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6

  ..續本文上一頁梨處受明咒,辯才無礙,折服諸多外道,因與尼夜耶學派辯論而著稱于世,于那爛陀寺宣講《俱舍論》,及唯識、因明學說。曾撰述《集量》。未久,曆遊南印度降伏外道諸論師,複興已荒廢的道場,常行十二頭陀行,示寂于烏荼國森林中的洞窟內。有關陳那生平,另一說以其爲南印度案達羅國人,受國王供養,證阿羅漢果,依文殊菩薩之啓示遂起兼濟之志。師講說因明論,宣揚《瑜伽師地論》。

  陳那于唯識論方面,主張就心、心所立見分、相分、自證分叁分,故稱爲叁分家;昔來與安慧的一分、難陀的二分、護法做四分說並稱,所謂“安難陳護、一二叁四。”陳那更于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的功績,集因明說之大成,始創“新因明”,由九句因,始確立因之叁相,改五支作法爲叁支作法,變古因明的歸納爲演繹,造成印度論理學(因明學)劃時代的新裏程,被稱爲中世紀正理學之父,或新因明之祖。關于師之因明學著作甚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列有八論,漢譯藏經中現存有九部九卷:真谛譯《解卷論》與義淨譯的《掌中論》同本;及《無相思塵論》(與玄奘譯《觀所緣緣論》同本)、義淨譯《取因假設論》及《觀總相論頌》、施護等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繼承陳那因明學說的,爲商揭羅主;繼承他唯識法系的是護法。

  【勒那摩提】梵名 Ratnamati、譯作勒那摩提,又譯作勒那婆提,意譯寶意,中天竺沙門,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來到洛陽,奉敕與菩提流支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及《妙法蓮花經優婆提舍》一卷,由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任筆受。後又于趙欣宅中譯出《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據《曆代叁寶記》載,勒那摩提與菩提留支共譯《十地經論》後,以意見不合而互不相訪。後來佛陀扇多的弟子慧光,于相州南部弘揚地論,闡揚師之學說,形成了相州南道派;而菩提流支的門人道寵,在相州北部弘揚地論,形成了相州北道派。

  【梅光羲】近代著名唯識學家,爲楊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字撷雲,以字行。江西南昌人,清光緒六年(一八八○)出生,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舉人,以道員在湖北候補,受到總督張之洞的賞識,派遣到日本陸軍振武學學堂學軍事,畢業後又入早稻田大學習政治經濟,回國後任湖北提法司使,入民國後在司法界任職。

  撷雲早年從楊仁山研究唯識,卓然成家,民國二十年,以《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論文,在海潮音雜志發表,深爲佛教學者所重視,太虛大師曾作《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梅撷芸作《書後》,守培法師亦發表了評論的文章。撷雲晚年,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司法院任職,戰時生活艱苦,撷雲居陋室、食粗粝,而手不釋卷,忙于佛學寫作。民國叁十六年(一九四七)病逝,世壽六十八歲。遺留有唯識學著作多種,主要者爲《相宗綱要》、《相宗綱要續篇》、《相宗史傳略錄》、《大乘相宗十勝論》等多種。

  【張克誠】民國初年的唯識學者,最早在北京大學及中國大學講授唯識的人。克誠原名炳桢、以字行。他是四川廣漢人,生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幼年聰敏,十二歲即讀畢六經,二十歲中秀才,以後屢試不第,乃退而學《易》以自遣。他家資富有,在廣漢等地設立小學十余所,以提倡新學;並創辦小型手工藝工廠以開拓實業。光緒末年,他到北京考入殖邊學堂,叁年畢業,入蒙古宣撫使姚錫光幕,參與機密。後任大同防護使署執法處處長,日理刑事判決,心理壓力甚重,一日偶讀《楞嚴經》,有所感悟,乃棄官不爲,返回北京,居廣濟寺研究佛典,于法相唯識用功特勤。民國七年,以蔣維喬推薦,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唯識學”課程。爾後中國大學亦開唯識課,由克誠講授。克誠嘗謂:“唯識一宗,最盛于唐,自奘基而後,古著不傳本國,道緒中寢。明代諸師,間多誤解,所差毫厘,謬以千裏。”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克誠病逝于北京騰峰寺,享年五十六歲。遺留著作有《成唯識論提要》、《百法明門論淺說》、《八識規矩頌淺說》、《印度哲學》等多種。

