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21

  ..續本文上一頁八阿賴耶識具有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因相就是萬法原因之相。指的是阿賴耶識執持的一切諸法種子,此種子爲萬法生起之原因。《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識的第叁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總和,《成唯識論》曰︰“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見《成唯識論》卷二。

  【賴耶行相】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稱之爲其行相。能緣之識,必有其所緣之境,故在《唯識叁十頌》中,將能緣、所緣二者並舉,即頌文中“不可知執、受、處、了”七個字。這其中,“執、受、處”叁者是所緣之境,“了”是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的能緣作用,指的即是指此識的“見分”。執、受、處叁者,是見分所緣的境。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爲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即種子、根身、器界。而所緣之境,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

  【賴耶果相】第八阿賴耶識具有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果相爲有情總報的果體即是異熟識。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論文中界指欲、色、無色叁界,趣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爲賴耶果相。見《成唯識論》卷二。

  【賴耶異名】第八阿賴耶識,譯曰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之義。除此之外,此識還多種意義,故在許多經論中隨其義別,另立出種種名稱。《成唯識論》中舉出七種名稱,曰:一心識,二所知依,叁種子識,四阿賴耶識,五異熟識,六阿陀那識,七無垢識。《成唯識論演秘》中舉出十八種名稱,曰:一無沒識,二本識,叁宅識,四藏識,五種子識,六無垢識,七執持識,八緣識,九顯識,十現識,十一轉識,十二心識,十叁所知依,十四異熟識,十五根本識,十六分別事識,十七窮生死蘊,十八有分識。

  【賴耶緣起】四種緣起之一。這是唯識宗對于宇宙萬法生起的解說。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事實上所謂識者,即是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在種子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生起作用時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八識識體,名曰因能變;識體各各生起相見二分,名曰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所謂阿賴耶緣起,就是阿賴耶識中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意思。

  【賴耶緣境】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爲根身、器界、種子。即《唯識叁十頌》頌文:“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中的“執、受、處”叁字,首先講“處”字。所謂處,就是第八異熟識裏的共相種子(注:共相種子,指所生之果可使多人受用的種子,如山河大地,即衆生共相種子所變),由于這種子成熟的因緣之力,變現出一種似實色而非實色的器世間相;也就是身外能造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及所造的色、香、味、觸四塵色(注:“即外大種及所造色”,指本識中變爲器世間外境的種子稱外大種,此稱能造四大。客觀物質世界稱爲所造)。因其是外處,不是有情,故名爲外;並不是心外的實法。諸有情類,唯識所變的東西各別不同,然而共業種子所感的共報果相的“處”,卻是相似無異。譬如衆燈齊明,光耀一室,這遍滿一室的燈光,雖是衆燈所共照,卻分不出彼此所照的光,好像只有一盞燈一樣。次釋“執、受”二字。阿賴耶識所執受者,有種子及根身二法,什麼叫做諸種子呢?就是第八異熟識所攝持的叁性有漏種子,此種子由本識所攝,同時也爲本識所緣的相分境。或問:有漏種子,依本識而爲識所緣;無漏種子,亦依本識,何以不相提並論,而言有漏呢?答曰:無漏種子,雖也依附于本識自體,但其不是無記性,而是善性,所以不能做有漏識的所緣。又問:識既不緣無漏種子,豈不違背唯識之理?答曰:無漏種子,雖然不是本識所緣之境,但也不像真如那樣是離識別有的實法,故不違唯識之理。至于“根身”,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這是第八異熟識裏的不共相種子,(注:不共相種子,指所生之果不共受用的種子,如眼、耳、鼻、舌、身五根)成熟的因緣之力,變現爲似色根和根依處(注:根依處即浮塵根)。也就是身內地、水、火、風四大種,及色、香、味、觸的所造色。這在共相的器世間裏,是共中的不共,所以由不共相種子所變現。

