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因相就是万法原因之相。指的是阿赖耶识执持的一切诸法种子,此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成唯识论》曰:“此能执持诸法种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识的第三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总和,《成唯识论》曰︰“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见《成唯识论》卷二。
【赖耶行相】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之为其行相。能缘之识,必有其所缘之境,故在《唯识三十颂》中,将能缘、所缘二者并举,即颂文中“不可知执、受、处、了”七个字。这其中,“执、受、处”三者是所缘之境,“了”是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此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指此识的“见分”。执、受、处三者,是见分所缘的境。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因此,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即种子、根身、器界。而所缘之境,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赖耶果相】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果相为有情总报的果体即是异熟识。异熟识旧译果报识,《成唯识论》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论文中界指欲、色、无色三界,趣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趣,生指胎、卵、湿、化四生,善恶之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此为赖耶果相。见《成唯识论》卷二。
【赖耶异名】第八阿赖耶识,译曰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除此之外,此识还多种意义,故在许多经论中随其义别,另立出种种名称。《成唯识论》中举出七种名称,曰:一心识,二所知依,三种子识,四阿赖耶识,五异熟识,六阿陀那识,七无垢识。《成唯识论演秘》中举出十八种名称,曰:一无没识,二本识,三宅识,四藏识,五种子识,六无垢识,七执持识,八缘识,九显识,十现识,十一转识,十二心识,十三所知依,十四异熟识,十五根本识,十六分别事识,十七穷生死蕴,十八有分识。
【赖耶缘起】四种缘起之一。这是唯识宗对于宇宙万法生起的解说。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事实上所谓识者,即是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在种子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生起作用时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八识识体,名曰因能变;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名曰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所谓阿赖耶缘起,就是阿赖耶识中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意思。
【赖耶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为根身、器界、种子。即《唯识三十颂》颂文:“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中的“执、受、处”三字,首先讲“处”字。所谓处,就是第八异熟识里的共相种子(注:共相种子,指所生之果可使多人受用的种子,如山河大地,即众生共相种子所变),由于这种子成熟的因缘之力,变现出一种似实色而非实色的器世间相;也就是身外能造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及所造的色、香、味、触四尘色(注:“即外大种及所造色”,指本识中变为器世间外境的种子称外大种,此称能造四大。客观物质世界称为所造)。因其是外处,不是有情,故名为外;并不是心外的实法。诸有情类,唯识所变的东西各别不同,然而共业种子所感的共报果相的“处”,却是相似无异。譬如众灯齐明,光耀一室,这遍满一室的灯光,虽是众灯所共照,却分不出彼此所照的光,好像只有一盏灯一样。次释“执、受”二字。阿赖耶识所执受者,有种子及根身二法,什么叫做诸种子呢?就是第八异熟识所摄持的三性有漏种子,此种子由本识所摄,同时也为本识所缘的相分境。或问:有漏种子,依本识而为识所缘;无漏种子,亦依本识,何以不相提并论,而言有漏呢?答曰:无漏种子,虽也依附于本识自体,但其不是无记性,而是善性,所以不能做有漏识的所缘。又问:识既不缘无漏种子,岂不违背唯识之理?答曰:无漏种子,虽然不是本识所缘之境,但也不像真如那样是离识别有的实法,故不违唯识之理。至于“根身”,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这是第八异熟识里的不共相种子,(注:不共相种子,指所生之果不共受用的种子,如眼、耳、鼻、舌、身五根)成熟的因缘之力,变现为似色根和根依处(注:根依处即浮尘根)。也就是身内地、水、火、风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的所造色。这在共相的器世间里,是共中的不共,所以由不共相种子所变现。
异熟识里,还有一种共相种子,由于此种子成熟的因缘之力,于他人身处,也变为似彼相。否则,它人就不能有助于我,而为我所受用了。这在不共相的自他根里,是不共中之共,所以由共相种子所变现(注:共业不共业,有四种情况,称“四变句”。一、共中共业:如自然界山河大地,为有情所共享者。二、共中不共业:人类社会有主的田宅,为所有人所独享者。三、不共中共业:即个人身体外根的浮尘根,这虽是个人所独有,但他人如夫妻者亦可共同享用者。四、不共中不共业:个人身体内根的胜义根,只供自己所用。参阅“四变句”条。)
【随所生所系】此指第七末那识的系属而言。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识亦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这二者是互相为依,恒时同俱。第八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而末那识系属于阿赖耶识,前者生何界何道,它便系属于何界道,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随眠】为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以其束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恶见复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宝等内外财,施与众生,以身代众生苦,坚固安住自性功德,回向是等诸善功德,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除灭大苦。参阅“十回向”条。
【随惑】又称枝末惑,与本惑相对而言。亦称随烦恼,《成唯识论》谓随烦恼指六种根本烦恼外之二十种随烦恼,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合称“三随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烦恼心所】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说因】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此持业释。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简单的说,能说是所说之因,随所见所闻事物的名称,引起人的思想,由思想引起言说。《大乘义章》卷四载︰世界万有皆依赖名称言说,方有种种事相差别,故称随说因。参阅“十因”条。
【独行无明】唯识宗所立四种无明中的不共无明之一。此指不与贪等俱起,而与第六意识相应,独行而起的无明。此复分为二种:一、主独行不共无明,系与大随八种惑、中随二种惑俱起,而隐其体用,独显己之体用。二、非主独行不共无明,则与忿等之小随惑俱起,小随惑之体用显,无明之体用隐。见成唯识论卷五。参阅“四种无明”。
【独散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空花、水月等诸色相,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此称独散意识。
【独影唯从见】独影境的相分,是第六识见分虚妄分别变生出来的,它自己本身没有种子(不是实种子所生),只能从属于第六识的见分,故曰“独影唯从见”。《宗镜录》六十八曰:“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过来,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回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无其种,名为从见。”独影境者,是独有影相而无本质的意思,如第六识的独头意识,幻想出龟毛兔角,而由见分缘之。
【独影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二、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三、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独头意识】此又名不俱意识,就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而泛缘十八界的意识。此复有三种,称…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