  十二劃

  【無分別心】此爲離情念分別之心識。有二種,一爲無漏之無分別心,一爲有漏之無分別心。無漏之無分別心,又雲無分別智,正體會真如之智也,有漏之無分別心,如定心之第六識或第八識及眼等之五識,稱于境之自相,現量之心是也。分別爲隨念,計度,自性之叁種。無分別者,無隨念計度之二種,非無自性也。見《百法問答鈔》卷二。

  【無分別智】遠離主觀、客觀的相對分別而直觀空理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心識的相對分別而顯,它的作用是直契絕對的真理。此又稱爲無分別心,這是佛教中認識真如的智慧,因爲真如離一切相而不可分別,認識真如的智慧必須與真如之體相應,《攝大乘論釋》十二曰:“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是故無分別智,即證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體會真如之智。真如離一切相,不可分別,故以分別之心,不能稱其體性。無分別智離一切情念分別,故冥符于真如。

  【無生法】謂真如之理,涅槃之體。以彼遠離生滅故也。《楞嚴經長水疏》八曰:“真如實相,名無生法。”

  【無生法忍】指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曰無生法忍。爲叁忍之《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載:“從境爲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叁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又作本來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二、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叁、煩惱苦垢無生忍,又作惑苦無生忍。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無爲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此乃忍知叁無性之理,故稱無生忍。

  【無色有】叁有之一。無色界之果報實在,謂之無色有。

  【無色界】又作無色天,與欲界、色界共稱叁界。即指超越物質的世界,厭離物質之色想而修四無色定者死後所生的天界。此界有情的生存,固無色法、場所,從而無空間高下之別,然由果報的勝劣差別,則分爲四層次,稱爲無色界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故又稱四無色天、四無色處;若叁界分爲九地,則此四界即爲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關于四天之壽命,各有異說,據《大毗婆沙論》卷八十四載,空無邊處有二萬劫,識無邊處四萬劫,無所有處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

  【無自性】指一切有爲法無實在之自體。又作無本性、無性。謂諸法皆因緣所生,故無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離,物即壞滅;人亦爲四大所成,四大不調即成病,四大相離則亡。《中論》卷一稱:“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見《成唯識論》卷九。

  【無因外道】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爲主張萬物無因而生的外道。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論師、此派論師以萬物乃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爲一種自然外道。古來印度即盛行無因論。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諸法系非因而生,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亦無淨因。如棘刺之針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無待人畫色而自然美。六師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子即屬此派。此外,有關無因論之思想,于諸經論中多有列舉,例如《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所說六十二見外道中,無因論有初見、第二見之別,初見系萬物由無而生,第二見系主張唯自然而生,別無他因。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載,破十種之外道中,第二爲自然外道,第四爲無因果外道。又于《叁論玄義》所舉外道之四執中,第二爲無因有果,第四爲無因無果。

  【無我】佛教主張無我,明示存在與緣起的關系,認爲“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緣而存在,即所謂“五蘊和合”而有,但在五蘊和合期間,其中沒有一個實體的自我,因緣關系發生變化,五蘊離散,更沒有一個實體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論“叁法印”的第二法印說:“諸法無我”。

  【無住處涅槃】爲四種涅槃之一,謂斷所知障所顯現的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之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見“四種涅槃”條。

  【無沒識】第八識十八名之一。《成唯識了義燈》卷四曰:“無沒識者。無相論雲:一切諸種子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無明】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其相雲何?謂不了知谛實業果。”《成唯識論》六曰:“雲何爲癡?于諸事理迷闇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無明支】十二因緣的第一支。無明是迷昧、是不覺、是無所其明的意思。換句話說,明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是愚癡,也就是由煩惱而起的惑。《分別緣起經》曰:“如是無明,隱覆真實,顯現虛妄,以爲形相。”若以現代觀念诠釋無明,可以說:明、是覺、是智慧。而無明是明之反,是不覺、無智慧,也就是愚癡、是迷昧不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迷昧顛倒。也就是我人煩惱不安的根本原因。我人的煩惱,來自貪婪、嗔恚、自私、執著,由于我們愚昧不明,所以終日在煩惱不安中討生活。由于無明,使我們內而不了解自己,外而不認識環境。得意時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失意時怨天尤人,全不反省。我們不必說出世間法的智慧,即以世俗世間來說,立身處世,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如對事有先見之明,更可以趨吉避凶,減少煩惱。然而,我們徒以“世智辯聰”爲“明”,又有幾個人是以“正覺”爲明呢…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