佛時,容許互相引生。另有論師說:無漏生起于有漏之後,並不是無漏後再起有漏。因爲無漏五識,在沒有成佛時是不會有的。所以因地的五根,決定是有漏的,是第八異熟識的相分所攝。

  問:有漏根生無漏識,又有何不可呢?答:有漏的五根,不是有漏識和無漏識所共依,必定是根識同境。不然,有漏根發無漏識,在道理上是不相應的。因爲有漏根于所緣之境,如翳目見物,昧而非明;無漏識于所緣之境,如淨眼觀空,明而非昧,二者大有差別,如何能夠相應?

  論文六:叁、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

  講解:叁是所緣緣。所緣緣叁字,上面所緣二字,是客觀所緣之境;下一緣字,是主觀生起的條件,即是四緣之一的緣。意思是心法、心所法的生起,必有它所緣之境,這所緣之境,爲心、心所生起之緣。此指有體的實法,在爲八識心王、或其相應心所之所慮所托,這所慮與所托的境相,浮在能緣的心、心所上,就叫做“所緣”。這所緣的境,也就是生起心、心所的緣。倘若能緣的心…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五篇 廣釋所變 釋違理難 釋違教難 唯識實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