  異熟識裏,還有一種共相種子,由于此種子成熟的因緣之力,于他人身處,也變爲似彼相。否則,它人就不能有助于我,而爲我所受用了。這在不共相的自他根裏,是不共中之共,所以由共相種子所變現(注:共業不共業,有四種情況,稱“四變句”。一、共中共業:如自然界山河大地,爲有情所共享者。二、共中不共業:人類社會有主的田宅,爲所有人所獨享者。叁、不共中共業:即個人身體外根的浮塵根,這雖是個人所獨有,但他人如夫妻者亦可共同享用者。四、不共中不共業:個人身體內根的勝義根,只供自己所用。參閱“四變句”條。)

  【隨所生所系】此指第七末那識的系屬而言。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所依,第八阿賴耶識亦以第七末那識爲所依,這二者是互相爲依,恒時同俱。第八阿賴耶識是輪回的主體,以業力的牽引,在叁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轉。而末那識系屬于阿賴耶識,前者生何界何道,它便系屬于何界道,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隨眠】爲煩惱的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沈重的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對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以其束縛我人,故稱爲隨眠。此有貪、嗔、慢、無明(癡)、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爲六隨眠(六根本煩惱)。其中,惡見複分爲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稱爲十隨眠。

  【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薩,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寶等內外財,施與衆生,以身代衆生苦,堅固安住自性功德,回向是等諸善功德,令一切衆生得大智慧,除滅大苦。參閱“十回向”條。

  【隨惑】又稱枝末惑,與本惑相對而言。亦稱隨煩惱,《成唯識論》謂隨煩惱指六種根本煩惱外之二十種隨煩惱,又分爲叁類,即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合稱“叁隨煩惱”。見《成唯識論》卷六。

  【隨煩惱心所】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隨惑,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隨有叁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叁者遍諸染心。隨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爲小隨、中隨、大隨叁種。小隨煩惱十個、中隨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小、中、大的分別,以叁義俱備者名大隨,兼具二義者(自類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隨。于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小隨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別生起。中隨煩惱有二種,曰無慚、無愧,其發生之作用範圍較小隨煩惱爲寬,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心二義,故曰中隨。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是其共同點;而慚者“輕拒賢善”,愧者“崇重暴惡”,是其相異點。大隨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俱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叁義,故曰大隨煩惱。見《成唯識論》卷六。

  【隨說因】爲十因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謂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惑業系縛與不系縛之法,隨所見聞覺知而起諸言說。能說之語爲所說之因,此持業釋。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語”,由“語”而有“言說”;此中,“名想”與“語”,即是隨說因。簡單的說,能說是所說之因,隨所見所聞事物的名稱,引起人的思想,由思想引起言說。《大乘義章》卷四載︰世界萬有皆依賴名稱言說,方有種種事相差別,故稱隨說因。參閱“十因”條。

  【獨行無明】唯識宗所立四種無明中的不共無明之一。此指不與貪等俱起,而與第六意識相應,獨行而起的無明。此複分爲二種:一、主獨行不共無明,系與大隨八種惑、中隨二種惑俱起,而隱其體用,獨顯己之體用。二、非主獨行不共無明,則與忿等之小隨惑俱起,小隨惑之體用顯,無明之體用隱。見成唯識論卷五。參閱“四種無明”。

  【獨散意識】四種意識之一,爲不與前五識俱起的散亂意識。即不緣五塵之境,散亂紛雜而遍計諸法,或緣空花、水月等諸色相,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別,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此稱獨散意識。

  【獨影唯從見】獨影境的相分,是第六識見分虛妄分別變生出來的,它自己本身沒有種子(不是實種子所生),只能從屬于第六識的見分,故曰“獨影唯從見”。《宗鏡錄》六十八曰:“獨影境者,謂相分與見分同種生,名獨影唯從見,即如第六識緣空過來,及變影緣無爲並緣地界法,或緣假定果極回極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從見分變生自無其種,名爲從見。”獨影境者,是獨有影相而無本質的意思,如第六識的獨頭意識,幻想出龜毛兔角,而由見分緣之。

  【獨影境】唯識宗所立的叁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爲叁類。所謂獨影境,獨者,簡別于本質;影,爲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叁種隨心:一、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二、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叁、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

  【獨頭意識】此又名不俱意識,就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而泛緣十八界的意識。此複有叁種,稱…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