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
于淩波居士著
十一劃
十二劃
十叁劃
十四劃
十五劃
十六劃
十七劃
十八劃
十九劃
二十劃
二十一劃
二十二劃
二十叁劃
二十四劃
二十五劃
十一劃
【唯心】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變現,心外無任何實法存在。亦即心爲萬有的本體,爲唯一的真實。《華嚴一乘十玄門》載︰“叁界虛妄,唯一心作”,即是此義。因爲有情生存于迷界(叁界),皆是一心所變現,若謂心外有實在之物,乃純屬妄想所致,故言︰“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六十《華嚴經》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此外,如“一切從心轉”、“一切唯心造”、“心造諸如來”等語,皆爲佛典中常用來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語。
【唯境無識】爲“唯識無境”的對稱。系承認外境爲實存的主張。唯識宗十大論師之一的護法論師主張“唯識無境”說,謂一切諸法皆唯心所現,唯有內在心識是實,而外在之境是假;對此,印度中觀派空宗清辨論師則認爲,于真谛中,心、境共爲真空;于俗谛中,則立“唯境無識”之說,即物質世界與心識並存,因內識有境有心,心必依境而起。另亦指順世外道(印度唯物論的學派)所主張地、水、火、風四大之極微爲常爲實,四大極微之外,無有他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載︰“順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唯境無識,爲簡于彼言識之唯。”
【唯識】梵語 Vijnapti-matrata、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爲識唯,漢土譯爲唯識。識者心之別名,所謂唯識,即是簡去心外諸法,擇取識心。這是遮簡迷情、外界有實我實法的存在,表顯內界識心的真性法相。換句話說,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爲“唯識所變”。
關于識變,有因能變與果能變之分,因能變者,即種子生起八識之變;果能變者,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而有萬有現象。參閱“識變”條。
【唯識九難】這是小乘外道,對萬法唯識教理所提出的九種質難。《成唯識論》卷九載其問答:一、唯識所因難︰此乃據何教理而立論唯識的問難。對此問難,乃《華嚴經》、《解深密經》等等經論之諸法唯識說而立證,就心內之境不離識,更以四比量論證。二、世事乖宗難︰見世間之事實,時處一定,多有情同緣,如是境中有實之作用,豈非心外有實境佐證的問難。對此問難,答以若定有實境,何以緣同一物,而自他所見不同、感受不同。叁、聖教相違難:若心外無色等實境,佛何以于經中說有色等十二處之問難。釋此疑難,謂有十二處,非謂心外有實色等,乃爲令了知心外無有實色等諸法。四、唯識成空難︰若雲爲令了知法空而說唯識,其識亦應畢竟空無之問難。對此問難,答說破遣心外實有之遍計所執,故說法空無我,非謂根本、後得二智境之依他、圓成之事理亦爲空無,故說唯識無偏空之失。五、色相非心難︰色乃有形有質礙,何以謂之唯識的問難。對此問難,謂衆生無始以來執著色相有形而受熏習,依其妄分別之熏習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實有之境。六、現量爲宗難︰色等外境爲現量智之所緣,若無外境,何以現量得知色等之問難。釋之,謂緣前五識之現量者乃心內的相分,以此爲心外之色等系意識的妄分別,並非現量之故。七、夢覺相違難︰夢中之境醒後知其爲妄境,醒時之境卻無此事,不以之爲例之問難。對之,謂雖夢境,其夢不醒時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後,故醒時之境亦爾,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八、外取他心難:他人心識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緣(知)他心,是否緣心外之境之問難。對之,謂雖以他心智緣他人之心識,乃在自心之中緣現他人之影像,非親緣他心,故無緣心外之境之失。九、異境非唯難,續前問,雖非親緣,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異境,則是否應稱唯識之問難。對之,謂唯識非唯一人之識,十方世界有無量之凡聖,一切諸法乃此等凡聖之各自唯識所變,所謂唯識乃遮遣以凡情執著心外有實法之失,成立唯識所變,非謂唯一人之識所變。見《成唯識論》卷七。
【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一卷。本論系以《十地經》叁界唯心之義立論,論證萬法唯識,外境爲內識所顯現,識外無境之義,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執。本論系“六經十一論”之一,亦爲“十支論之一。另有異譯本二種,一爲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之《大乘楞伽經唯識論》一卷,一爲陳代真谛所譯《大乘唯識論》一卷。本論在印度的注釋書,有世親論師的弟子矍波等有十余家之多。其中以護法所造《成唯識寶生論》五卷最爲重要。另有我國唐代窺基所撰之《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圓測所撰《唯識二十論疏》二卷。
