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17

  ..續本文上一頁經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經疏》七卷(新羅元曉)、《楞伽經疏》六卷(隋代昙遷)、《楞伽經注》五卷(唐代智嚴)、《入楞伽心玄義》一卷(法藏)等。

  十四劃

  【種子】種子爲法相宗所立,是唯識學上極重要之基本理論。種子者,指在阿賴耶識中生起一切有漏無漏諸法的功能。《成唯識論》卷二曰;“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阿賴耶識)中,親自生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識爲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未發生作用,於潛在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其發生作用即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所謂現行,即是能生起色、心各別不同現象的作用。種種不同色心現象,都自有他的親因,此親因即稱爲功能,又名爲種子。種子者,以其有生起諸法的作用,猶如草木種子,能生芽莖也。原來所謂世間一切諸法,即世間種種精神的、物質的現象,皆是阿賴耶識中種子變現而起。阿賴耶識攝持諸法種子,有生起色、心諸法的力用,此力用即稱爲種子。沈隱的種子(即潛伏的功能)生起色、心諸法時,稱爲現行。所以種子、阿賴耶識、和它所生起的現行果法,這叁者是體用因果的關系,所以是“不一不異”。因爲本識是體,種子是用,體用之間,體是體,用是用,所以非一;但體是此用之體,用是此體之用,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所以非異。再者,種子與現行之間,種子是因,現行是果,因是因,果是果,所以非一;但因是此果之因,果是此因之果,所以非異。這體用因果的道理,“理應故爾”。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七。

  【種子六義】唯識宗所立理論,謂阿賴耶識儲藏諸法種子,種子有二類,一爲本有種子一爲新熏種子。而種子須具備六項條件,稱爲種子六義。據《成唯識論》卷二等載,即:一、刹那滅,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識種一念才生,生則隨滅,念念不停,刹那變異。二、果俱有,果即識與根,謂識與根同時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隨即同緣,于諸實境分明顯了,耳、鼻、舌、身、意亦同。叁、恒隨轉義,謂眼耳等諸識起時,種子隨轉。如眼根照境時,眼識種子隨即相續,無有間隔。四、性決定義,謂諸識各各所緣善、惡、無記等叁性,無有間雜。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不能成善法;緣善境,則成善法,不能成惡法;若緣無記,則不能成善惡二法。五、待衆緣義,謂諸識之種子非緣一因而生,必假衆緣而後成就。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間、光明、根、境等衆緣,方得顯發。六、引自果義,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時,眼識即緣所對之實境,而不混于聲、香等別體。見六義別釋。

  【種子生現行】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此能生之因,稱爲種子,自此種子生起的色、心諸法,稱爲現行。能生的種子是因,所生的現行是果,當種子生起現行之際,現行有強盛的勢用,刹那間熏習起現行的種成爲新種子,這就稱爲“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在種子起現行的時候,種子是因,現行是果;而現行熏種子的時候,現行是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果。這叁者是“刹那生滅,與果俱有。”與此種生現的因果之同時,也就是現生種的因果。有如燭的柱生焰(種生現)之時,同時也正是焰燒柱(現熏種)之時。

  【種子來源】此是指種子的來源或原因而說的。種子有二類,一者本有種子,二者新熏種子。本有種子,謂阿賴耶識中,本來含藏有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的種子;新熏種子,謂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非爲本來所固有,而是由現行的前七識、隨所應而色、心萬差之種種熏習,而成爲有生果功能的新種子。于此,有護月、難陀、護法叁師不同的主張。一、護月論師主張,他以爲一切種子,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本來俱有,並不是由新熏發生;熏習不過能增長養成本來固有的種子,他引以下經論證明:《無盡意經》謂:“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是因義,就是種子差別的異名。)《阿毗達磨經》謂︰“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二、難陀論師主張新熏說,他以爲一切種子,都是由現行的熏習而發生的。因爲能熏與所熏,都是無始以來具有,所以從無始來就有熏生的種子。他以爲,所謂種子者,必藉熏習而發生。再者種子是習氣的異名,所謂習氣,就是現行所熏習的氣分,由之可知種子是由新熏而來。他也引經論來證明︰《多界經》載︰“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攝大乘論》載︰“內種定有熏習,外種或有或無。”叁、護法論師主張折衷之說,他以爲諸法種子,本有兩類,即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這兩類種子,都是無始以來就有的。阿賴耶識中,具有法爾生起一切諸法的差別功能,這就是本有種子,此又名本性住種;同時在無始以來,由現行的勢力,留貯在阿賴耶識中而有生果的作用,這就是新熏種子,此又名習所成種。此本新二種,相待而能生起諸法的現行。

