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暖二種既唯有漏,故知彼識如壽與暖定非無漏。生無色界起無漏心,爾時何識能持彼壽?由此故知有異熟識,一類恒遍能持壽、暖,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講解:外人诘難曰:經上雖說壽、暖、識叁法互相依持,然而“暖”卻不遍叁界,無色界有情則無暖,何以“識”不可以間斷呢?論主答:此難不能成立,佛經上說叁法互相依持,那是說在欲、色界裏同時俱有的壽、暖、識叁法,沒有間斷和轉易,可以恒相依持。否則,若有間斷像六轉識一樣,便沒有恒相依持的功用了。並不是說連無色界也有暖法。而且前面以恒相依的道理,所顯示那壽、暖、識叁法中的識,是指一類相續的第八識,並不是有間斷的六轉識。

  再者,叁法互依的壽、暖二法,既唯有漏,所以知道叁法中的識也不是無漏。生到無色界的人,生起無漏心,那時雖無色、暖,尚有壽命,試問是什麼識在執持這壽命呢?既不是有間斷的前六識,也不是無漏心,因此知道有一個一類無記,相續恒有、體遍叁界的異熟識,能持壽、暖。這異熱識就是第八識。

  論文十二:又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謂生死時身心惛昧,如睡無夢,極悶絕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又此位中,六轉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必不現行。六種轉識、行相所緣,有必可知,如余時故。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是引業果,一期相續,恒無轉變,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違正理。

  講解:這是所引的第六理證。佛經上說:諸有情類,在投胎受生及報盡命終之時,必然住于散心位,而不是住于無心和定心。此位不過是沒有六轉識,並不是沒有第八識。如果沒有這第八識,那生死時就不應當有心識。因爲有情在生死時,五識身及第六識都已惛沈闇劣,好像五無心位中的熟睡、悶絕一樣。這時明了意識必定不能生起,並且此時六轉識的行相與所緣均不可知,就如無心位時必定不起現行。假定生死位中有六轉識,其行相與所緣肯定可知,像平常散心位一樣。第八真異熟識極其微細,它的行相與所緣俱不可知,它是前世引業之果,在一期生死相續中恒無轉變,是散心位,而不是定心;是有心位而不是無心。此第八真異熟識,名爲“生死心”,決定不違正理。

  論文十叁:有說:五識此位定無,意識取境或因五識,或因他教,或定爲因,生位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識亦無。

  講解:有一派大乘異師說:五轉識在生死位中決定沒有,第六意識緣取外境,有叁種因,或因五識緣塵境,隨取影像;或因他人說教別取知解;或因禅定取殊勝境。既然是生位這些原因都不存在,所以受生位肯定沒有第六意識。

  論文十四:若爾,有情生無色界,後時意識應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識引,五識、他教彼界必無,引定散心無由起故。若謂彼定由串習力,後時率爾能現在前。

  彼初生時甯不現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時,串習意識亦應現起。若由惛昧初未現前,此即前因,何勞別說?有余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講解:論主反駁說:如照你所說,那有情生到無色界時,他的意識就永遠不能生起了,因爲無色界的定心必由散心意識引生。能生意識的“五識”和“他教”二因,在無色界決定不存在,如此,則能夠引定心的散心意識尚無從生起,試問那定心又怎樣引生?

  大乘異師又救曰:無色界裏雖無能生散意的二因,然而它們的定心,卻是由于在下界時,散意引定的慣習之力,到無色界後隨能現前,這又有什麼不對呢?

  論主反難說:照你說定心既因下界慣習之力而起,何不起于初生刹那,而待後時呢?再者,欲、色界的有情初受生時,其前世串習的意識也應當現前,何以沒有呢?若說無色界的定心,及下界的散心,在初生刹那不能現起者,是因爲有情初生時惛昧之故,何必再用其它解釋。小乘上座部師,主張在生死位中,別有一類微細意識,它的行相和所緣俱不可知。當知這微細意識,就是這第八識。因爲大家所公認的意識,只有可以了知的一類,它不同于這不可了知的第八識。

