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即依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前的叁賢階位。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習得一切善根之位。見《成唯識論》卷九。
【解行相應】指知解與修行相應。
【解脫身】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脫煩惱障,故名解脫身。《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曰:“言法身者,非叁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離煩惱故,名解脫身。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爲法身。”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爲唯識宗主依的經典。本經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至第八爲正分,其內容爲:一、序品第一。二、勝義谛相品第二,勝義谛者,即離言法性,諸法實相。此品說無二超過一切尋思、與諸行相非一非異、而遍一切一味之勝義谛相。叁、心、意、識相品第叁,此品說心、意、識之名相,以明唯識之轉變。四、一切法相品第四:此品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以明一切法相。五、無自性相品第五:此品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之叁種無自性性,以明叁性、叁無性相依之妙理,顯空有和融之大義。六、分別瑜伽品第六:此品說唯識觀行。七、地波羅蜜多品第七:此品具說菩薩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薩所應學事、即所謂六波羅蜜。並明其所對治愚癡粗重,所經叁大不可數劫。八、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此品說叁身功德,別釋叁藏差別。
【瑜伽行學派】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爲宗派的,稱爲瑜伽行學派,又作瑜伽宗,這是與印度中觀學派對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紀之間,傳說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于中印度阿瑜陀國阿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論師說《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無著秉承彌勒之說,並著《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論著以弘揚之。繼而世親論師轉小入大,撰《十地經論》、《唯識叁十論頌》等以光大其說。世親之弟子陳那亦作《觀所緣緣論》、《入瑜伽論》等以宣揚瑜伽思想,複著《因明正理門論》而定因明之論式。同時複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注釋世親之《唯識叁十論頌》。相繼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清辨、戒賢、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法藏、智光、無性、親光等諸師,相繼發揮叁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行學派本與中觀學派世代對立,彼此論難。然八世紀初,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與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此派思想,有關勝義谛者乃采用中觀自立派的論點,有關世俗谛者則依據瑜伽唯識的立場。八世紀後,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廣大行,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八、九世紀以後,瑜伽派爲中觀派綜合攝取,獨立學派不複存在。在我國,以北涼昙無谶所譯的《菩薩地持經(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劉宋求那跋摩之《菩薩善戒經》,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識二十論》、《十地經論》等爲瑜伽派經論的最早譯介。其後,我國的瑜伽派漸分爲地論宗與攝論宗;前者系以《十地經論》爲主,後者則以《攝大乘論》爲主。兩宗雖同立“八識緣起”之說,然地論宗以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心同視爲真識,攝論宗則視阿賴耶識爲妄識,故別立第九阿摩羅識,此爲兩宗論點最大的歧異。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遊學回國,譯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等論,又糅譯十大論師的《唯識叁十頌釋論》爲《成唯識論》等書,乃展開該學派的教說,其弟子窺基複加以宏揚,而有大乘唯識宗的創立。參閱“法相宗”、“唯識宗”條。
【瑜伽師地論大綱】彌勒講述,無著筆記,梵名 Yogacarabhumi,略稱瑜伽論。爲瑜伽行學派的基本論書,亦爲法相唯識宗最重要的典籍。內容記錄作者聞彌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國之講堂說法之經過,其中詳述瑜伽行的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乃人類根本心識的阿賴耶識所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爲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寶庫。
本論全書判爲五分,名稱是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五分的大要爲:一、本地分:這是前五十卷的內容,此分廣說瑜伽禅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境、行、果叁相攝十七地,這是本論的主體。二、攝抉擇分:次叁十卷,略攝十七地,顯揚本地分中未盡要義,發揮唯識道理,于境談八識,于行詳菩薩,于果說無住涅槃。叁、攝釋分:次二卷,略攝諸經,解釋諸經之儀則。四、攝異門分:次二卷,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後十六卷,明釋叁藏之要義。參閱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等造,玄奘譯。又稱《瑜伽論釋》。爲《瑜伽師地論》最古的注疏。最勝子爲北印度人,是護法門下弟子,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本書闡釋瑜伽論之大綱,初明造論緣起,次釋瑜伽師地與本地分十七地之名義。全書共分所爲、所因、名義、宗要、藏攝、釋文等六門,爲曆來研究唯識者必習之書。