  【種子依緣】生識的九緣之一。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嘗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生出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爲眼根等諸識之緣。參閱“九緣生識”條。

  【種子建立的淵源】大乘唯識宗建立種子,是本宗的基本理論之一。所謂“八識叁能變”,即是以種子爲能變之因。而種子之建立,其淵源可追朔到部派佛教的“一味蘊”和“窮生死蘊”,以上二者可視之爲種子的前身。“一味蘊”是經量部所立,《異部宗輪論》謂,經量部認爲人體內有一種名爲“一味蘊”的“細意識”,由它而生起“根邊蘊”,即通常所稱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由此五蘊構成一切衆生。而此“一味蘊”,即爲受、想、行、識四蘊所組成,此一味蘊行相細微,有情的輪回流轉,即通過它而進行。《成唯識論述記》謂:“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者,此師說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名說轉。”故其頗有種子的功用。

  化地部是自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部派,此部建立“窮生死蘊”,也具有種子的特征。《攝大乘論》卷上謂︰“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世親在《攝大乘論釋》中解釋此窮生死蘊曰:“窮生死陰,恒在不盡故,後時色心,因此還生。于無余涅槃前,此陰不散,故名窮生死蘊。”

  【種子特性】種子是一種功能,此功能非物質而有物質的力用。世間色、心萬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故種子有下列之特性;一、種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種功能。二、此種功能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起現行),宇宙萬象森羅。故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叁、種子無大小輕重之分,種子起現行時,“相分”由“見分”而顯示。故心識分別一旦生起,即攝盡全宇宙,無一法不在心識之中。

  【種子異名】種子有許多異名,各有其意義,而所指的全是種子。茲舉重要者如下:一、種子,見“種子”條。是望它自身所生的現行而得名。二、功能:功者功用,能者能力,以其熾然能生,故曰功能。叁、習氣:七轉識造作的善惡之業,其影響力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留下此種種造作經驗慣性(習慣),稱之爲習氣。這是對能熏的現行而得名。四、氣分者,就是現行所熏習的氣分之謂。有如以香熏衣,衣上留下香氣,謂之習氣。五、粗重:種子異名,以其是二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根本,非細非輕,故名粗重。其實也就是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六、隨眠︰此在小乘有部,系指煩惱而言,以煩惱隨逐有情,行相微細,有如眠伏:而在唯識學則指種子,意謂種子隨逐有情,眠伏于阿賴耶識中,故稱隨眠。

  【種子識】乃執持諸法的種子不失不壞之識,爲阿賴耶識異名之一。此識含藏萬法種子,能生起一切法,故稱種子識。《成唯識論》卷二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又,《攝大乘論釋》卷二載:“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于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境】境爲感覺作用的對象,又作境界、塵。即根與識的對象,亦即心與感官所感覺或思惟的對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覺思惟作用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能汙染人心,故又稱爲六塵。唯識大乘自本質之有無將境分爲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種,以論見、相二分種子之異同。此外,境又有內境外境、真境妄境、順境違境等分別。簡單的說,境是了別境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了解分別的對象,也即是宇宙間的各種現象。佛法中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緣慮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此六境赅括宇宙間一切現象。

  【境不離識】唯識學立論,以一切客觀外境都不實在,皆是主觀心識的虛妄變現——由心體的自證分變現出相分,再由見分去緣慮分別,故曰不離識。

  【境唯識】法相唯識宗的窺基大師,將諸經論所說唯識文義總攝爲五種,稱爲五種唯識,此爲五種唯識之一。亦即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的意義,如阿毗達磨經說“一處四見”的譬喻即是。參閱五種唯識條。

  【境無識有】做爲客觀現象的外境,是內識的虛妄變現,故曰境無,以此成其唯識。《成唯識論述記》曰:“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诠有內心。”

  【境緣】生識的九緣之一,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爲對,則五識無由生起。參閱“九緣生識”條。

  【境識俱遣】…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