  論文十五:又將死時,由善惡業上下身分,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眼等五識各別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識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續故,不應冷觸由彼漸生。唯異熟心,由先業力,恒遍相續,執受身分,舍執受處冷觸便生,壽、暖、識叁不相離故。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講解:有情將命終時,善業重的從下向上冷,惡業重的由上向下冷,這是將舍執、受的第八識,帶著今世所造的業因,或上生善趣,或下墮惡道,如果沒有這個第八識,這種情況就不能成立,因爲六轉識不能執、受身體。眼等五識也不能執受,一者各別依根,各自緣境。二者或緣不具不起現行。若根壞緣缺,命終前則先舍五識,由此二因,眼等五識不能執、受。第六意識也不能執、受,它不是去後來先的主人翁,不住色身一處故;它緣不定;它遍寄身中諸根,隨逐緣境,相續轉故,不能說冷觸是由意識生起。唯有第八真異熟心,是由先世業力所引的總報果,所以才恒、遍、相續的執、受根身。凡是舍棄了執受的部分,冷觸便生。因爲壽、暖、識叁法是不相離的,識若離去,壽、暖、也必隨之而離,所以冷觸起處,便成了沒有知覺的非情外器,這非情外器雖也爲第八識所變與所緣,但卻不爲第八識所執、受。因此知道除六轉識外,決定有一個第八識。

  論文十六: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束蘆更互爲緣,恒俱時轉,不相舍離。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爲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謂五識身,識謂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又諸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恒時執持名色,甯說恒與名色爲緣?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講解:這是所引的第七理證。佛經上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是五蘊的總名:受、想、行、識四蘊,是但以诠名而知的心法;色之一蘊,是有質礙性的色法,這在羯邏藍位,名色與識互相依存,如二束蘆同時安立。如果沒有第八識,那“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指的是什麼呢?

  不能說名中的識蘊是前五識,“識緣名色”的識是第六意識,因爲在羯邏藍位沒有前五谶。而且,因爲六轉識有間斷,有轉易,其性不堅,沒有能力永遠執持名色,怎能說永遠與名色爲緣呢?所以,經中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那個識,指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論文十七: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于變壞時能爲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才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叁意思食,希望爲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爲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軌持爲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爲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由是集論,說此四食、叁蘊、五處、十一界攝。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爲食。

  講解:這是所引的第八理證。佛經上說:叁界、五趣、四生的一切有情,都要依靠“食”而維持生命。如果沒有這第八識,識食的自體就不應當存在。佛經上說食有四種,是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一者段食,段是形段,以消化爲其自相,欲界有情以此食資養身命,必須食物含有香氣、滋味,及冷、暖、堅、軟的觸塵。色境非段食攝,因以眼緣色,不能飽腹也。

  二者觸食:以接觸外境爲其自相,由觸心所與境接觸,攝取喜、樂、舍受以資養身心而成爲食事。觸雖遍通八識,但對第六識來說食義偏勝。叁者意思食:此食以希望爲其自性,有漏的思心所和欲心所俱時轉起,希求可愛的順境以爲食事。這意思食雖遍通八識,但對第六意識則食義偏勝。因爲它對于可愛境界希望的殷切,不是余識之所能及。四者識食:此食以執持爲其自相,這是凡夫的有漏識,由于段食、觸食、意思食這叁食資養之故,使其執持勢力得以增長,能爲食事。這識食雖遍通八識,但以第八識的食義偏勝。因爲它是一類相續,恒不改易,執持身命的功用殊勝。

  所以《雜集論》說:這四種食,在五蘊裏,屬叁蘊所攝:段食屬色蘊,觸、思二食屬行蘊,識食屬識蘊。在十二處裏,屬五處所攝:段食屬香、味、觸叁處,觸、思二食屬法處,識食屬意處。在十八界裏屬十一界所攝:段食屬香、味、觸叁界,觸、思二食屬法界,識食屬前六識及意根七界。因爲這四種食,能夠執持有情的身命,使之不壞,亦不斷滅。所以名之爲食。

  論文十八: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叁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遍恒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于持身命,非遍非恒。諸有執無第八識者,依何等食,經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講解:四食中的段食,唯在欲界有情有用,所謂欲,指飲食欲、睡眠欲、和男女的淫欲。觸和意、思二食雖遍叁界,但畢竟是依識而起作用,隨著識的有無而轉。前六識有時間斷,有時轉易,不是遍通叁界恒時而有,如在五種無心位時就間斷了。就是在有心位,也是隨其所依的根和所緣的境,在善、惡、無記叁性,及叁界、九地裏,時有轉易。因此則六識非遍非恒,不能執持身命。一般人執著沒有第八識,試問如果沒有第八識,佛經…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