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7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無明、正是世俗世界的最後本質。

  【無所有處定】四無色定之一,又作少處定。此定超越識無邊處定,與無所有相應,即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見“四無色定”條。

  【無性】指諸法無存在的實體。性者體之意。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則滅,無有實體,故稱無性。此複有下列叁解:一、與“無自性”同義。《成唯識論》卷九載: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二、唯識宗所立五種性的第五種。指不具叁乘無漏種子的有情。全稱無性有情。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性、無種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而永遠沈淪六道不能出離。然彼能修人間之善業,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謂“無性闡提”。叁、爲印度十大論師時代著名的論師,生卒年代不詳,曾爲無著的《攝大乘論》作注釋,稱爲《攝大乘論釋》,十卷,唐代玄奘叁藏譯。論釋中曾引用陳那《掌中論》文字,故判斷爲陳那的後輩。

  【無表色】指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爲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爲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爲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爲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義。大乘唯論宗以之爲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于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卷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無表思】唯論宗之說。受戒之時,以第六識思心所隆盛之勢力,于第八識熏其種子,此思心所之種子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爲戒體。此戒體于外相無表示,故名無表思,順小乘有部之義,名爲無表色,彼宗以無表之戒體爲色法故。

  【無表業】業體有表業無表業二種,舊雲作業無作業。小乘有部以二業皆以實之色性爲體,故複名之曰表色無表色,成實宗以爲以非色非心爲體,大乘法相宗以爲以心法爲體,而假名曰表色無表色。

  【無垢識】阿賴耶識異名之一。此識有染淨二分,從有漏種而生者,是染第八識;從無漏種而生者,是淨第八識,阿賴耶識轉染成淨,體性無垢,名無垢識。

  【無相中作加行障】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八種。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無相觀不能任運生起。前五地的觀心尚劣,所以有相觀時多,無相觀時少。進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觀時少,無相觀時多,更進而至于第七地中,斷了生滅細相,才能作純無相觀。雖純無相觀恒時相續猶有加行,由于無相中還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運對一切莊嚴等相及淨穢等土自在顯現,這種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無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遠斷除這加行障,獲得任運現相、現土的二種自在。因此說第八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二種愚者,一、于無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無相觀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種愚癡。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顯現的那種愚癡。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現起,所以叁界煩惱就永遠不再現行了。不過第七識中的微細所知障還可以現行,因爲八地的生空智果,與第七識的法執末那,不相違故。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無相唯識】十大論師中的難陀,于“四分說”中是二分家,他依據《攝大乘論》的“唯二依他性”之說,立相、見二分,並主張相分是依于識體,爲識體所變的現象,本身並無體性,即相分與見分同一種子,所謂“心實境虛”,後人稱之爲“無相唯識”。

  【無染淨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所證,真如之體本無雜染,亦無清淨。故名無染淨真如。參閱“十真如”條。

  【無記】一切法的性質可分爲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叁種。非善非不善法,因其不能記爲善,不能記爲惡,故稱無記。對此,善或不善之法稱爲“有記法”。無記分爲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二種。所謂有覆無記,以其無記,故不引生異熟果,但能覆聖道、蔽心性,故爲不淨者,例如上二界的煩惱,及欲界的煩惱如身見、邊見俱屬之。無覆無記又作淨無記,即純粹的無記,絕不覆聖道,蔽心性,故不屬不淨。欲界的無覆無記心分爲四種:一、異熟無記,即指異熟生心、報生心。依前世業因招感果報之心。二、威儀無記,又作威儀路無記。即威儀心、威儀路心。引起行住坐臥的威儀動作或緣此動作之心。叁、工巧無記,又作工巧處無記。即指工巧心、工巧處心。爲身、語工巧(工作、繪畫、詩歌等)或緣此之心。四、通果無記,又作變化無記。即指能變化心、變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見《俱舍論光記》卷七。又,法相宗對色、心等五位法中的無記作四種分類。《成唯識論》卷叁,舉出四種無記,即:一、能變無記,指無記之心、心所法。二、所變無記,又作所緣無記。指無記之色法及種子。叁、分位無記,指名、句、文等無記性之不相應法。四、勝義無記,指虛空及非擇滅,即揀別真如、擇滅等之含攝勝義善。

