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并撰有《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仁王经疏》、《般若心经疏》等多种。武则天执政时期,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辨等,协助中天竺沙门地婆词罗翻译《大乘显识经》、《大乘密严经》等。则天证圣元年,又协助实叉难陀在洛阳重译八十卷《华严经》,未讫而示寂。
在《宋高僧传》卷第四,有《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传中称;“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这实是诬蔑之辞。因为《成唯识论》一书是在玉华宫翻译的,玉华宫是唐代皇室的别宫,在陕西宜君县境,距长安三百华里。奘师每言玉华宫之宏伟,即阎浮提之兜率天宫。以如此重门叠户的皇家宫院,岂能赂守门者可窃听?这一段无稽之谈,使圆测受诬千古。圆测的唯识学,是继承真谛摄论一系;而窥基自奘师继承者是护法一系的唯识,两人在理论上见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窥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驳斥圆测的《成唯识论疏》》这无非是门户之见作祟。圆测于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寿八十四。
【杨仁山】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得,仁山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光绪四年,仁山以参赞名义,随曾纪泽出使欧洲,结识得日本真宗僧侣南条文雄,自南条处获悉中国唐代散夫之佛经,多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条,在日本代为搜购。仁山与南条相交三十年,南条在日本为之搜购得散逸经书近三百种,其中包括著唯识宗的经疏。例如窥基大师所撰《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来的。杨仁山在(成唯识论述记叙)中称;︰“……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著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至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引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以是见唯识一宗,流传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创设“祇洹精舍”,为我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门下弟子中,济济多士,欧阳竟无撰《杨仁山居传》,有谓;“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亦云伙矣。”杨仁山逝世于清宣统三年,世寿七十五岁。
【杨白衣】现代佛教学者,《唯识要义》等书的作者。白衣名显祥,字白衣,以字行,台湾省台南人,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生。早岁留学日本,在东京芝浦大学读土木工程,台湾光复之后,在台中空军单位担任工程师,业余主编台中宝觉寺的《觉生》月刊。后来二度赴日,入东京佛教大学专攻佛学,返台后在台北工专及文化大学任教,并在多处佛学院任教,时常撰写佛教论文,介绍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并曾数度出席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七十五年(一九八六)病逝。生平著作有《唯识要义》、《俱舍要义》、《印度佛教概说》、《中国佛教史略》等,及《世亲三性论之研究》、《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等论文。
【万法】又称“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的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又称一切法,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唯识学中,约万法为百法,复束之以五位,名曰“五位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法可分作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造作之法,无为法是万法之实性。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九十四法是有为法,第五位是无为法。
【微细烦恼现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因为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远随顺现行,所以称为微细。这微细的烦恼现行,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进入四地时便能永远断除。此所知障,在过去时,多分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的我见等同时生起,所以称为烦恼。今在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这种微细烦恼所行障便永远灭除,我见等也就永远不起现行了。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新熏种子】为二类种子之一。与“本有种子”对称。新熏种子,由现行的前七识,随所应的色心万差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八识中,成为生果的功能,此称为新熏种子,又作习所成种。见《成唯识论》卷二。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原始佛教主张缘起,认为“诸法无我。但又承认业力与轮回。到了部派佛教时代,许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称的“我”,做为业力寄托及轮回的主体。犊子部及其支派的“补特伽罗”,就是其中之一。补特伽罗有下列三种特征:一、是轮回的主体:在《异部宗轮论》中,说犊子部认为:“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迦罗,可说有转移。”二、是记忆的主体: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一谓:“犊子部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是认识的主体:是六识之所依,如《大乘成业论》谓:“我体实有,与六识为所依止。”照以上所说,补特伽罗和外道的“神我”就无所差别了。故犊子部被认为是“附佛法外道”。所以《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中都立了《破我品》。
【义寻思观】为唯识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种观法之一。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参阅“四寻思观”条。
【暖位】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参阅“四加行位”条。
【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愧和惭一样,可以止息恶行。见《成唯识论》卷六。
【嫉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见《成唯识论》卷六。
【势速】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生灭变化,迅速流转,刹那不住,假立势速之名。《百法直解》曰:“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而《百法纂释》中谓:“言势速者,谓有为法游行迅疾之义,如日月往来,无情变坏,有情迁谢,自少而壮,壮而老,心念生灭,鸟之飞,兽之走,月运电奔,皆此所摄故。”有为法的生灭现象,其变化迁流非常迅速,而立势速之名。
【顿渐二机】修唯识行的菩萨,以其种性之不同,复有二种,就是顿机与渐机,因此而有证果迟速有所不同。顿机者不修二乘行,直入菩萨道,此又名直往菩萨,这是五种性中的菩萨种性。此类行者是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具足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又称决定种性。渐机者是五性中的不定种性,此是无始以来,具足三乘无漏种子,先修二乘行,由浅入深,先证小乘果,回心向大,趣入菩萨行位,求证佛果。
【圣教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三难。外人问曰:如果没有心外实有的色法,为什么世尊在《阿含经》中,说有六根、六尘的十二处的教呢?论主答:其实这六根、六尘,仍是依托内识所变现。世尊为了要破众生的我执,证得我空,故说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内外处的教法。同时为遮除断见(外道计众生死后断灭),说有中阴身续于死后一样,都是随宜的方便而说,非许实有。为化导执有实法的众生,证得法空,才又说这唯识之教,使知外法也不是实有。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精进波罗蜜多】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精进有三种:一、被甲精进,即修行波罗蜜多,如勇士身被坚甲上阵,没有怯弱。二、摄善精进,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进。三、利乐精进,即利乐自他精进不息。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