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又如田、糞、水等,于諸苗稼等,皆有成辦之助力,故稱爲增上緣。《大乘義章》卷叁載:“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增上緣可分爲兩種,一、與力增上緣,指能促成他法之生起者。二、不障增上緣,指不妨礙他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萬法無一不具有此緣的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爲人知覺,依舊有其增上之影響,故增上緣較所緣緣更普遍。然增上緣之範圍亦有所限製,即:一、一物不能影響自己,亦即一物不能爲自身之增上緣。二、有爲法不能作爲無爲法的增上緣;此因無爲法原本即是無生之法,故不屬四緣之範圍內,自然亦不受增上緣所影響。
【遮表二門】佛經文字,有遮诠、表诠二門。遮诠門,謂遮遣其所非;表诠門,謂顯表其所是。《宗鏡錄》叁十四,辨空宗相宗之相違,其十異中之第六謂:“遮诠表诠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卻諸余,表者直示當體。”再如《二教論》謂:“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爲宗極,如是之義意,皆遮情之間,不是表德之謂。”
【遮诠】以否定的方式來表達的,謂之遮诠。佛教中、特別是空宗,通常以此方式表達最高的真理、或覺悟的境界。因爲真理或悟境,都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的絕對境界,而我人的語言、概念,都是相對性的,只能表達相對性的現象,不能表達超越相對性的絕對理性,基于此,唯有以否定方式表達。如說赤色,不直說赤,而說非青、非黃、非白,以表達是赤。
【樂受】爲叁受之一,五受之一。受,爲領納對境而覺苦樂之精神作用。樂受,即領受順情之境,而覺身心適悅之精神作用。在叁受中,謂于身、心有適悅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適悅感受,稱樂受;于心則稱喜受。然俱舍論卷叁謂,第叁靜慮無身受,只有心受,安靜而無分別,其適悅之受最重,故稱樂受,不稱喜受。見《成唯識論》卷五。
【樂果】涅槃之妙體,離一切生滅,謂之樂;此妙樂爲菩提所得之果,故稱樂果。《觀經玄義》曰︰“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樂果。”
【數】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數即數目,如一二叁四,個十百千等。《百法直解》曰:“數者,依于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差別。”在《百法纂釋》中謂:“言數者,度量諸法之名,如權衡升鬥丈尺等,或一、十、百、千之類。”數目是一切事物現象計量的標准。
【數習力】累積多數習慣,謂之數習;由數習所成之力,稱爲數習力。又作串習力、習力。《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叁載:“中有才起,由串習力,聖道現前,斷余隨眠。”
【緣起】緣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關涉而生起”。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是佛陀對于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認爲,現象界中,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關涉對待的生起、存在,故《雜阿含二九叁經》解釋緣起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有的。這種關涉對待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由空間所現的同時依存關系,一種是由時間所現的異時因果關系。異時的因果關系,即所謂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爲因而彼爲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爲主而彼爲從。而此因果主從,並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所以經文中說:“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是。”
有謂緣起(舊譯爲因緣)、緣生可以互爲通用,事實上仍有其區別之處,緣起是以因邊立名,緣生是以果邊立名。《良贲疏》曰:“言緣生者,緣爲衆緣,生者起也,諸有爲法,皆從緣生。”
【憍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憍者驕傲,由于得到世間名利而驕慢自大。《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憍,染依爲業,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谄心所】唯識宗立五位百法,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谄者谄曲,爲了取得別人歡心而阿谀谄媚,以達到自己謀求的目的。成唯識論曰:“雲何爲谄,爲岡他故,矯設導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見《成唯識論》卷六。
【審慮思】叁思之一。見“叁思”條。
【輪回】輪回梵語 Samsara、音譯僧娑洛,義譯爲輪回,亦譯爲生死,亦譯作轉回轉生,或生死相續。謂衆生依惑業之因,招感叁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有如車輪回轉,永無休止,故曰輪回。輪回本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教義,後被佛教襲用了此一名稱,並發展佛教的內容。
