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P3

  ..续本文上一页八点,要义如下:一、在真谛文中,谓定性二乘必由佛道而般涅槃;玄奘译中,谓定性二乘永不回入大乘,即非由佛道而般涅槃,仅由彼二乘道而般涅槃。二、真谛译之三无性论谓: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者分别性,二者依他性,三者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谓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而玄奘所译之《显扬论》则曰: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诸法依因缘说所计自体,谓遍计所执;诸法依因缘所生自体,谓依他起;诸法真如义,是圆成实。此二者的不同之处,真谛谓分别性与依他性是空,唯真如实性是有。玄奘谓遍计所执是空,依他、圆成二性是有。三无性中的“生无性”义,真谛所译谓“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玄奘所译谓“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这二者的不同处,在真谛则谓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别体无;在玄奘则谓依他非自然生,不谓其无。四、关于“唯识真如”之义,在真谛名真如为“庵摩罗识”;在玄奘则不名真如识,谓真如只是正智所缘之境。五、关于“能变识”方面,在真谛所译,谓识有九种,色、心诸法皆是本识(阿赖耶识)之所变,而不说诸识皆是能变;而玄奘所译则谓诸识皆是能变,故有所谓“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六、真谛译《显识论》,曰:“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此是以第八识为能变,前七识为能缘。玄奘译《成唯识论》,谓:“诸心心所,若细分别,皆有四分。”此是以诸心及心所,皆有所缘的相分、及能缘的见分。七、真谛译《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玄奘所译,则以阿陀那是第八识的异名。八、地论宗的旧译本,以第八识为净识,摄论宗更于八识之外,立第九识;玄奘所译则不立第九识,亦不以第八识为净识。

  【唯识传承】自玄奘、窥基开创唯识宗后,百余年间,宗风甚盛,研究者颇多。唯百余年后,唐武宗会昌五年(八四五),敕令祠部取缔全国寺院及僧尼,史称“会昌法难”。在此次法难中,此宗的经疏大部分焚毁,宗运遂一蹶不振。继之唐代末年,藩镇割据,烽火不熄,五代十国,王朝交迭,百年之间,战乱频仍,以致佛寺荒废,经籍散逸,隋唐三百年间昌隆鼎盛的佛教,至此零落殆尽,大小各宗,莫不衰微,尤以唯识一宗,竟成绝响。至元代有释云峰者,著《唯识开蒙问答》二卷,是唐代以后仅有的唯识学著述。盖因《成唯识论述记》及《唯识三疏》,早已散佚,未能编人藏经,即使有人研究,也无门可入。不过元代秦州景福寺英辩、金陵天禧寺志德、镇江普照寺普喜、及云南僧无念等,尚传持此宗。至明朝武宗正德年间,有鲁庵普泰法师者,自一无名老翁处学得唯识要义,尔后他为《八识规矩颂》及《百法明门论》作注,由此二书问世,推动了明末诸家研究唯识的风气。参阅明代后叶唯识诸师。

  【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亦即真如。《唯识三十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按:唯识二字,梵语摩怛剌多、汉译曰唯;梵语毗若底、汉译曰识。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语译曰唯识。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境,识者了别之义,即是我人认识的主体。唯识家的论旨,是遮简迷情以外界实境存在的我执法执,表显内识的真性法相。也就是把宇宙万有的现象,归之于内识,即所谓“宇宙万法,唯识所现。”因此,唯识的“识”,是对“境”而说的。但“识”亦是缘生之法,亦是虚妄不实,故要转识成智,始亲契真如,真如即唯识实性。《成唯识论》一曰:“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设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现世】现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间。

  【现在】指事物正呈作用之位,现今存在之义。《俱舍论》二十曰:“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现在五果】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乐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以次之,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

