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獨散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詳見分釋。
【獨覺乘種性】又作獨覺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緣覺定性,爲唯識宗所立衆生的五種種性之一。乃具有可證辟支佛果的無漏種子者。此種性法爾唯有生空無漏種子,故深厭生死,專修自利樂寂之法,唯斷煩惱障,證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無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種,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機,故兩者合稱二乘定性。
【辨中邊論】唯識宗“一本十支”的十支論之一.又作離僻彰中論,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凡叁卷。本論系注釋彌勒所造的《辨中邊論頌》,闡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計分辨相、辨障、辨真實、辨修對治、辨修分位、辨得果、辨無上乘等七品。異譯本有陳代真谛之《中邊分別論》二卷。兩譯因傳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釋上時生歧異。參閱“十支論”條。
【辨中邊論述記】又作《辨中邊論疏》,唐代窺基著。本書爲玄奘所譯《辨中邊論》現存唯一注釋書。此論另一譯本,爲真谛所譯的《中邊分別論》,其注釋書有新羅元曉的《中邊分別論疏》四卷。
【靜慮波羅蜜多】即修習禅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靜慮是六波羅蜜多之一,及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五是靜慮波羅蜜多。靜慮有叁種:一、安住靜慮,就是安于現法樂住而不動。二、引發靜慮,就是由靜慮所引發的神通妙用。叁、辦事靜慮,就是成辦利生事業。參閱“十波羅蜜多”。
【器世間】佛經中的二世間之一,與有情世間相對而言,即有情賴以生存的環境。器世間之器,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事實上指的即是物質世界而說的。
【擇滅無爲】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爲之一。擇爲揀擇,是能擇之智;滅謂滅除,是所滅的根、隨煩惱。謂由無漏智,揀擇諸惑,永滅煩惱所顯的真理。而此真理,即是不生不滅的空性,故曰無爲。這是二乘行者,析色明空所證的涅槃。
【懈怠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成唯識論》曰:“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見《成唯識論》卷六。
【隨念分別】叁分別之一。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六識之中,意識具足自性、計度、隨念叁分別,故謂有分別;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無其他二分別,故謂無分別。《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認爲叁分別乃意識的作用,故謂自性分別屬現在,隨念分別屬過去,計度分別則共通于過去與未來。參閱“叁分別”條。
【焰慧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燒薪,如《解深密經》雲,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光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煩惱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燒煩惱薪,法喻雙標,名焰慧地。”參閱“十地”條。
【親勝】梵名 Bandhucri。音譯畔度室利、畔徒室利。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生平事迹不詳,只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有片斷介紹,述記中說他是︰“天親菩薩同時人也,本頌初行,先爲略釋,妙得作者之意,後德因而釋焉。”意思是說,《唯識叁十頌》初出,親勝首先作釋,深得世親的原意,而後其他的人才開始注釋。可見他在唯識學史上地位的重要。參考“十大論師”條。參閱“十大論師”條。
【窺基】唯識宗的開創人,爲該宗初祖。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爲唐初勳臣尉遲恭獨子,唐代京兆長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六年(六叁二),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擬將十家釋論各別诠譯,並命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叁人,分別擔任檢文、筆受、纂義工作,數日之後,窺基請求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言:“群聖製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奘師乃禮遣叁賢,窺基獨任筆受,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其後奘師又爲窺基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論典,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的宗法。