【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代窺基撰,又作《唯識二十識疏》。這是世親所造《唯識二十論》(玄奘譯)的注釋書。
【唯識叁十頌】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又作《唯識叁十論》、《唯識叁十論頌》、《叁十唯識論》等。在“本十支”中稱爲高建法幢支。世親晚年造叁十頌,未造釋論而入寂,此後親勝、火辨等十大論師,各爲叁十頌造釋論,玄奘遊學印度時,將十家釋論攜之回國,糅合十家之作而譯爲《成唯識論》。
【唯識叁十頌科判方法】叁十頌是五言四句的頌文叁十首所組成,爲學習唯識必讀之書。本頌內容,以一切法唯識所現。即以識有非空,境無非有爲宗。先破小乘外道,繼明唯識之理。以文科判有叁種判別方法:一、以相、性、位叁分科判,即一明唯識相;二明唯識性;叁明唯識位。在《唯識叁十頌》的頌文中,初二十四頌是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是明唯識性,最後五頌是明唯識位。二、以初、中、後叁分科判,在《唯識叁十頌》的頌文中,初一頌半爲初分,次二十叁頌半爲中分,後五頌爲後分。叁、以境、行、果叁分科判,初二十五頌是明唯識境,次四頌是明唯識行,最後一頌是明唯識果。
【唯識叁十頌科判大綱】依相、性、位叁分,科判叁十頌如下:一、明唯識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緣生起,唯識所現。凡夫外道,不知唯識無境之理,執心外有別實境,因此生起我執法執。故論主最初以種種方便,廣明唯識相狀、即是依他起之諸法,以破除其我執法執。二、明唯識性:此圓成實性,修唯識行者,雖知萬法皆是此心虛妄顯現,而猶未能了達真性,是以次明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以此顯示真如常住一味。叁、明唯識位:叁十頌的前二十五頌,說明唯識相、性,依他、圓成,無非是說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識行者,斷妄染執障,證到圓成真理,而成叁身萬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無邊,非少修行可能證圓,必須曆經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四十一階,曆經叁大阿僧祗劫,方能至叁身萬德之佛地,故次第叁,明唯識位。
【唯識叁系】唯識叁系,指地論師、攝論師、唯識宗叁個不同的宗派。印度瑜伽行學派傳入中國,最早翻譯該學派經典,研究該學派理論的,是南北朝時代、北魏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爲首的地論師;其次是梁、陳之際、以真谛叁藏爲首的攝論師;最後才是唐高宗年間,由玄奘、窺基所弘傳的唯識宗。以上叁個宗派,地論、攝論二派所譯的經論,稱爲舊譯,玄奘所譯的經論,稱爲新譯。這叁者雖然都是繼承印度瑜伽行學派的理論,但在所譯的經典上,相異之處甚多。後來地論師北派融入了攝論派,北派絕傳。地論師南派思想,在唐憲宗時融入華嚴宗,南派也絕傳。而攝論師所依的經典《攝大乘論》,是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唯識宗興起,就融合入唯識宗,攝論一派也絕傳了。後世所流傳的,是玄奘、窺基一系的唯識宗。
【唯識叁系異同】唯識叁系,指地論宗、攝論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識宗。雖然同傳印度瑜伽行學派的理論,但因師承及所依經典之不同,所立的理論亦不盡同,叁系理論的異同要點爲:甲、關于真如部分:地論系:以第八識即自性清淨識,名爲真如,爲受熏體。二、攝論系:以自性清淨心爲真如,立第九阿摩羅識爲受熏體。叁、玄奘系:以諸法所依性的二空(人空法空)所顯之理體爲真如,非受熏體。乙、關于阿賴耶識部分:一、地論系:阿賴耶識與法界、真如同義,自性清淨,而可産生世間虛妄境界及出世間涅槃境界。二、攝論系:阿賴耶識是妄識,無覆無記,爲一切法之所依。而此妄識中又有一分純淨之識,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說。此識的染分相當于俗谛,淨分相當于真谛。叁、玄奘系:阿賴耶識無覆無記,爲有爲諸法之所依,亦爲七轉識所熏習。丙、關于緣起論部分:一、地論系爲如來藏緣起,二、攝論系爲如來藏緣起。叁、玄奘系爲賴耶緣起。丁、關于種性論部分:一、地論系:一性皆成。二、攝論系:一性皆成。叁、玄奘系:五性各別。戌、關于空論:一、地論系:叁空。二、攝論系:叁空。叁、玄奘系:二空。
【唯識叁性觀】即就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行唯識的觀法。此又作叁性觀行、唯識觀。爲顯唯識之實性,《成唯識論》卷九,就叁性立真妄、真俗之二種相對;即遍計爲虛妄之唯識性,依他爲世俗之唯識性,圓成爲真實之唯識性。亦即如《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所釋,遍計所執性爲虛妄之唯識;依他起性爲非有似有,乃因緣所生,故爲因緣之唯識,爲識之相;圓成實性爲真實之唯識,即識之性。所觀之境的叁性既通叁種唯識性,故稱唯識叁性觀。修此唯識叁性觀,自淺至深有五重,稱爲五重唯識觀,即:一、遣虛存實識,即觀虛妄遣去所執,存留依他、圓…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