  【现行】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的功能,此能生之因,称为种子,自此种子生起色、心诸法,谓之现行。能生的种子是因,所生的现行是果。当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现行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称为“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而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是“刹那生灭,与果俱有。”这“种生现”的因果同时,也就是“现生种”的因果。有如烛柱生焰(种生现)之时,同时也正是焰烧柱(现熏种)之时。

  【现前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六地。此位菩萨,观十二缘起,能引发离染净差别无分别最胜智令现前,如《解深密经》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后智现前观于缘起。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者,无分别智多修功用方现在前。二智现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参阅“十地”条。

  【现量】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的自相。如五根之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的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未受幻相、错觉等所影响,且尚未加入概念分别作用的直接经验;似现量则指由于幻相、错觉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别作用的认识。狭义的用法,现量一词多指真现量而言。于唯识中,五识之缘五境、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出于心识上的现量。因明所用之现量,唯有五识及五同缘、五俱意识而已。

  【现量无分别】现量是不含有分别计度的认知,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境。前五识是直接的接触,只有第六识才起分别计度的作用。

  【现量违宗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六难。外人问:色、声、香、味、触五境,分明是五识现证,现量所得,怎可以说是没有外境呢?论主答:现量证境时,不会执为是外面的境界,后来由于意识的虚妄分别,才妄生外想,执以为实。因为现量境是五识所变的相分,它是识所变现,所以说为有。意识所执外法为心外实色,那是妄计情有,所以说他是无。又,色等五境,本来不是色好像是色,不是外好像是外。好像梦中所缘的境界,怎可执著为外面的实色呢?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现识】阿赖耶识异名之一。以万法由本识现起,故名现识。

  【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唯识宗以此为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心所。欲有善、恶、无记等三性,善欲为引起精勤心之根据;恶欲中之希欲他人财物者,称为贪,为根本烦恼之一。欲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一、五欲,爱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者,称为五欲;对财、色、饮食、名、睡眠之欲,亦称作五欲。二、六欲,对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音声、细滑、人相之欲,即为六欲。三、三欲,于六欲中对形貌、姿态、细触之欲,称为三欲。

  【欲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欲是希望,《成唯识论》曰:“于所缘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故欲的自性就是希望,于所爱境希望必合,于所恶境希望必离。“勤依为业”者,因为希望,方勤劬精进,故欲为勤之所依,能为勤所依,即是其业用。唯所谓精进,系指对善欲而言,若不善欲,就不是精进了。见《成唯识论》卷六。

  【欲天】指欲界的诸天。有六重,称为六欲天。《俱舍论》卷八曰:“欲天者一、四天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欲取】四取之一。即对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的贪执。亦即于欲界烦恼中,除五见外,执取其余之贪、嗔、慢、无明、疑及十缠,再配于四谛修道之五部,则欲取计有三十四事。 参阅“四取”条。

  【欲界】三界之一,指有情生存的一种状态。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范围内。此世界的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对于色界与无色界之为定心之地,以欲界为散心(散动的平常心)之地,故称欲界散地。《大乘义章》卷十一载,三界分为九地,有所谓欲界五趣地,欲界全体即属九地之最初地。

  【欲界三欲】欲界凡夫,有三种欲:一、饮食欲,即凡夫于种种美味之饮食,多生贪爱之心。二、睡眠欲,即凡夫之心多暗塞,耽著于睡眠而不能勤修道业。三、淫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欲事。见《翻译名义集》。

  【欲界系】分诸法为三界,系属于欲界之法,云欲界系。

  【假】无实体之意。方便之意。乃真、实的对称。并无实体而仅有其名者,称为假名有;不直接就实体而假运想念,称为假想观;世俗所认空之真理,称为假谛;内心与外相不符,称为虚假行;权假方便之法门,称为假门;进入凡夫迷妄之世界,称为入假;出于凡夫迷妄之世界,称为出假。对假之现象界诸法,复有二假、三假、四假等之别。

  【假有】为“实有”之对称。又作俗有、假名有。谓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烟酒与健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