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而不惑爲忍。即施于所觀之法而忍許也。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故忍爲斷惑之位,屬于因,智爲證理之位,屬于果。大乘菩薩于初地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
【法空無漏種子】參閱“無漏種子”條。
【法性】指諸法的真實體性,亦即宇宙間一切現象所具有真實不變的本性。此又作真如法性,亦爲真如的異稱。法性是萬法的本質,《大智度論》卷叁十二,以一切法的總相、別相同歸于法性,謂諸法有各自的差別相、與實相。所謂各自差別相,例如冰溶爲水,頓失以前之相,以其爲不固定者,故分別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無自性),即說空爲諸法之實相。對一切差別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爲同一,稱之爲(如)。一切相同歸于空,故稱空爲法性。又如黃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質,一, 切世間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說此諸法本然之實性爲法性,此與《圓覺經》所謂“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同義”。見《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一、《成唯識論》卷二。
【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此又作法身土。爲叁土之一,四土之一,五土之一。大乘義章卷十九曰:“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諸義同體,虛融無礙,猶如帝網,亦如虛空,無礙不動,無所有等,同體義分,地經所說真實義相,即其義也。(中略)彼土實性,顯成我用,名法性土。”又法性土與法性身,其體本即一真如,但取所證之法體爲法性土,取能證之覺相爲法性身,並非法性身之外另有法性土。見《成唯識論》卷十、《成唯識論述記》卷十。
【法性宗】空宗的異名,亦略稱性宗。于佛教,對宇宙及人生之探求,以其不變、平等、絕對、真實之本體及道理爲中心課題立宗者,稱爲性宗,又作法性宗。性者體義,“法性”,指的就是諸法的實體。空宗破一切情見之執,以顯示諸法體性,故有是名。反之,以其現象變化、差別相對之相狀爲中心課題立宗者,稱爲相宗,又作法相宗。一般以叁論宗、華嚴宗等屬于前者,俱舍宗、法相宗等屬于後者。
【法定】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決定在諸法之中,故名法定。
【法相】指諸法所具本質的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唯識宗的特質在于分析或分類說明法相,故又稱法相宗。見《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
【法相宗】中國佛教十叁宗之一,大乘八宗之一. 此宗的宗名有五,一名法相宗,二名唯識宗 叁名普爲乘教宗,四名應理圓實宗,五名慈恩宗。由于決判諸法的體性相狀,名爲法相宗。由于明萬法唯識的妙理,名爲唯識宗。由于普爲發趣一切乘故,名爲普爲乘教宗。由于所談的義理均是圓滿真實故,名爲應理圓實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爲慈恩宗。關于本宗的傳承,唐代玄奘叁藏入印求法,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具禀瑜伽行學派的奧秘。玄奘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如下:一、《解深密經》:五卷。二、《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一百卷。叁、《辨中邊論》:彌勒菩薩造,叁卷。四、《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叁卷。五、《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二十卷。六、《大乘五蘊論》:世親菩薩造,一卷。七、《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八、《瑜伽師地論釋》:世親菩薩造,一卷。 九、《觀所緣緣論》:陳那論師造,一卷。十、《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十一、《唯識叁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十二、《成唯識論》:以十大論師之釋論百卷,糅集爲識論十卷。
由于玄奘廣譯法相唯識一系經論,窺基複弘揚之,開創了我國的唯識宗。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窺基是玄奘叁藏的入室弟子,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唐代京兆長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六年,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擬將十家釋論各別全譯,後以窺基之建議,錯綜群十家之言,糅譯爲一本,即《成唯識論》十卷。其後奘師又爲窺基闡說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窺基著述豐富,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主要且與唯識有關者,如《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唯識二十論述記》叁卷,《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成唯識論別鈔》四卷,《辨中邊論述記》叁卷,《雜集論述記》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大乘法苑義林章》十四卷。
