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18

  ..續本文上一頁指客觀的外境,與主觀的心識同時俱遣。主客俱遣,即得唯識實性,亦即絕待的真如境界。《轉識論》曰:“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唯識宗立論,在于破遣有情對我法的執著,故以識遣執,諸執盡除,識亦隨遣,若執實有諸識,亦成法執,同于所破。故于叁自性則曰:“我法遍計無,內識依他有。”或者說:“外境畢竟無,內識如幻有。”所以遍計所執之法是幻有,依他起之法是假有,而圓成實性則是實有。《唯識叁十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福非福不動業】以業力的性質區分,有福、非福、不動業叁種:一、福業:可感欲界人、天善趣的總報,及六趣中殊勝別報之業。非福業:可感欲界叁惡趣的總報,及六趣中鄙劣別報之業。二、不動業:可感色界、無色界總、別二報之業。

  【福智】福德與智慧的並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記載,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爲性者稱爲智,其余則稱爲福。菩薩爲成就佛果,必須上求菩提(智業),下化衆生(福業),因其所具備的福、智二行(福智二業),系成佛最勝的實踐,故稱爲“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爲,雖總攝于福行與智行,若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屬于福行,智慧屬智行;或以前叁者屬福行,智慧屬智行,而居中之精進、禅定則通于智行與福行。

  【福業】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報的有漏善業。據《百論疏》卷上所說,福乃富饒之義,修行善業能招感人、天之樂果,故稱爲福業。參閱“福等叁業”條。

  【福德資糧】二種資糧之一。爲福德莊嚴的異名。謂修持六度中的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以爲證佛果之資糧。而六度中之智慧,即稱爲智慧資糧。《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載:“複有二因能得二果,如大乘經莊嚴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修無邊際,乃至勇猛疾歸德海岸。”參閱“福智”條。

  【慢】七慢之一。即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稱爲慢;亦即輕蔑、自負之意。唯識宗有七慢之說,對于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于劣計己勝”;對于和我相等的,我輕慢他,這叫“于等計己等”。參閱“七慢”條。

  【慢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六根本煩惱所之一.慢者傲慢,自以爲處處優于他人,高人一等。《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恃已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慢者自尊自大,輕舉憍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俱舍論把慢區分爲七或九種,唯識宗承“七慢”之說。見《成唯識論》卷六。

  【慢見】十種見之一。與“慢”同義。即心生憍慢,凡事認爲自己優勝,而視他人爲低劣。小乘俱舍宗與大乘唯識宗,皆以此通于見所斷及修所斷。見《瑜伽師地論》卷八.

  【慢使】十使之一。慢惑能驅使人之身心,故稱慢使。在十使中,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者,動念即生,爲惑性之銳利者,稱爲五利使;對此,慢與貪、嗔、癡、疑等,皆由推求身見等而生,其性分遲鈍,稱爲五鈍使。

  【疑】謂對迷悟因果之理,猶豫而無法決定的精神作用。即對于佛教真理猶豫不決之心。小乘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乃能斷除之。依俱舍宗,爲六隨眠之一,十隨眠之一;依唯識宗,則屬六根本煩惱之一。疑有二種:一、迷于理之隨眠性的疑結,即對于諸谛理猶懷疑惑,阿羅漢已斷除之。二、于事猶豫不決之處非處之疑,即對事疑惑,如于夜觀樹,疑爲是人或爲非人等,阿羅漢未斷除之,然獨覺于此則已有成就。一般廣泛地包含非煩惱性之疑。故凡懷疑、猶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網譬喻,而稱疑網。

  【疑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煩惱心所之一.對真理懷疑不定,曰疑。《成唯識論》曰:“雲何爲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所謂谛理,即指苦、集、滅、道四聖谛。對谛理猶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業用。見《成唯識論》卷六。

  【疑蓋】五蓋之一。蓋爲煩惱之異名,與“疑煩惱”同義。謂疑惑之情,覆蓋行者心識,使不徹見真理,故稱疑蓋。《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八載,所謂“蓋”,含有障、覆、破、壞、墮、臥等諸義。《法界次第》卷上載:“蓋以覆蓋爲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善心,不得開發,故名爲蓋。(中略)癡心求理,猶豫不決,名之爲疑。”

  【夢中獨頭意識】四種意識之一,爲夢中的第六意識。意識有明了、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了意識與眼、耳等五識俱起,故稱五俱意識;定中、獨散、夢中等叁意識不與五識俱起,故稱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系指在夢中,前五識不起現行,唯第六意識發生作用,緣著夢中的境界生起的作用。見《百法問答鈔》。參閱“四種意識”條。