【潤生】煩惱有分別起和俱生起二種,分別起煩惱是依邪師、邪教、邪思惟叁緣而生起的煩惱,自然而有的煩惱稱爲俱生。分別起的煩惱造作善惡諸業,俱生煩惱潤其業種而使受生,故生潤生。參閱“九品潤生”條。
【焰慧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焚薪,如《解深密經》雲,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地名焰慧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煩惱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燒煩惱薪,法喻雙標,名爲焰慧地。”
【靜慮波羅蜜多】修唯識行,于修習位所修的十種勝行之一。靜慮有叁種:一、安住靜慮,就是安于現法樂住而不動。二、引發靜慮就是由靜慮所引發的神通妙用。叁、辦事靜慮,就是成辦利生事業。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波羅蜜”條。
【德慧】梵名Gunamati,音譯窭拏末底、求那摩帝,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他是南印度人,住世年代在公五世紀下半。《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他是:“安慧之師,業冠前英,道光時彥,芳聲流于四主,雅韻骧于五天,聖德神奇,未易詳舉。”據說他幼時敏達,學通叁藏,理窮四谛,又擅長定門。時摩揭陀國有數論外道摩沓婆者,學通內外,素受國王崇敬,德慧與之辯論獲勝,摩沓婆嘔血而死,德慧深爲國王敬信,以外道封邑爲之建寺院,供養甚盛。其後德慧曾住持那爛陀寺,聲譽高極一時。他的著作有《唯識叁十頌釋》、《中論疏》、《隨相論》等。參閱“十大論師”條。
【歐陽漸】楊仁山的弟子,是民國初年的唯識學大家。漸字竟無,以字行,江西宜黃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一),以優貢出身任廣昌縣教谕,受同鄉桂伯華的影響,依楊仁山學佛,宣統叁年,楊仁山病逝,竟無承師遺命,主持金陵刻經處。民國十一年創設“支那內學院”,附設“法相大學特科”,專弘法相唯識,不涉他宗。門下弟子,皆一時之選,故有宜黃大師之稱。竟無天資絕高,慧解超人,讀書目十行下。內學院藏書萬卷,多經他親手校勘。他不但精研法相唯識,且窮究般若涅槃。他在唯識學上的成就,有唐以來第一人之譽。他在唯識學上的代表作,是唯識抉擇談。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開始,京滬告急。竟無率員工學生運經書溯江而上入蜀,在四川江津成立支那內學院蜀院,繼續刻經講學,民國叁十二年(一九四叁)病逝,世壽七十五歲。
十六劃
【賴耶叁相】作爲宇宙萬法本源的第八阿賴耶識,具有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唯識叁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即是指此叁相而說,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參閱叁相分釋條。
【賴耶叁藏】第八阿賴耶識,譯爲藏識,藏有叁義,即有能藏、所藏、執藏。一者能藏,是就阿賴耶與種子的關系而言,阿賴耶識乃微細任運相續,無始終亦無間斷,能攝藏諸法種子而不失,故謂能藏,而種子爲所藏。二者所藏,是就能熏之七轉識與所熏之阿賴耶識之關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藏。現行之勝用有七轉識,于現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種子于第八阿賴耶識,而稱新熏種叁者執藏,謂染汙之第七末那識執其爲“內我”之義。“我”,爲常一主宰之義。第八識生滅相續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續之相微細,恰似常一主宰,故第七末那識誤以爲實我而妄加執著,此乃我見之根源。如是執著,稱爲執藏。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二。
【賴耶五受相應】此指第八阿賴耶識,與苦、樂、憂、喜、舍五受相應的情形。在五受中,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唯有舍受。第八識何以不與余受相應,一者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舍受相應。二者此識是真異熟,與其相應的不能不是異熟受。叁者此第八識爲第七識緣之境,倘若和變異受(即苦樂憂喜之受)相應,那就不是常一我見之境了。
【賴耶王所相應】此指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只有五遍行所,即觸、作意、受、想、思。《八識規矩頌》曰:“性唯無覆五遍行”,即指此而言。
【賴耶自相】第八阿賴耶識具有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自相是爲第八識自體之相。此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稱爲賴耶叁藏,與有漏的雜染互相爲緣,故有情執之爲自內我,此即顯示初能變識之所有自相能攝持因與果。因爲第八識能攝持雜染法之種子,猶如庫藏含藏諸物,故稱能藏;因第八識爲雜染法所熏、所依之場所,猶如庫藏爲諸物之所依,故稱所藏;因第八識恒爲第七末那識執爲自內我,猶如庫藏之堅固執守,故稱執藏。故知能藏爲因相,所藏爲果相,因果二相爲末那識所執藏而爲賴耶之自相。若離自相,則無因相、果相;若離因相、果相,亦別無自相可言。見《成唯識論》卷二。
【賴耶因相】第…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