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独散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详见分释。
【独觉乘种性】又作独觉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为唯识宗所立众生的五种种性之一。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此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辨中边论】唯识宗“一本十支”的十支论之一.又作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凡三卷。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的《辨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辨相、辨障、辨真实、辨修对治、辨修分位、辨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参阅“十支论”条。
【辨中边论述记】又作《辨中边论疏》,唐代窥基著。本书为玄奘所译《辨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此论另一译本,为真谛所译的《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的《中边分别论疏》四卷。
【静虑波罗蜜多】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静虑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五是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就是安于现法乐住而不动。二、引发静虑,就是由静虑所引发的神通妙用。三、办事静虑,就是成办利生事业。参阅“十波罗蜜多”。
【器世间】佛经中的二世间之一,与有情世间相对而言,即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器世间之器,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事实上指的即是物质世界而说的。
【择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择为拣择,是能择之智;灭谓灭除,是所灭的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拣择诸惑,永灭烦恼所显的真理。而此真理,即是不生不灭的空性,故曰无为。这是二乘行者,析色明空所证的涅槃。
【懈怠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成唯识论》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随念分别】三分别之一。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自性、计度、随念三分别,故谓有分别;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参阅“三分别”条。
【焰慧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如《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光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焰慧地。”参阅“十地”条。
【亲胜】梵名 Bandhucri。音译畔度室利、畔徒室利。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生平事迹不详,只在《成唯识论述记》中有片断介绍,述记中说他是︰“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意思是说,《唯识三十颂》初出,亲胜首先作释,深得世亲的原意,而后其他的人才开始注释。可见他在唯识学史上地位的重要。参考“十大论师”条。参阅“十大论师”条。
【窥基】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玄奘译《成唯识论》,原拟将十家释论各别诠译,并命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后,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其后奘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论典,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
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玄奘译《辨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典籍,皆由窥基任笔受。并各为之作述记。窥基晚年曾游五台山,登太行,造玉石文殊像;东行博陵,受请讲《法华经》,后返长安,驻锡慈恩寺。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示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岁,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塔之侧畔。窥基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之称,其主要且与唯识有关者有《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瑜伽论劫章颂》一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成唯识论别钞》四卷,《辨中遑论述记》三卷,《杂集论述记》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十四卷。
十七划
【声境】又名声处,为五尘之一,是耳根所对之境,耳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声尘者,四大种所造之声,为耳根所对之境,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虽有多种,总名为声,是耳识之所取故。”此在《大乘广五蕴论》中则曰:“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概略而言,以生起原因的不同来说,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执受是众生四大和合之身称为根身,执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以为境,令生觉受。以上三种声境,是以原因差别分的。如以损益差别来分,则有可意声、不可意声、俱违声之不同。另见三声别释条。
【声闻乘】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
【声闻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
【声闻乘种性】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参阅“五种性”条。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地之坚相、水之湿相则为别相。如房舍为总相,砖、瓦、木、石各为别相。
【总苞众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显扬圣教论》,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总报别报】总报与别报之并称。为唯识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总别二果。因第八识之引业力能牵引众生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之总体,称为总报;另前六识之满业力所感受之异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体、诸根等各自有别,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其同生为人界之果报即称总报,而此中,各人千差万别之贫富、美丑、智愚等,即称别报。见《成唯识论》卷二。
【隐劣显胜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为第四种观法。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胜,心所是相应作用,是劣。故隐去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
【闇钝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三种,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闻、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记。因此能障三地殊胜无漏禅定与总持,以及由此禅定及总持所发的闻、思、修三慧。此障二地未断,入三地时便能永远断除。因此,三地所断有二种愚及其粗重。所谓二愚?一、欲贪愚,就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的那个愚。因为它过去常与贪欲在一起,以此名欲贪愚,今因三地中得无漏胜定及修所成慧,彼所知障的根本既已永断,那欲贪的枝末也就随之而伏灭了。当知这欲贪烦恼,无始以来,就是依彼所知障而转变的。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就是此中所说能障总持闻、思、慧的那个愚。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
【湿生】四生之一。如蚊虫、蠓蚋,依湿气而生者。
【韩清净】近代著名的唯识学家,民国早期在北京弘扬唯识。清净原名克宗,又名镜清,河北河间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生,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举人,不乐仕进,以研究佛学为终生职志。民国十年,他在北平与研究佛学的韩哲武、朱芾煌、徐森玉、饶风璜等组织“法相研究会”,以研究唯识学为宗旨,由清净主讲《成唯识论》。民国十六年,法相研究会改组为“三时学会”,众推清净为会长。三时者,指释尊三时说法,遮遣空有,讲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该会宗旨,于此可见。
民国十四年,日本在东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中国组团参加,清净与会,在大会上宣读他撰写的(十义量)论文,博得与会学者赞许。释东初著《中国佛教近代史》,称清净:“韩氏不唯精于《瑜伽》、《摄论》,且能熟背。他讲《摄论》,一字一句,皆交出来自《瑜伽》某卷某句。普通讲《摄论》,多则一年,少则半年。韩氏讲之,则非二年不可,以其精故,不能速也。”时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清净在北平主持“三时学会”,同为研唯识学之巨擘,时有“南欧北韩”之称。清净一九四九年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六岁。遗留的著作有《瑜伽师地论科记披寻记》、《成唯识论讲义》、《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