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P2

  ..續本文上一頁成二性之實,此乃虛實相對之觀法。二、舍濫留純識,乃心境相對之觀法。叁、攝末歸本識,乃體用相對之觀法。四、隱劣顯勝識,乃心心所相對之觀法。五、遣相證性識,乃事理相對,唯識觀之至極。參閱“叁性”、“五重唯識”條。

  【唯識叁疏】注釋《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的叁種注疏,即窺基撰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撰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及智周撰的《成唯識論演秘》,此叁者合稱唯識叁疏。

  【唯識中道】此爲唯識宗所立的中道。唯識宗立叁自性、叁無性,即在于顯示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而唯識中道的理論根據,系建立在《辨中邊論》兩首頌上。頌文是:“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以上頌文的意思是說: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取者,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此兩者,都是在識的虛妄分別上而有,實際上這二者都是無,能取和所取都是空。因此一切事物,有爲無爲,不是沒有,故稱非空;也不是有,故稱爲非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成唯識論》卷七曰:“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唯識中道有一特點,即是和叁自性、叁無性結合在一起。唯識家以爲,世間萬法——一切事物中都有叁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叁無性,叁自性說明有(非空),叁無性說明空(非有),所以唯識家把唯識的終極道理,歸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

  【唯識今學】集因明學之大成的陳那,初于小乘犢子部出家,後來改學大乘,他對世親的唯識理論,有所改造和發展,爲後代稱爲“唯識今學”。

  【唯識五位】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的修道階位分爲五等,即:一、資糧位,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叁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爲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于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系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爲加行位。即于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爲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爲大乘順抉擇分。叁、通達位,又作見道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爲斷除障,複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于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見《成唯識論》卷九。

  【唯識古學】十大論師中的難陀,造《唯識叁十頌》釋論,他的唯識理論維持世親舊說,爲後代稱爲“唯識古學”。

  【唯識成空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四難。外人問:若一切法空,這唯識性豈不是也空了嗎?論主答曰:不空。怎樣不空?答:因爲唯識的真如性不是所執的法。也就是說,依內識所變的似有外法,衆生妄計爲實,然而以理推征,實不可得,所以說是法空,並不是離言正智所證的唯識實性也是沒有。如果唯識也沒有了,那就沒有了俗谛。俗谛若無,真谛也就沒有了。因爲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對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撥無二谛,那就是惡取空!諸佛都說,沒有法藥可以治療這種人空病。由此可知,諸法有遍計所執無的空,也有依他圓成實的不空。因此彌勒菩薩,才說出前面那兩首頌文。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唯識宗】爲法相宗的異名,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法相宗;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唯識宗。爲我國大乘八宗之一,此宗學統,傳自印度的瑜伽行學派。在印度,佛陀入滅後九百年,無著菩薩出世,于佛教化地部出家,後來讀大乘經典,轉小入大,修習大乘,傳說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曾降臨中印度阿瑜陀國的踰遮那講堂,爲無著說 《五部大論》 ,無著禀承其說,廣造論典,弘傳法相宗義;其弟世親繼之,造《五蘊論》、《百法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等論典而大成唯識宗。此在印度,又稱爲瑜伽行學派,與大乘空宗的中觀學派相對立。

  世親晚年造《唯識叁十頌》,僅完成頌文,長行未撰而示寂,此後百年之間,難陀、護法等十大論師,先後各造《唯識叁十頌》釋論。護法的弟子戒賢,窮通瑜伽、唯識學的奧義,于那爛陀寺盛弘此宗,我國唐代玄奘叁藏,遊學印度期間,從戒賢受學五年,回國後廣譯此宗經論,建立此宗;其弟子窺基繼之,廣造論疏,此宗規模乃備,此爲本宗學統的概要。參閱“瑜伽行學派”條,“唯識宗”條。

