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講解:種子從何而來呢?這在十大論師中,有護月、難陀、護法叁家不同的主張。第一家護月論師等,認爲一切種子,無論有漏無漏,都是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從現行的熏習而生。經論上雖然也說由熏習而有,但那是指增長而言,並不是本來沒有,從今熏習就有了。因爲熏習的勢力,只能達到使種子增長,而不能使種子從無而有。說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在經論上是有其根據的。如《無盡意經》上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是種子的別名。也就是說:從無始時來,這種子好像惡叉果(注:印度的一種毒果,落地聚在一處)似的,是法爾自然而有的。此外《阿毗達摩經》上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注:阿毗達磨經中的偈子: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六趣,及涅槃證得。阿毗達磨經中土未譯。)界是因義,也就是種子的別名。這就是說:無始時來,這種子就爲一切現行法等所依持(由種子生起現行)。不但佛經上如此說,就是《瑜伽師地論》上也這樣說:一切種子的體性,雖是無始本有,而要由染淨二種現行緣法的熏習,才能熏發爲有漏無漏二種現行果法。一切有情自無始時來,假使有入無余涅槃可能,那便是它具足了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假使沒有入涅槃的可能,那便是它缺少了聲聞、緣覺、佛的叁種菩提種子。然而一切衆生皆當成佛,可見有、無漏種,都是本有,就看它受熏的現緣是染是淨,來決定它生死或涅槃的成果了。像這種子本有的引文,經論中很多,非此一說。
論文十一: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叁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種。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講解:既然經上說一切有情,有聲聞、緣覺、菩薩、不定、及無種性五種性別,所以決定有法爾本有的種子,不是由熏習而産生的。《瑜伽師地論》還說:“在地獄中受苦的罪報衆生,它們也能成就叁無漏根,這只能是種子,而不是現行。”可見凡夫不是沒有無漏種子,不過是無漏種子未起現行罷了。由此證明,無漏種子本來具有,不是由熏習而生。有漏種子也應當是本來具有,由于熏習而增長,並不是由熏習而産生,這樣才使因果關系不相雜亂。以上是護月論師等的主張。(注:五種性,是唯識宗特有的理論,認爲衆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種,都是由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種子決定的。此種子是先天具有而不可改變的。五種性是:一、菩薩種性,通過修行可成菩薩;二、緣覺種性,通過修行可成辟支佛;叁、聲聞種性,通過修行可成阿羅漢;四、叁乘不定種性,通過修行究竟成爲菩薩、辟支佛、或羅漢,不能肯定;五、無種性有情,永遠沈淪于生死苦海,無論怎樣修行都不能得到解脫者。)
論文十二: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講解:這以下是第二家難陀等論師的主張。此與第一家本有論相反,認爲種子都是由熏習而産生,並非本有。無論所熏的種子,及能熏種子之法,都是無始時有。假使沒有無始能熏的法,那裏會有無始所熏的種子。既然習氣是種子的異名,習氣必定由熏習才能産生。譬如印度人用以塗身香油的胡麻,胡麻本來不香,須先用一種香華和胡麻放在一起,令熏成香,然後榨油。當知此油香氣,是由華熏而産生;法熏種子也是這樣。
如《多界經》說:“一切有情的心,無非由染淨諸法所熏習之故,才有無量種子的積集,是名爲心。”《攝大乘論》也說:“第八阿賴耶識裏的種子,決定由熏習而有。至于世間麥、稻等無情生物的種子,或有熏習,或無熏習,則不一定。”
論文十叁:又名言等叁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叁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講解:前面已引經論證實其說,此處再以教理申明其義。現行法熏習在阿賴耶識裏的習氣有叁種,即名言習氣、我執習氣、有支習氣。這叁種習氣,既然都是由熏習而有,所以有漏法的種子,必然是藉著熏習的力量才能生起。不但有漏種子由熏習而生,即是無漏種子,也是由熏習而生的。據經論上說:是聞佛菩薩從清淨法界平等真如性裏,宣流出來的正法而熏起的。在未聞熏前是世間有漏;既聞熏後,便是出世心的無漏種子性。所以不是法爾本有。
論文十四: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爲不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性,一分立爲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爲如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
