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19

  ..續本文上一頁所之一。身心安適輕快,謂之輕安。《成唯識論》曰:“安謂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對治昏沈,轉依爲業。”粗重指貪癡煩惱而言,修行者調伏煩惱,遠離粗重,爲修禅定之必要條件。轉依爲業者,即轉去粗重,依于輕安。見《成唯識論》卷六。

  【诳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诳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爲。《成唯識論》曰:“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見《成唯識論》卷六。

  【遠行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七位。此位菩薩,善修無相行,不起功用,遠出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如《解深密經》雲: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其相鄰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始從初地訖至第七,經一僧祇修無相行,方得無間證入無相,與彼第八清淨地地鄰,名遠行地。八地離功用過,名清淨地。”

  【绮語】十惡之一。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詞。《瑜伽師地論》卷八載,绮語之別稱有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靜語、不思量語、不靜語、雜亂語、非有教語、非有喻語、非有法語等。參閱“十惡”條。

  【實相】原義爲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覺悟之內容,意即本然之真實,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槃、無爲、無相等,皆爲實相的異名。實相超越一切相對相,超越一切語言效用,因爲一切語言都是相對性,而實相則是絕對的真理。

  佛教的基本理論是“緣起”,緣起,即是衆多因素條件,關涉對待而起。緣起有其縱向的關涉對待的關系、和其橫向的關涉對待的關系。自縱向的時間上看,是前因後果的關系,自橫向的空間上看(就時間某一點上看),是彼此對待的關系。所以,“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是時間上的因果關系;“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空間上的對待關系。諸法以因緣對待而生起,自然沒有獨立的自性(即沒有固定的不變之性)所以在時間上有生、住、異、滅四相。以有生滅,所以“無常”;而衆多因素條件生起的事物,沒有中心的主體,無主體所以“無我”。諸法無常、無我,故其本性是空——即是“空性”或“性空”,所以“空性”是諸法的本質,是本來如此的、不增不減的法性,此法性即是諸法實相,亦即是真如。

  【養因】爲五因之一。乃長養一切物之原因,即謂地、水、火、風四大種爲長養一切物之原因。《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載:“爲養因者,能增長故,猶如樹根,水所沃潤。……風爲養因,能引發彼,令增長故。”參閱“五因”條。

  【熏習】我人身、口所表現的善惡行爲,或意識所生起的善惡思想,其“氣分”留于阿賴耶識中,如香之熏衣,即謂之熏習。而我人身、口、意叁者生起的行爲,就叫做現行。換句話說,第八阿賴耶識,能將經驗的痕迹保下來,這就是氣分或種子。而經驗(身口意叁者的行爲)的痕迹,能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及行爲,這就是熏習。一個人習于爲善,這善行是一種熏習,一個人慣于爲惡,這惡行也是一種熏習。熏習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覺任運進行。如人行霧中,他無意使衣服受濕,也不覺得衣服受濕,而事實上他的衣服己布滿了濕氣。大乘起信論曰:“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熏習故,則有香氣。”

  【障】又作礙,全稱障礙,覆蔽之意,指障害涅槃、菩提,爲遮害出離的煩惱。《大乘義章》卷五曰:“能障聖道,說以爲障”。障之名數,有二障、叁障、四障、五障、十重障多種,見有關分釋條。

  【對法藏】此有叁解:一、叁藏之一,即指論藏。對法,即論典。彙集一切論典,稱爲對法藏。二、爲一身、六足論的總稱。一身是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毗達磨發智論》。六足論爲一者舍利子造《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者大目幹連造《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叁者迦多演那造《阿毗達磨施設足論》,四者提婆設摩造《阿毗達磨識身足論》,五者世友造《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六者世友造《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即世親所造的《阿毗達磨俱舍論》,譯作對法藏。對法,指六足、發智等諸論;藏,指俱舍論。以俱舍論含攝了六足論、發智論等的妙義,故稱之爲對法藏。《俱舍論》卷一稱︰“由彼對法論中勝義入此攝故,此得藏名。”

  【廣苞大義支】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攝大乘論》,這是總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釋《阿毗達磨集論》、《攝大乘論》宗要,而以簡小入地爲宗。

  【摧破邪山支】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二十唯識論》,這是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而以唯識無境爲宗。參閱“十支論”條。

  【羯羅藍位】指父母之兩精初和合凝結者。又作迦羅邏、羯剌藍。爲胚胎之義。意譯作凝滑、和合、雜穢、胞胎。爲胎內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後初七日間之狀態。《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七︰“羯邏藍,梵語,舊言歌邏邏,此雲凝滑。父母不淨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也。”