唐高宗龍朔元年(六六一),玄奘譯《辨中邊論頌》、《二十唯識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等典籍,皆由窺基任筆受。並各爲之作述記。窺基晚年曾遊五臺山,登太行,造玉石文殊像;東行博陵,受請講《法華經》,後返長安,駐錫慈恩寺。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示寂于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歲,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塔之側畔。窺基著述豐富,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主要且與唯識有關者有《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瑜伽論劫章頌》一卷,《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唯識二十論述記》叁卷,《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成唯識論別鈔》四卷,《辨中遑論述記》叁卷,《雜集論述記》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大乘法苑義林章》十四卷。
十七劃
【聲境】又名聲處,爲五塵之一,是耳根所對之境,耳識所緣的對象。《百法纂釋》曰:“聲塵者,四大種所造之聲,爲耳根所對之境,一切語言音聲,風雷鍾鼓,可意不可意之聲,雖有多種,總名爲聲,是耳識之所取故。”此在《大乘廣五蘊論》中則曰:“雲何聲,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概略而言,以生起原因的不同來說,有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大種即地、水、火、風四大種,執受是衆生四大和合之身稱爲根身,執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以爲境,令生覺受。以上叁種聲境,是以原因差別分的。如以損益差別來分,則有可意聲、不可意聲、俱違聲之不同。另見叁聲別釋條。
【聲聞乘】爲二乘之一,叁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聲聞果之四谛法門。乘爲運載之意,指能乘載衆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聲聞之人由觀四谛之理而出離生死,以達涅槃,故稱四谛法門爲聲聞乘。
【聲聞四果】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之四種證果。其階段依次爲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或僅指第四之阿羅漢果。
【聲聞乘種性】唯識所立的衆生之五種種性之一,又作聲聞定性、定性聲聞,乃具有可證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參閱“五種性”條。
【總相別相】一切有爲法,有總別相。總括全體狀態的,稱爲總相;僅指個別狀態的稱爲別相。如無常、無我,通于一切有爲法,稱爲總相;而地之堅相、水之濕相則爲別相。如房舍爲總相,磚、瓦、木、石各爲別相。
【總苞衆義支】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顯揚聖教論》,這是錯綜《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要義,而以明教爲宗。參閱“十支論”條。
【總報別報】總報與別報之並稱。爲唯識宗所立教義之一。第八識之果,稱爲總報;前六識之果,稱爲別報;二者合稱總別二果。因第八識之引業力能牽引衆生感得五趣、四生等異熟之總體,稱爲總報;另前六識之滿業力所感受之異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體、諸根等各自有別,稱爲別報。譬如人類,其同生爲人界之果報即稱總報,而此中,各人千差萬別之貧富、美醜、智愚等,即稱別報。見《成唯識論》卷二。
【隱劣顯勝識】唯識宗依叁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隱劣顯勝識爲第四種觀法。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勝,心所是相應作用,是劣。故隱去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這是王所相對的觀法。
【闇鈍障】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叁種,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聞、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記。因此能障叁地殊勝無漏禅定與總持,以及由此禅定及總持所發的聞、思、修叁慧。此障二地未斷,入叁地時便能永遠斷除。因此,叁地所斷有二種愚及其粗重。所謂二愚?一、欲貪愚,就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的那個愚。因爲它過去常與貪欲在一起,以此名欲貪愚,今因叁地中得無漏勝定及修所成慧,彼所知障的根本既已永斷,那欲貪的枝末也就隨之而伏滅了。當知這欲貪煩惱,無始以來,就是依彼所知障而轉變的。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就是此中所說能障總持聞、思、慧的那個愚。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
【濕生】四生之一。如蚊蟲、蠓蚋,依濕氣而生者。
【韓清淨】近代著名的唯識學家,民國早期在北京弘揚唯識。清淨原名克宗,又名鏡清,河北河間人,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生,光緒二十七年辛醜科舉人,不樂仕進,以研究佛學爲終生職志。民國十年,他在北平與研究佛學的韓哲武、朱芾煌、徐森玉、饒風璜等組織“法相研究會”,以研究唯識學爲宗旨,由清淨主講《成唯識論》。民國十六年,法相研究會改組爲“叁時學會”,衆推清淨爲會長。叁時者,指釋尊叁時說法,遮遣空有,講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該會宗旨,于此可見。
民國十四年,日本在東京召開“東亞佛教大會”,中國組團參加,清淨與會,在大會上宣讀他撰寫的(十義量)論文,博得與會學者贊許。釋東初著《中國佛教近代史》,稱清淨:“韓氏不唯精于《瑜伽》、《攝論》,且能熟背。他講《攝論》,一字一句,皆交出來自《瑜伽》某卷某句。普通講《攝論》,多則一年,少則半年。韓氏講之,則非二年不可,以其精故,不能速也。”時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清淨在北平主持“叁時學會”,同爲研唯識學之巨擘,時有“南歐北韓”之稱。清淨一九四九年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六歲。遺留的著作有《瑜伽師地論科記披尋記》、《成唯識論講義》、《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