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二性之实,此乃虚实相对之观法。二、舍滥留纯识,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摄末归本识,乃体用相对之观法。四、隐劣显胜识,乃心心所相对之观法。五、遣相证性识,乃事理相对,唯识观之至极。参阅“三性”、“五重唯识”条。
【唯识三疏】注释《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的三种注疏,即窥基撰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撰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及智周撰的《成唯识论演秘》,此三者合称唯识三疏。
【唯识中道】此为唯识宗所立的中道。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即在于显示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辨中边论》两首颂上。颂文是:“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以上颂文的意思是说: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取者,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此两者,都是在识的虚妄分别上而有,实际上这二者都是无,能取和所取都是空。因此一切事物,有为无为,不是没有,故称非空;也不是有,故称为非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曰:“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唯识中道有一特点,即是和三自性、三无性结合在一起。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事物中都有三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说明有(非空),三无性说明空(非有),所以唯识家把唯识的终极道理,归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
【唯识今学】集因明学之大成的陈那,初于小乘犊子部出家,后来改学大乘,他对世亲的唯识理论,有所改造和发展,为后代称为“唯识今学”。
【唯识五位】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识修道五位。唯识宗将大乘菩萨的修道阶位分为五等,即:一、资粮位,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又作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四,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见《成唯识论》卷九。
【唯识古学】十大论师中的难陀,造《唯识三十颂》释论,他的唯识理论维持世亲旧说,为后代称为“唯识古学”。
【唯识成空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了,那就没有了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也就没有了。因为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对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拨无二谛,那就是恶取空!诸佛都说,没有法药可以治疗这种人空病。由此可知,诸法有遍计所执无的空,也有依他圆成实的不空。因此弥勒菩萨,才说出前面那两首颂文。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唯识宗】为法相宗的异名,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唯识宗。为我国大乘八宗之一,此宗学统,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在印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出世,于佛教化地部出家,后来读大乘经典,转小入大,修习大乘,传说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的踰遮那讲堂,为无著说 《五部大论》 ,无著禀承其说,广造论典,弘传法相宗义;其弟世亲继之,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论典而大成唯识宗。此在印度,又称为瑜伽行学派,与大乘空宗的中观学派相对立。
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仅完成颂文,长行未撰而示寂,此后百年之间,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先后各造《唯识三十颂》释论。护法的弟子戒贤,穷通瑜伽、唯识学的奥义,于那烂陀寺盛弘此宗,我国唐代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期间,从戒贤受学五年,回国后广译此宗经论,建立此宗;其弟子窥基继之,广造论疏,此宗规模乃备,此为本宗学统的概要。参阅“瑜伽行学派”条,“唯识宗”条。
【唯识所因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一难。外人难曰:由什么教理来成立唯识之义呢?论主答曰: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楞伽经》说:“诸法皆不离心”。《无垢经》说:“有情随心垢净”。《阿毗达磨经》又说:“成就四智的菩萨,便能悟入唯识无境”。什么叫做四智?即一、相违识相智,二、无所缘识智,三、自应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菩萨成就以上四智,对唯识的道理决定悟入。所以《厚严经》上有颂曰:“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意思是说;八识的所缘,都不是离开了其自体而别有外境。所以我说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都唯有识,而没有其余的外境。在经论上,诸如此类的证明很多,非止一颂。眼等五识中的任何一识,和其余的四种识一样,不能直接缘取离自眼识的色等。因为共余的识也是识,和眼识等一样,也不能直接缘取离开自识的各种事物。这种直接所缘,肯定离不开识,相、见二分随一所摄,如彼能缘的见分。因为是所缘法,就如相应法一样,肯定离不开心法和心所法。像这样的正确道理,不只一种,确实能够证明唯识道理,所以对唯识应当深刻相信并接受。心外所计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真如空理和能缘的识不是没有的,这样初离有、后离无,所以符合中道实理。弥勒菩萨依这种道理,说了二首偈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颂文的意思是:“有情虚妄分别的心是有的,但在这虚妄分别的心里,能、所二取或我、法二相,那是没有的。虚妄分别的心裹,唯有胜义谛的空性;此空性中,也唯有世俗谛的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有为法,空性是无为法。一切有为、无为,由于二谛有故,所以非空;二取无故,所以非不空。这二谛的有、二取的无、及虚妄分别与真空的互有,并不是一味的说空,也不是一味的说有,而是分别中有空,空中有分别,就叫做符合中道。”这两首颂,虽然是依染分的依他而说,实际上这种道理亦有净分的依他,这是意在言的外说法。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唯识俗诠】明代明昱述,全称《成唯识论俗诠》,又作唯识论俗诠,凡十卷。系明末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将讲解、诠释《成唯识论》集录而成者。
【唯识开蒙】二卷,元代云峰辑,全名为《唯识开蒙问答》,唯识一宗,自唐代由玄奘、窥基二师创立后,百余年间,宗风甚盛,研究者颇多。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本宗经疏多被焚毁,继之唐代末年,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战乱频仍,各宗皆衰,本宗竟成绝响。数百年后,至元明之季,研究之风再起,注释纷出。本书是此一时期最早完成的一本书。本书内容,不列正文,而是摘出唯识学中之重点,撮为标题一百五十个,自设问答,以畅其旨,这是研究元明唯识学的重要资料。
【唯识无境】此为唯识宗的基本立场,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熏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的外境与能取之我,故《大乘庄严经论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故所谓:“识所缘,唯识所现”。
此外,唯识学派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据玄奘译的《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识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成立。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大相,可成为识之境;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论,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
【唯识义章】参阅《法苑义林章》条。
【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民国二十年,当时的唯识学家梅光羲氏,撰有〈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发表于海潮音月刊上,分析唯识论典新旧两译不同者八点,在当时引起颇大之回响,太虚、守培二位法师各撰书后加以评论。梅氏所提不同的…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