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並撰有《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疏》、《仁王經疏》、《般若心經疏》等多種。武則天執政時期,圓測與薄塵、嘉尚、靈辨等,協助中天竺沙門地婆詞羅翻譯《大乘顯識經》、《大乘密嚴經》等。則天證聖元年,又協助實叉難陀在洛陽重譯八十卷《華嚴經》,未訖而示寂。
在《宋高僧傳》卷第四,有《唐京師西明寺圓測傳》,傳中稱;“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橫,叁藏奘師爲慈恩基師,講翻唯識論,測賂守門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講,測于西明寺鳴鍾召衆,稱講唯識。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這實是誣蔑之辭。因爲《成唯識論》一書是在玉華宮翻譯的,玉華宮是唐代皇室的別宮,在陝西宜君縣境,距長安叁百華裏。奘師每言玉華宮之宏偉,即閻浮提之兜率天宮。以如此重門疊戶的皇家宮院,豈能賂守門者可竊聽?這一段無稽之談,使圓測受誣千古。圓測的唯識學,是繼承真谛攝論一系;而窺基自奘師繼承者是護法一系的唯識,兩人在理論上見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窺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駁斥圓測的《成唯識論疏》》這無非是門戶之見作祟。圓測于周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壽八十四。
【楊仁山】清季末年,中國佛教複興的關鍵人物,也是唯識宗複興的播種者。仁山,字文會,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叁七)。他的父親樸庵公,道光十八年進士,與曾國藩同年,故仁山及長,入曾國藩幕督辦軍糧。後因讀《大乘起信論》而學佛,時當洪楊亂後,江南文物蕩然無存,欲求一本佛經而不可得,仁山發願流通佛經,集友好共同創設“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
光緒四年,仁山以參贊名義,隨曾紀澤出使歐洲,結識得日本真宗僧侶南條文雄,自南條處獲悉中國唐代散夫之佛經,多爲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條,在日本代爲搜購。仁山與南條相交叁十年,南條在日本爲之搜購得散逸經書近叁百種,其中包括著唯識宗的經疏。例如窺基大師所撰《成唯識論述記》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來的。楊仁山在(成唯識論述記敘)中稱;︰“……有窺基法師者,奘公之高弟也,親承師命,翻譯《成唯識論》,會萃十家而成一部;並以聞于師者,著爲《述記》,學相宗者,奉爲准繩。至元季而失傳,五百年來,無人得見,好學之士,每引爲憾。近年四海交通,得與日本博士南條上人遊,上人以此書贈予,……以是見唯識一宗,流傳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創設“祇洹精舍”,爲我國最早的僧學堂之一,門下弟子中,濟濟多士,歐陽竟無撰《楊仁山居傳》,有謂;“唯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梨端甫善叁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撷雲,蒯若木、歐陽漸,亦雲夥矣。”楊仁山逝世于清宣統叁年,世壽七十五歲。
【楊白衣】現代佛教學者,《唯識要義》等書的作者。白衣名顯祥,字白衣,以字行,臺灣省臺南人,民國十叁年(一九二四)生。早歲留學日本,在東京芝浦大學讀土木工程,臺灣光複之後,在臺中空軍單位擔任工程師,業余主編臺中寶覺寺的《覺生》月刊。後來二度赴日,入東京佛教大學專攻佛學,返臺後在臺北工專及文化大學任教,並在多處佛學院任教,時常撰寫佛教論文,介紹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並曾數度出席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七十五年(一九八六)病逝。生平著作有《唯識要義》、《俱舍要義》、《印度佛教概說》、《中國佛教史略》等,及《世親叁性論之研究》、《龍樹七十空性論之研究》等論文。
【萬法】又稱“諸法”。總赅萬有事理之語。即色、心一切差別之法。與一般所說的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又稱一切法,泛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在唯識學中,約萬法爲百法,複束之以五位,名曰“五位百法”。《大乘百法明門論》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法可分作有爲法和無爲法兩類,有爲法是因緣造作之法,無爲法是萬法之實性。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九十四法是有爲法,第五位是無爲法。
【微細煩惱現行障】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四種。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屬于第六意識相應俱生的身見等。因爲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遠隨順現行,所以稱爲微細。這微細的煩惱現行,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進入四地時便能永遠斷除。此所知障,在過去時,多分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的我見等同時生起,所以稱爲煩惱。今在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這種微細煩惱所行障便永遠滅除,我見等也就永遠不起現行了。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新熏種子】爲二類種子之一。與“本有種子”對稱。新熏種子,由現行的前七識,隨所應的色心萬差種種習氣,悉皆落于第八識中,成爲生果的功能,此稱爲新熏種子,又作習所成種。見《成唯識論》卷二。
