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清淨識,又合無垢識,真如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
【攝論宗】此爲我國陳隋之際,真谛譯出《攝大乘論》後,與其弟子所建立的一個宗派,爲我國大小乘十叁宗之一;此宗依于《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通攝論之義,稱爲攝論家;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爲攝論師、攝大乘師。以陳代真谛爲開祖。《攝大乘論》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陳代真谛、唐代玄奘等叁譯,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行矩等共譯之《攝大乘論釋論》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譯爲正所依。
梁太清二年,真谛因武帝之請入建康,尋以侯景之亂流徙各處,陳天嘉四年止住廣州製旨寺,譯《攝大乘論》叁卷與世親之釋論十二卷,同時宣講之,並撰義疏八卷。又別譯決定藏論、叁無性論、轉識論等,製九識義記等,成一家之說。門人慧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曠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嶽、智光、慧休等,隨其師于隋開皇十年奉敕入長安,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此前,開皇七年,昙遷已入長安,始講此論,淨影寺慧遠、昙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後,文帝建禅定寺,以昙遷爲寺主,昙遷先後撰著攝論疏十卷、九識章等,禅定寺遂成爲此宗重鎮。逮道尼等北上後,攝論研習之風愈盛。蓋陳迄隋、唐,法將輩出,先後有法常、智俨、慧休、靈範、神照、道傑、僧榮、慧琎、靜嵩、智凝、法護、道因、僧辯、智則、道積、道基、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將此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並而廢絕。
《攝大乘論》立十種勝相,以阿梨耶識爲諸法之依止,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由此而入唯識觀,修六波羅蜜,又于歡喜等十地學戒、定、慧,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得無分別智,顯現叁身,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诠明《攝大乘論》所說。惟真谛在八識之外,別依《楞伽經》、《決定藏論》等,而倡九識義,即于八識之外,立阿摩羅識爲第九識,第八阿梨耶識爲有漏隨眠識,第九阿摩羅識則爲真常淨識。真谛所著今皆不傳,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叁可略窺此說,大抵,真谛名第七識爲阿陀那識,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及染汙叁種義,染汙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谛,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名爲識。此宗諸師有關淨土的分類,多取四土說,即:化淨土、事淨土、實報淨土、法性淨土。其中,又多以阿彌陀佛之淨土爲真淨土,依《攝大乘論》別時意趣之說,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
【觸支】十二因緣的第六支,嬰兒出生後,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唯尚無強烈的分別心,只是以無分的“赤子之心”來觸對外境,這種天真末鑿的直覺就稱爲觸。《涅槃經》雲:“未別苦樂,是名爲觸”。若以現代觀念诠釋觸支,觸是認識作用的開怡。經雲:“六入緣觸”。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境相對而生識,根、境、識叁者和合即名曰觸。所以觸是由感覺、認知的過程中而生起。然而,“觸境系心”,由于觸而生起苦、樂、憂、喜、舍的受,受的下一步就是愛憎取舍、攫取占有了。而觸是由六入而起,所以六入是觸之緣。
【觸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觸是根、境、識叁者的接觸,故又稱“叁和”。《成唯識論》卷叁曰:“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叁和。”論文的意思是說:根、境交涉,識必俱起,根爲識之所依,境爲識之所取,叁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緣一境,並由此而引生受、想、思的心理活動。在根、境、識叁和合位,有順生一切心所的功能,這就稱爲變異。見《成唯識論》卷六。
【觸食】四食之一,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心所爲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爲有漏的根、境、識和合所生。換言之,觸食,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時,能夠産生喜、樂、舍受,資益身心。見“四食”條。
【觸境】又作觸處,五境之一,是身根所對之境,爲身識所緣的對象。《百法纂釋》曰:“觸塵者,亦四大所造,乃色塵之觸,身根所對,謂輕重滑澀、冷暖饑渴等觸,爲身識之所緣故。”此在《大乘廣五蘊論》則曰:“雲何觸一分,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地、水、火、風四者是能造之觸,其所造的假觸,細說有二十六種,即地、水、火、風四者是能造觸,其所造的假觸,有輕、重、滑、澀,緩、急、冷、暖,硬、軟、饑、渴、飽,力、劣,悶、癢、粘,老、病、死、瘦二十二種。