  【慈航】最早在臺灣弘傳唯識的法師。法師俗姓艾,名繼榮,字彥才,福建建甯人,幼失估恃,十七歲時,禮泰甯縣峨嵋峰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受具戒于九江能仁寺。行腳各方,禮九華、天臺、普陀等名山,親近各方大德。民國十六年入閩南佛學院就讀,未滿半年,因故退學。十八年主持安慶迎江寺,二十年以到香港講經因緣,繼而到緬甸弘化,在仰光創立中國佛學會。二十九年隨太虛大師訪問東南亞各國,之後在星洲弘化。叁十七年受臺灣妙果法師之請,來臺創辦臺灣佛學院。叁十八年大陸撤退,逃難來臺的青年學僧,多以法師爲依止。後爲安置來臺學僧,在汐止成立彌勒內院,聚衆講學。並開講楞嚴、唯識、因明等大乘經論。他常到各地作通俗演講,說理圓融、喻解詳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法師天資欠敏,幼年失學,根基並不算好。住持迎江寺時期,自憾身爲住持,豈能不通經論,于是發憤爲學,曾向武昌佛學院函購得唐大圓的《唯識講義》,隨身攜帶,隨時苦讀,數年之後,終于貫通。抵臺灣後,他是第一位弘揚唯識的法師。四十叁年(一九五四)法師示寂于彌勒內院,世壽六十,僧臘四十有二。遺體伽趺盤坐缸內,叁年後開缸,肉身不壞,成爲臺灣第一位肉身菩薩。他生前的著作由後人輯爲《慈航法師全集》其中包括《成唯識論講話》,《相宗十講》、《大乘起信論講話》,及《菩提心影》等。

  十五劃

  【慧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慧即智慧,是明白揀擇,《成唯識論》曰:“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簡擇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簡擇其得失,而推度決定,故簡擇即慧的自性,由揀擇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業用。在愚昧心中,疑惑心中,則不能起慧。再者,邪見之流,以其癡增上故,不能簡擇,亦不起慧。

  【慧光】俗家姓楊,定州長蘆人,十叁歲隨父至洛陽,從佛陀扇多出家,時人稱之爲聖沙彌。初習律部,四年後講摩诃僧祗律。菩提留支與勒那摩提譯出《十地經論》,慧光參照梵本,悟其奧旨,在相州南部弘揚地論,以勒那摩提學說爲宗,形成相州南道派,慧光爲該派初祖。北魏末,于洛陽任國僧都,後奉召入邺城,改任國統,東魏天平四年(五叁七)示寂于邺城大覺寺。

  【慧沼】唐代唯識宗二祖,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川)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十五歲出家,曾親炙玄奘法席,後轉依窺基學唯識,深入堂奧。因爲他住在淄川大雲寺,故人稱淄川大師。窺基示寂後,圓測著《成唯識論疏》,與窺基見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之說,以顯法相正義。他曾先後參加過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擔任正義,多所刊正。他的著作除《成唯識論了義燈》外,尚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義篆要》、《金剛般若經疏》、《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勸發菩提心集》等多種。示寂于唐玄宗開元二年(七一四),世壽六十五歲。

  【慧學】爲獲得聖果而須勤修的叁學之一,又作增上慧學。謂能斷除煩惱,顯發本性,稱爲慧學。因爲觀達真理爲慧,進習爲學。斷惑證理,乃慧之作用,爲發此慧而進修,故稱慧學。參閱“叁學”條。

  【嗔心所】嗔又作嗔恚、嗔怒,爲叁毒之一,十煩惱之一,系指對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嗔心所,爲心所有法的根本煩惱之一。《成唯識論》曰:“雲何爲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苦即叁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叁苦之因。嗔是對叁苦及造成叁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裏,莫不由嗔心而起。

  嗔恚心由我執而起,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凡是違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悅,進而忿恨惱怒,暴跳如雷。語雲:甯起貪見如須彌山,無起嗔恚如芥子許。因爲貪中含有愛(貪染之愛),而嗔中含著破壞的成分。見《成唯識論》卷六。

  【嗔火】嗔恚之熱惱如火,故稱嗔恚火。又嗔恚能燒盡一切功德,故譬之以火。《增一阿含經》卷十四曰:“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嗔蓋】五蓋之一。蓋爲覆蓋之義,是煩惱的異名。嗔恚能令人發激怒之情,蓋覆心性,妨礙禅定,故以蓋作譬喻。參閱“五蓋”條。

  【增上慢】七慢之一。修行之人“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叫做增上慢。參閱“七慢”條。

  【增上緣】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乃一切有爲法,生起或結果之間接原因,凡有強勝之勢用,能成爲他法生起、結果的助力者,皆稱爲增上緣。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于…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