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即依解而修行,未证真如之前的三贤阶位。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习得一切善根之位。见《成唯识论》卷九。
【解行相应】指知解与修行相应。
【解脱身】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为唯识宗主依的经典。本经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至第八为正分,其内容为:一、序品第一。二、胜义谛相品第二,胜义谛者,即离言法性,诸法实相。此品说无二超过一切寻思、与诸行相非一非异、而遍一切一味之胜义谛相。三、心、意、识相品第三,此品说心、意、识之名相,以明唯识之转变。四、一切法相品第四:此品说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以明一切法相。五、无自性相品第五:此品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之三种无自性性,以明三性、三无性相依之妙理,显空有和融之大义。六、分别瑜伽品第六:此品说唯识观行。七、地波罗蜜多品第七:此品具说菩萨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萨所应学事、即所谓六波罗蜜。并明其所对治愚痴粗重,所经三大不可数劫。八、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品说三身功德,别释三藏差别。
【瑜伽行学派】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为宗派的,称为瑜伽行学派,又作瑜伽宗,这是与印度中观学派对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纪之间,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无著秉承弥勒之说,并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论著以弘扬之。继而世亲论师转小入大,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以光大其说。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论》等以宣扬瑜伽思想,复著《因明正理门论》而定因明之论式。同时复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等诸师,相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行万法唯识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行学派本与中观学派世代对立,彼此论难。然八世纪初,寂护及弟子莲华戒融合中观自立派与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观自立派。此派思想,有关胜义谛者乃采用中观自立派的论点,有关世俗谛者则依据瑜伽唯识的立场。八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观、广大行,意图综合般若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八、九世纪以后,瑜伽派为中观派综合摄取,独立学派不复存在。在我国,以北凉昙无谶所译的《菩萨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等为瑜伽派经论的最早译介。其后,我国的瑜伽派渐分为地论宗与摄论宗;前者系以《十地经论》为主,后者则以《摄大乘论》为主。两宗虽同立“八识缘起”之说,然地论宗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同视为真识,摄论宗则视阿赖耶识为妄识,故别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两宗论点最大的歧异。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游学回国,译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等论,又糅译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为《成唯识论》等书,乃展开该学派的教说,其弟子窥基复加以宏扬,而有大乘唯识宗的创立。参阅“法相宗”、“唯识宗”条。
【瑜伽师地论大纲】弥勒讲述,无著笔记,梵名 Yogacarabhumi,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说无住涅槃。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解释诸经之仪则。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后十六卷,明释三藏之要义。参阅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为《瑜伽师地论》最古的注疏。最胜子为北印度人,是护法门下弟子,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研究唯识者必习之书。
【想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想是概念作用,即于所缘之境,取其长短方圆等相。《成唯识论》曰:“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想以“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如眼识缘虑红色,计度此是红而非黄非蓝,作此分齐,而取其共相——红者非黄非蓝是其分齐,而红衣红花是其共相。由此取像,而施设名言。想之自性只是取像,但取像即是施设名言,谓此是红是黄,此是方是圆,这是一种未出口的名言。见《成唯识论》卷六。
【想受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想与受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受二心所,行者入灭尽定,想、受心所不起现行,有似入于涅槃,故称想受灭无为。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蕴中列为想蕴。六识缘境时,想心所于所缘之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缘之相上加以名称。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无声的名言。例如眼识缘一四脚平面的东西,想心所即给加上桌子的名称。
【过过慢】七慢之一,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过慢】七慢之一。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于等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资粮】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的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唯识宗等将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首位即称为资粮位。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资粮。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六颂,即指资粮位而说的:“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又谓:“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所谓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于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识性中也。
【圆成实性】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圆成实性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曰:“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识论》卷八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又曰:“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唯识三十颂》颂文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也即是说,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脱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
【圆测】名文雅,新罗王孙,二岁出家,十五岁入唐都长安求学,时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在长安从法常、僧辨学习佛教经论。法常和僧辨是著名摄论师道岳的弟子,道岳又是道尼的弟子。道尼曾亲炙真谛法席,学习《摄大乘论》,隋开皇十年奉诏入长安,真谛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之力。所以圆测所学的唯识学,是真谛摄论一系的传统。圆测在长安居法玄寺,贞观十九年玄奘回长安,圆测就学于玄奘,唐高宗显庆三年,玄奘奉敕旨徙居西明寺,敕选大德名僧五十人与玄奘同住,圆测亦预斯选。玄奘示寂后,圆测在西明寺弘传唯识教…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