講解:第一家以有情本有五種性別,來證明確有法爾無漏種子。那知有情的種性差別,並不是以無漏種子的有無而建立的,而是依于煩惱、所知二障的有無而建立的。這是依有障無障來建立種性差別的引證。例如《瑜伽師地論》上說︰“在真如法性的境上,若有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畢竟不可斷的,立爲不般涅槃的凡夫種性。若有但斷煩惱,尚有所知障畢竟不可斷者,鈍的一分立爲聲聞種性;利的一分立爲緣覺種性。若有二種障礙都可以徹底斷盡的,就立它爲如來種性。”
由此證明種性的差別,是依于二障而建立的,與無漏種子無關。前文護月引證《瑜伽師地論》所說:“地獄成就叁無漏根”的話,那是說將來出了地獄,斷了煩惱障後,可生無漏種子,並不是說現在地獄裏的衆生,本已有了無漏種子的體性。
論文十五: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余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爲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爲習所成種。
講解:這是第叁家護法論師的主張,它折中二說,認爲本有與熏習兼具。他說: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各有二類,第一類是本有的,就是從無始時來,第八異熟識裏,本來就有生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差別功能。世尊依據此理,說一切有情,從無始來,就有各種不同的種子,好像惡叉果聚積在一處似的。這種子是法爾本有的,其在經論上的證據,如第一家護月所說。這種法爾本有的種子,就叫做“本性住種”。
第二類是始起,是從無始時來,由于現行數數不斷的熏習而有的。世尊即依據此理,說有情的心,是由于各染淨諸法所熏習的原故,第八阿賴耶識裏,才有無量種子積集其中。很多論典上也說:一切染淨法的種子,是由一切染淨現行法所熏習而生起的。這些熏習始起的種子,就叫做“習所成種”。
論文十六: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爲因緣性。如契經說: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于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熱果爲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講解:這是破第一家護月之說。護月論師謂種子若唯本有,那麼七轉識就不應該與阿賴耶識作因緣性。然而經論上卻說,七轉識與阿賴耶識是互爲因緣性的。如《阿毗達摩經》的偈子:“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意思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與七轉識的現行諸法,都是展轉相生,互爲因果的。《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相燒,又如許多束蘆互相依住,有如此阿賴耶識與雜染諸法互爲因緣。除此以外,其余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是由熏習而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並不是由于熏習使種子增長即可稱爲因緣,因爲不能說善惡之業與異熱果爲因緣,因爲它只是增上緣。再者,聖教多處說:有種子是由熏習而生,都與唯本有之說相違。所以,唯本有之說與因果正理、及佛的教誨均相違背。
《攝大乘論》上也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緣”。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能生七轉識雜染現行諸法,但也爲現行法之所熏。它們就是這樣種生現、現熏種互爲因緣的。現再舉二喻以明之:一,如炷與焰,展轉生燒。炷是燈心。焰是燈火。燈炷能生燈焰,燈焰也能燒燈炷,如是炷生焰;焰燒炷,展轉生燒。好像種生現,現熏種展轉生熏一樣。二,又如束蘆,互相依住。束蘆是捆成一束束的蘆葦。它們是互相依倚,才能站立得住。也好像種子與現行,誰也不能離誰而單獨存在一樣。
若說種子唯是本有,不由熏生,這在論典上如何說七轉識與阿賴耶識,有互爲因緣的意義呢?若說縱然也有熏習,不過是熏習本有的種子使之增長而已,並不是本來沒有種子因熏習而有。所以當善惡業現行熏習本有種子的時候,這善惡業與本有的種子,當然也可以名爲因緣。照你這樣說,那善惡業,只是異熟果的增上助緣,怎麼可以叫做因緣呢?再者,聖教上都說種子由熏習而生。所以你那種子唯本有論,于理于教,都是相違背的啊。(七轉識,即前七識,唯識宗把第八阿賴耶識稱爲本識,把前七識稱爲轉識,意謂前七識是…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