【想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想是概念作用,即于所緣之境,取其長短方圓等相。《成唯識論》曰:“想謂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想以“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如眼識緣慮紅色,計度此是紅而非黃非藍,作此分齊,而取其共相——紅者非黃非藍是其分齊,而紅衣紅花是其共相。由此取像,而施設名言。想之自性只是取像,但取像即是施設名言,謂此是紅是黃,此是方是圓,這是一種未出口的名言。見《成唯識論》卷六。
【想受滅無爲】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爲之一。想與受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受二心所,行者入滅盡定,想、受心所不起現行,有似入于涅槃,故稱想受滅無爲。
【想蘊】爲五蘊中的第叁位。《大乘廣五蘊論》曰:“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又、《成唯識論》曰:“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想蘊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蘊中列爲想蘊。六識緣境時,想心所于所緣之境,加以了別,構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緣之相上加以名稱。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無聲的名言。例如眼識緣一四腳平面的東西,想心所即給加上桌子的名稱。
【過過慢】七慢之一,對方勝過我的,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做“于勝計己勝”。參閱“七慢”條。
【過慢】七慢之一。對方和我相等的,我以爲勝過他,這叫“于等計己勝”。參閱“七慢”條。
【資糧】即必需品、積集、准備之意。資爲資助,糧爲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以資助其身,故欲證叁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糧以資助己身。諸經中亦每以“資糧”一詞引申爲趨向菩提的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唯識宗等將修行的階位分爲五位,首位即稱爲資糧位。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九。
【資糧位】修集資糧之位,爲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這是修行的初步准備階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心,以儲修道的資糧。資糧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必先籌集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修唯識行,亦要先積聚下相當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積聚,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唯識行菩薩,以四種因緣力聞知唯識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夠,尚不能了達唯識性相,而仍執取外境名言差別,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觀念等觀行,而是客觀的散心事相——六波羅蜜、叁十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等福智資糧。
《唯識叁十頌》的第二十六頌,即指資糧位而說的:“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又謂:“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所謂二取,是能取所取。隨眠,又名習氣,亦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由于初修唯識行,其抉擇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滅二取隨眠,故未能住于唯識性中也。
【圓成實性】又作圓成實相、圓成自性,爲唯識宗所立的叁自性之一。指真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等叁種性質,即:一、圓滿,諸法之相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體,不通余處;相對于此,真如之妙理則可周遍四處。二、成就,諸法具有空、無常、無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實體常住,無生滅作用。叁、真實,諸法之體虛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圓成實性爲空煩惱、所知二障而顯的真理,亦即諸法真實的體性。此亦名真如、實相、法界、法性、皆同體而異名,爲圓滿成就諸法功德之實性,故名圓成實性。《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曰:“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識論》卷八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又曰:“實相真如,謂無二我所顯。”故我空、法空所顯示的諸法真實的性質,就是圓成實性。《唯識叁十頌》頌文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也即是說,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脫離遍計所執性,就是圓成實性。
【圓測】名文雅,新羅王孫,二歲出家,十五歲入唐都長安求學,時爲唐太宗貞觀二年。在長安從法常、僧辨學習佛教經論。法常和僧辨是著名攝論師道嶽的弟子,道嶽又是道尼的弟子。道尼曾親炙真谛法席,學習《攝大乘論》,隋開皇十年奉诏入長安,真谛之學大行于京師,道尼之力。所以圓測所學的唯識學,是真谛攝論一系的傳統。圓測在長安居法玄寺,貞觀十九年玄奘回長安,圓測就學于玄奘,唐高宗顯慶叁年,玄奘奉敕旨徙居西明寺,敕選大德名僧五十人與玄奘同住,圓測亦預斯選。玄奘示寂後,圓測在西明寺弘傳唯識教…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