  【唯識所因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一難。外人難曰:由什麼教理來成立唯識之義呢?論主答曰:如《華嚴經》說:“叁界唯心”。《解深密經》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楞伽經》說:“諸法皆不離心”。《無垢經》說:“有情隨心垢淨”。《阿毗達磨經》又說:“成就四智的菩薩,便能悟入唯識無境”。什麼叫做四智?即一、相違識相智,二、無所緣識智,叁、自應無倒智,四、隨叁智轉智。菩薩成就以上四智,對唯識的道理決定悟入。所以《厚嚴經》上有頌曰:“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意思是說;八識的所緣,都不是離開了其自體而別有外境。所以我說一切有爲、無爲、世、出世法,都唯有識,而沒有其余的外境。在經論上,諸如此類的證明很多,非止一頌。眼等五識中的任何一識,和其余的四種識一樣,不能直接緣取離自眼識的色等。因爲共余的識也是識,和眼識等一樣,也不能直接緣取離開自識的各種事物。這種直接所緣,肯定離不開識,相、見二分隨一所攝,如彼能緣的見分。因爲是所緣法,就如相應法一樣,肯定離不開心法和心所法。像這樣的正確道理,不只一種,確實能夠證明唯識道理,所以對唯識應當深刻相信並接受。心外所計的實我、實法,是不存在的;真如空理和能緣的識不是沒有的,這樣初離有、後離無,所以符合中道實理。彌勒菩薩依這種道理,說了二首偈頌曰:“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頌文的意思是:“有情虛妄分別的心是有的,但在這虛妄分別的心裏,能、所二取或我、法二相,那是沒有的。虛妄分別的心裹,唯有勝義谛的空性;此空性中,也唯有世俗谛的虛妄分別。虛妄分別是有爲法,空性是無爲法。一切有爲、無爲,由于二谛有故,所以非空;二取無故,所以非不空。這二谛的有、二取的無、及虛妄分別與真空的互有,並不是一味的說空,也不是一味的說有,而是分別中有空,空中有分別,就叫做符合中道。”這兩首頌,雖然是依染分的依他而說,實際上這種道理亦有淨分的依他,這是意在言的外說法。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唯識俗诠】明代明昱述,全稱《成唯識論俗诠》,又作唯識論俗诠,凡十卷。系明末明昱應王肯堂之請,將講解、诠釋《成唯識論》集錄而成者。

  【唯識開蒙】二卷,元代雲峰輯,全名爲《唯識開蒙問答》,唯識一宗,自唐代由玄奘、窺基二師創立後,百余年間,宗風甚盛,研究者頗多。唐武宗“會昌法難”時,本宗經疏多被焚毀,繼之唐代末年,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戰亂頻仍,各宗皆衰,本宗竟成絕響。數百年後,至元明之季,研究之風再起,注釋紛出。本書是此一時期最早完成的一本書。本書內容,不列正文,而是摘出唯識學中之重點,撮爲標題一百五十個,自設問答,以暢其旨,這是研究元明唯識學的重要資料。

  【唯識無境】此爲唯識宗的基本立場,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二十論記》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識”一語意謂無境。蓋識之顯現,乃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分別熏習所致,由此顯現所取的外境與能取之我,故《大乘莊嚴經論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種顯現,即所取與能取之顯現。又《攝大乘論》本所知相分說依他起相爲十一識,然皆不過是阿賴耶識所顯現,並無實在之外境與認識外境之主觀。是故,叁界諸法皆唯識,離識並無實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現象皆爲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成唯識論》卷一載,外境隨緣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即指諸法隨人之情識設置而非實有,所緣之境,唯識所現,諸法皆不離心。故所謂:“識所緣,唯識所現”。

  此外,唯識學派歸納“有外境論”爲叁種,而加以批判,據玄奘譯的《觀所緣緣論》載,第一宗說諸極微爲境;對此,極微爲實體,故爲生識之因,然識無極微之形相,故極微非境。第二宗說諸極微之和合爲境;對此,識上雖有極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並無實體,不能成爲識之生因,因此和合爲境不成立。第叁宗說諸極微之和集爲實體且有粗大相,可成爲識之境;對此,若和集有實體,則一一析除其構成部分,應現同一相狀,但如瓶則非然,故和集非實體。以上批判叁宗,否定有外境論,而確立唯識無境之理。

  【唯識義章】參閱《法苑義林章》條。

  【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民國二十年,當時的唯識學家梅光羲氏,撰有〈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一文,發表于海潮音月刊上,分析唯識論典新舊兩譯不同者八點,在當時引起頗大之回響,太虛、守培二位法師各撰書後加以評論。梅氏所提不同的…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十一~二十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煙酒與健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