由于玄奘、窺基兩代的弘揚,建立了我國大乘八宗之一的“唯識宗”。窺基的弟子慧沼,淄州淄川人,十五歲出家,曾親炙玄奘法席,後轉依窺基學唯識,深入堂奧。因爲他住在淄川大雲寺,故人稱淄川大師。窺基示寂後,圓測著《成唯識論疏》,與窺基見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之說,以顯法相正義。他曾先後參加過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擔任正義,多所刊正。此外尚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金剛般若經疏》、《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勸發菩提心集》等。智周是慧沼的弟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生。出家後初學天臺,後師事慧沼,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叁卷、《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叁卷,及《大乘入道次第章》等十種。他的《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樞要》及慧沼的《了義燈》,合稱爲《唯識叁疏》。智周的弟子如理,著有《成唯識論義演》及《成唯識論演秘釋》二書,唯內容則流于瑣細。
此宗創立之初,宗風頗盛,百余年間,修學的人頗多。唯自唐武宗會昌法難以後,日漸衰微。參閱“瑜伽行學派”、“唯識宗傳承”條。
【法相辭典】民國佛教學人朱芾煌編。朱芾煌四川江津人,清光緒十一年生。民國初年,與唯識大家韓清淨,在北京發起成立叁時學會,繼而搜集大小乘阿毗達磨等諸論有關名詞,彙編法相辭典,始編于民國二十叁年(一九叁四),迄二十六年成書,共二百六十余萬言。本書以玄奘所譯之經論爲取材範圍,于名詞下之解釋,悉錄原文而不加編者之诠釋,此外,又標明所錄文字之出典卷數、頁數等,故成爲研究大小乘經論之入門辭書。
朱芾煌編纂的《法相辭典》的動機,是他認爲一般的佛學辭典,在編纂上有十種失誤。他在辭典序文中指出這十種失誤是:一、一般的佛學辭典,泛載俗名者多,唯取法名者少。二、于所載法名中,隨自意解釋者多,依聖教解釋者少。叁、于所依聖教中,依中土諸師之說多,依佛菩薩之說少。四、于佛菩薩之說中,依不了義經者多,依了義經者少。五、依了義經者,譯文訛誤者多,譯文正確者少。六、譯文正確中,選材蕪雜者多,選材精慎者少。七、選材精慎中,唯舉一義者多,兼學衆義者少。八、兼舉衆義中,略釋概要者多,詳陳本末者少。九、詳陳本末中,大小無分者多,大小可別者少。十、大小可別中,出處不明,難可查對者多,詳志卷頁,易可查對者少。
朱氏窮叁年之力,二十六年四月書成,歐陽竟無、韓清淨爲之作序。朱芾煌居士于民國叁十年在北平逝世,世壽五十七歲。
【法界】指意識所緣對象的所有事物。爲十八界之一。《俱舍論》卷一載,受、想、行叁蘊與無表色、無爲法,稱爲法界;于十二處之中,則稱爲法處。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稱爲法,故廣義的法界,泛指有爲、無爲之一切諸法。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則可分爲四種法界:一、法指萬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乃構成一千差萬別的現象界,此稱爲事法界。二、諸法的現象雖繁多,然其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平等一如,超越語言文字,爲寂然聖智之境,此稱爲理法界。叁、所有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與多無礙,法爾圓融,此稱爲理事無礙法界。四、一切現象界互爲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此稱爲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無量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十位。向此位菩薩,受大法師記行大法施,嚴淨世界,出生智等,悉同虛空,而無限量,以此善根,修于回向,悉等法界。參閱“十回向”條。
【法苑義林章】亦稱《大乘法苑義林章》,唐代窺基著,凡七卷。書中對于唯識教義的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唯識義理、修行理論、果位等,都詳細的加以闡釋,是古來唯識研究的珍貴典籍。內容分爲二十九章,第一卷有總料簡、五心、唯識義林、諸乘義林等四章。其中之總料簡章爲本書最精要之部分,系著者基于唯識之立場以簡擇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說,略分五段:一、 教益有殊門,舉出小乘異部與諸大乘教各別之利益。二、時利差別門,先敘我國曆來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識宗叁時教之說。叁、诠宗各異門,初舉古來各宗立宗之不同,後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宗”之要義。四、體性不同門,先示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體不同,複揭示唯識宗“四重出體”之說。五、得名懸隔門,爲六合釋之概說。第二卷有諸藏、十二分、斷障、二谛等四章。第叁卷有大種造色、五根、表無表等叁章。第四卷有歸敬、四食、六十二見、八解脫、二執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賢聖、叁科、極微、勝定果色、十因、五果、法處色等七章。第六卷有叁寶、破魔羅、叁慧、叁輪等四章。第七卷有叁身義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爲現今所流行者。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徑縣人,民國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貧困,自幼父母雙亡,因逃避旱災到北京,入法源寺義學讀書,十余歲時依姚家井觀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國十一年入武昌佛學第一屆受學,親近太虛大師。武院畢業,入北京藏文學院,…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