【補特伽羅】爲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譯爲數取趣、人、衆生,指輪回轉生的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爲數度往返五趣輪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爲解說方便起見,而將人假名爲補特伽羅(世俗的補特伽羅)。
原始佛教主張緣起,認爲“諸法無我。但又承認業力與輪回。到了部派佛教時代,許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稱的“我”,做爲業力寄托及輪回的主體。犢子部及其支派的“補特伽羅”,就是其中之一。補特伽羅有下列叁種特征:一、是輪回的主體:在《異部宗輪論》中,說犢子部認爲:“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迦羅,可說有轉移。”二、是記憶的主體:如《大毗婆沙論》卷十一謂:“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是認識的主體:是六識之所依,如《大乘成業論》謂:“我體實有,與六識爲所依止。”照以上所說,補特伽羅和外道的“神我”就無所差別了。故犢子部被認爲是“附佛法外道”。所以《大毗婆沙論》和《俱舍論》中都立了《破我品》。
【義尋思觀】爲唯識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種觀法之一。義者,依名而诠諸法之體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馬羊,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色、心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一時假有,亦即是唯識所變,虛幻不實,由此推求尋思,謂之義尋思觀。參閱“四尋思觀”條。
【暖位】此爲修唯識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識論》曰:“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無漏慧。在此位中,始觀名、義、自性、分別四法,都是有情心識所變,假名施設,非有自性,離識即不可得,以此伏斷所取之境。參閱“四加行位”條。
【愧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愧者廉恥之心,做了壞事無顔見人曰愧。《成唯識論》曰:“雲何爲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愧和慚一樣,可以止息惡行。見《成唯識論》卷六。
【嫉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嫉者妒忌,他人榮盛,我懷憂戚,如妾婦之固寵,政敵之傾軋。《成唯識論》曰:“雲何爲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見《成唯識論》卷六。
【勢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爲法,生滅變化,迅速流轉,刹那不住,假立勢速之名。《百法直解》曰:“勢速者,依于色心諸法遷流不暫停住假立。”而《百法纂釋》中謂:“言勢速者,謂有爲法遊行迅疾之義,如日月往來,無情變壞,有情遷謝,自少而壯,壯而老,心念生滅,鳥之飛,獸之走,月運電奔,皆此所攝故。”有爲法的生滅現象,其變化遷流非常迅速,而立勢速之名。
【頓漸二機】修唯識行的菩薩,以其種性之不同,複有二種,就是頓機與漸機,因此而有證果遲速有所不同。頓機者不修二乘行,直入菩薩道,此又名直往菩薩,這是五種性中的菩薩種性。此類行者是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具足無漏的菩提種子,所以又稱決定種性。漸機者是五性中的不定種性,此是無始以來,具足叁乘無漏種子,先修二乘行,由淺入深,先證小乘果,回心向大,趣入菩薩行位,求證佛果。
【聖教相違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叁難。外人問曰:如果沒有心外實有的色法,爲什麼世尊在《阿含經》中,說有六根、六塵的十二處的教呢?論主答:其實這六根、六塵,仍是依托內識所變現。世尊爲了要破衆生的我執,證得我空,故說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內外處的教法。同時爲遮除斷見(外道計衆生死後斷滅),說有中陰身續于死後一樣,都是隨宜的方便而說,非許實有。爲化導執有實法的衆生,證得法空,才又說這唯識之教,使知外法也不是實有。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精進波羅蜜多】修唯識行,于修習位所修的十種勝行之一。精進有叁種:一、被甲精進,即修行波羅蜜多,如勇士身被堅甲上陣,沒有怯弱。二、攝善精進,即于一切善法,加行精進。叁、利樂精進,即利樂自他精進不息。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波羅蜜”條。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凡四卷。楞伽本爲山名;阿跋多羅爲“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的寶經,爲唯識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識所造,吾人認識作用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其成立年代約在公元四百年前後。全經一再強調,迷的根源,乃在于無始以來的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性,舍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于無所分別之世界。本經注疏極多,有《入楞伽…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