  【夢幻泡影】幻,指幻術家之變幻;泡,指水泡。“夢幻泡影”與“露電”,皆用以譬喻世間萬法之虛妄不實、生滅無常。《金剛經》偈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覺相違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七難。外人問曰:假如我們醒的時候,所見的色境都同夢境一樣,也是不離于識,那從夢中醒覺的人,知道夢中境界全是虛假,是唯識的幻境;爲什麼我們現在醒的時候,不知道所見的山河大地是虛假的,是唯識所變的呢?論主答:正在夢中還沒有醒覺的人,他也不能自知夢境是假,一定要到醒來以後,才能回想到夢境是假,唯識所變。正如我們現在所見的境界也是這樣,在沒有證到佛果的時候,不能自知是唯識所變。到了成佛之後,才能夠知道未證佛果以前,如恒常的處在夢中,所以佛才說之爲生死長夜,因此,不能了知色境是唯識所變。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

  【漏】漏者流注漏泄之意,是煩惱的異稱,所以煩惱滅盡即稱爲漏盡。漏亦有染汙、缺失、不圓滿的意義。漏是流注漏泄,叁界有情,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門,日夜流注漏泄煩惱,故名日漏。由漏盡而得到解脫,稱“漏盡結解”。斷盡叁界煩惱而證阿羅漢果者,稱爲“漏盡道”。

  【漏無漏叁業】以業力有漏無漏區分,分爲有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故稱叁業。一、有漏業:此爲叁界以內凡夫之所作,感分段生死之果報。二、無漏業:此爲出世二乘之所作,感方便有余土之果報。叁、非漏非無漏業:是出世之所作,感實報土之果報。

  【鼻根】鼻根是鼻識發生的地方,鼻是能嗅之義。爲不可見有對的淨色。此爲五根之一,爲十二處中的鼻處,十八界中之鼻界。此是鼻識發生的地方,鼻識是依于鼻根,緣于香境,發生其了別認識的作用。《百法纂釋》曰:“叁鼻根者,能嗅之義,梵語伽羅尼羯羅拏,此雲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爲鼻者,體用兼之,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廣五蘊論》則曰:“雲何鼻根,謂以香爲境,淨色爲性。謂于鼻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鼻識得生,無即不生。”

  【鼻識】是八識心王中的前五識之一,以鼻根爲所依,以香境爲所緣,隨根而立名,而名鼻識,産生對香境的了別作用。見《百法明門論》。鼻識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因爲色界沒有段食,所以也沒有香境,不能成就鼻識。

  【精進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此又名勤,即對修道、爲善勤劬不懈。《成唯識論》曰:“勤爲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精者不雜,進者不退;勇而無惰,悍而無懼。精進是修善斷惡,勤于爲惡者正是顛倒,不名精進。見《成唯識論》卷六。

  【精進波羅蜜多】此又作勤精進,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于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精進是六波羅蜜多之一,及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四是精進波羅蜜多。精進有叁種:一、被甲精進,即修行波羅蜜多,如勇士身被堅甲上陣,沒有怯弱。二、攝善精進,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進。叁、利樂精進,即利樂自他精進不息。參閱“十波羅密多”。

  【語表業】叁表業之一。語,即語言。人之語言系以一種意思表示于人之作業,故稱語表業。據《俱舍論》卷十叁載,語表業以言聲爲體;大乘則謂身、語、意叁表業俱以現行之思心所爲體。

  【語無表業】叁無表業之一。即與語表業共于身中生出一種無法表示于他人之業體。言語使某作業發動于口時,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熏發于己身之內,其被熏發者,無形無象,無法表示于他人,故稱語無表業。小乘認爲表業與無表業皆以色性爲體;大乘則謂身、語、意叁無表業以思心所的種子爲體。

  【遣相證性識】唯識宗依叁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遣相證性識爲第五種觀法。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因緣)所起的事相,八識心王之實性,是二空所顯的真如——圓成實性。故舍遣依他起的事相,證得圓成實的理性,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

  【遣虛存實識】唯識宗依叁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遣虛存實識爲第一種觀法。即以爲此心之境,是遍計所執的虛妄法,體用非有,故而遮遣;內心諸法,爲依他圓成,體用非無,故而存留,此爲虛實相對的觀法。

  【聞所成慧】叁慧之一,參閱“叁慧”條。

  【慚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慚者羞惡之心,做了壞事內心感到羞恥者曰慚。《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進之力,可以止息惡行。見《成唯識論》卷六。

  【悭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悭者悭吝,財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財法。《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施,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蓄爲業,謂悭吝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輕安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善心…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