二十一劃
【護月】梵名 Candra-gupta。 又稱月藏。爲中印度那爛陀寺之沙門,與護法論師同代。生平事迹不詳,嘗造《辨中邊論釋》,說賴耶緣起論,倡本有種子之說。其書今不傳。見《大唐西域記》卷九。
【護法】梵名 Dhamapala,音譯達摩波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約六世紀中葉人,爲南印度達羅毗荼國建至城大臣之子,本與王女有婚約,然于結婚之日落發出家。《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中稱他:“學乃淵于海浚,解又朗于曦明,內學窮于大小,聲論光于其俗,外道小乘鹹議之曰:大乘有此人也,既猶日月之麗天,皎皎而垂彩,亦如溟渤之紀地,浩浩而無竭,天親以後,一人而已。製作破斥,具如別傳。”他曾在那爛陀寺廣布教化,有學徒數千人。他二十九歲退隱于大菩提寺,從事著述,叁十二歲示寂。他的唯識理論,系繼承陳那的學統。弟子中主要人物有勝友、勝子、智月、親光、戒賢等。遺留的著作主要爲《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緣論釋》、《唯識二十論釋》、《唯識叁十論釋》等。由玄奘、窺基揉譯十家釋論而成的《成唯識論》,即以護法的釋論觀點爲主依,兼蓄其他九家論師釋論的內容。參閱“十大論師”條。
【饒益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薩,修持戒行,不染五欲,並令一切衆生亦能持戒,稱饒益行。
【饒益有情發心】有情即衆生。謂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間一切衆生受生死苦,即發心修行,願拔其苦而與其樂,是名饒益有情發心。
【灌頂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補處住。謂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叁別相:一、度衆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衆生。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衆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叁、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閱“十住”條。
二十二劃
【歡喜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修行布施,憐憫衆生,令見者歡喜,稱歡喜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歡喜地】又名極喜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一位。此位菩薩,初發真無漏,舍無始以來異生性,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之理,能利益自他,故生大歡喜,如《解深密經》雲:“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成就大義者,即是成就自利利他,名成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者,初得無分別智,乃生歡喜。”參閱“十地”條。
二十叁劃
【顯色】指顯然可見之色。爲“形色”的對稱。于一切色法中,其相狀顯著,可使眼見而識別者,稱爲顯色。爲眼根所取的色境有十二種,此中有實有假,實者是顯示物質顔色的差別,即青、黃、赤、白四種;假者爲顯示雲、指龍氣,煙、指火氣,塵、指被風吹起之細土,霧、指地面之水蒸氣,影、光明被障而不得明見物體,或其余諸色,光、指日焰。明、指月、星、寶珠、電等之光焰,闇、全然無法見物。其中,青、黃、赤、白等四種爲本色,稱爲四顯色,尤以白色最爲殊勝;其余八色均由本色之差別所立,故皆攝于此四本色中。以上十二種顯色爲小乘說一切有部所立,而唯識宗之《瑜伽師地論》卷一,則增立“空一顯色”一項,總爲十叁種顯色;《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增加“回色”,共爲十四種顯色。俱舍宗則于上記十二種外,另立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空一顯色等九項,而成二十一種顯色。
【顯揚聖教論】爲“十支論”中的總苞衆義支。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凡二十卷。本論爲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的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爲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本書凡十一品:一、攝事品,二、攝淨義品,叁、成善巧品,成無常品,五、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無性品,八、成現觀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議品,十一、攝勝決擇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頌半,卷末附錄《顯揚聖教論頌》一卷。另有注釋書《顯揚疏》一卷(唐代窺基)、《顯揚論疏》八卷(新羅璟興)等,然皆已不傳。
【顯境名言】唯識宗之教義。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義理,稱爲表義名言;而七轉識之心、心所能識別對象,正如名言能彰顯事物之義理,故稱顯境名言。
【顯識】此爲《顯識論》所立二種識之一,爲阿賴耶識之異名,另一種識爲分別識,即指意識(染汙意,即末那識)。《顯識論》中謂身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等九種識,皆由阿賴耶識之變異而生起。以…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