  【無恚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叁位。此位菩薩,修忍辱行,謙卑恭敬,于怨親都能忍辱,稱無恚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位條。

  【無常】無常指世間事物的生滅遷流,變化無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大乘廣五蘊論》曰:“雲何無常,謂彼諸行相續,謝滅爲性。”又,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無常指世間事物的生滅遷流,變化無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百法直解》曰:“無常者,亦名爲滅,依于色心暫有還無假立。”而《百法纂釋》中曰:“言無常者,今有後無,乃死之異名。蓋生名爲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無爲,是恒有也。滅名爲無,無非恒無。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無也,以不同無爲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無,故曰無常。”無常,自有情而言曰死,自事物現象而言曰滅。

  【無欲】指無貪欲,亦指無多欲而言。

  【無貪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對于財色名利無貪著之心曰無貪。《成唯識論》曰:“雲何無貪,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有是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即是欲、色、無色叁界,這是有情生存的處所;有具,是生于叁有的原因,即是惑與業。無貪是對有情生存處所不生貪著,不造惑業。

  【無執受】又作非執受。爲“有執受”的對稱。執受,感覺之意。無執受,即對外境無有執著覺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觸四境,于現在位墮有情處是有執受;于過去未來爲無執受。總之,無感覺者即無執受。參閱“有執受”條。

  【無爲】無造作之意。爲“有爲”的對稱。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又作無爲法。無爲法原是涅槃的異名,後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種種無爲,于是産生叁無爲、六無爲、九無爲等諸說。一切有爲法,均具“生、住、異、滅四相,生滅無常,所以只是現象。而無爲法無此四相,不生不滅,是一切現象的本體。本體不待因緣造作,故名無爲。無爲法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本體有真實如常之相,故名真如。有爲法是世俗谛之法,是世俗所見世間的事相;無爲法是勝義谛之法,是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無爲法是體、是性、是理;有爲法是用、是相、是事。如水與波,水是體、波是用,水是性、波是相,所以此二者是“非一非異”。

  【無爲法】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無爲法。《百法明門論》:“第五無爲法,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無爲法,是前四位法的真實法性,故稱爲識實性,即第五實性唯識。在五位法中,六位心所爲識之相應,稱相應唯識。十一種色法爲識之所緣,稱所緣唯識。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是識之分位,稱分位唯識。而無爲法是識之實性,故稱實性唯識。

  【無著】梵名阿僧伽 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叁二○至五○○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約在公元叁六○至四六○年之間,爲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的創始人。無著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憍屍迦 Kausika,居國師之位,有子叁人,長名無著,次子世親,幼子師子覺。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爲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傳說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降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的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說五部大論,無著繼承此說,集衆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晚年遊化于中天竺的憍賞彌國,百余歲時始入圓寂。他的著作很多,時有千部論主之稱。他所遺留的著作,主要者爲《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大乘莊嚴經論》、《金剛般若論》、《能斷金剛般若論頌》、《六門教授習定論頌》、《順中論》等。

  【無著八支】印度大乘有宗興起後,構成瑜伽行派的八種重要著作,稱“無著八支”。唐代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稱:“瑜伽畢學,體窮無著之八支。”意思是說,學習瑜伽行派理論到畢業程度,就得窮究無著這八本著作。這八本著作是:一、《攝大乘論》。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叁、《辨中邊論》。四、《大莊嚴經論》。五、《緣起論》。六、《成業論》。七、《二十唯識論》。八、《叁十唯論識》。事實上,這八種著作並不全是無著一人所造,其中包括著彌勒、世親的著作在內,但當時都列入“無著八支”之內。

  【無著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