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
于凌波居士著
十一划
十二划
十三划
十四划
十五划
十六划
十七划
十八划
十九划
二十划
二十一划
二十二划
二十三划
二十四划
二十五划
十一划
【唯心】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生存于迷界(三界),皆是一心所变现,若谓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所致,故言︰“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六十《华严经》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外,如“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心造诸如来”等语,皆为佛典中常用来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语。
【唯境无识】为“唯识无境”的对称。系承认外境为实存的主张。唯识宗十大论师之一的护法论师主张“唯识无境”说,谓一切诸法皆唯心所现,唯有内在心识是实,而外在之境是假;对此,印度中观派空宗清辨论师则认为,于真谛中,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则立“唯境无识”之说,即物质世界与心识并存,因内识有境有心,心必依境而起。另亦指顺世外道(印度唯物论的学派)所主张地、水、火、风四大之极微为常为实,四大极微之外,无有他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载︰“顺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唯境无识,为简于彼言识之唯。”
【唯识】梵语 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关于识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之分,因能变者,即种子生起八识之变;果能变者,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而有万有现象。参阅“识变”条。
【唯识九难】这是小乘外道,对万法唯识教理所提出的九种质难。《成唯识论》卷九载其问答:一、唯识所因难︰此乃据何教理而立论唯识的问难。对此问难,乃《华严经》、《解深密经》等等经论之诸法唯识说而立证,就心内之境不离识,更以四比量论证。二、世事乖宗难︰见世间之事实,时处一定,多有情同缘,如是境中有实之作用,岂非心外有实境佐证的问难。对此问难,答以若定有实境,何以缘同一物,而自他所见不同、感受不同。三、圣教相违难:若心外无色等实境,佛何以于经中说有色等十二处之问难。释此疑难,谓有十二处,非谓心外有实色等,乃为令了知心外无有实色等诸法。四、唯识成空难︰若云为令了知法空而说唯识,其识亦应毕竟空无之问难。对此问难,答说破遣心外实有之遍计所执,故说法空无我,非谓根本、后得二智境之依他、圆成之事理亦为空无,故说唯识无偏空之失。五、色相非心难︰色乃有形有质碍,何以谓之唯识的问难。对此问难,谓众生无始以来执著色相有形而受熏习,依其妄分别之熏习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实有之境。六、现量为宗难︰色等外境为现量智之所缘,若无外境,何以现量得知色等之问难。释之,谓缘前五识之现量者乃心内的相分,以此为心外之色等系意识的妄分别,并非现量之故。七、梦觉相违难︰梦中之境醒后知其为妄境,醒时之境却无此事,不以之为例之问难。对之,谓虽梦境,其梦不醒时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后,故醒时之境亦尔,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八、外取他心难:他人心识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缘(知)他心,是否缘心外之境之问难。对之,谓虽以他心智缘他人之心识,乃在自心之中缘现他人之影像,非亲缘他心,故无缘心外之境之失。九、异境非唯难,续前问,虽非亲缘,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异境,则是否应称唯识之问难。对之,谓唯识非唯一人之识,十方世界有无量之凡圣,一切诸法乃此等凡圣之各自唯识所变,所谓唯识乃遮遣以凡情执著心外有实法之失,成立唯识所变,非谓唯一人之识所变。见《成唯识论》卷七。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本论系以《十地经》三界唯心之义立论,论证万法唯识,外境为内识所显现,识外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本论系“六经十一论”之一,亦为“十支论之一。另有异译本二种,一为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一为陈代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本论在印度的注释书,有世亲论师的弟子矍波等有十余家之多。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最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之《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圆测所撰《唯识二十论疏》二卷。
【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代窥基撰,又作《唯识二十识疏》。这是世亲所造《唯识二十论》(玄奘译)的注释书。
【唯识三十颂】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又作《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论颂》、《三十唯识论》等。在“本十支”中称为高建法幢支。世亲晚年造三十颂,未造释论而入寂,此后亲胜、火辨等十大论师,各为三十颂造释论,玄奘游学印度时,将十家释论携之回国,糅合十家之作而译为《成唯识论》。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三十颂是五言四句的颂文三十首所组成,为学习唯识必读之书。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有三种判别方法:一、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最后五颂是明唯识位。二、以初、中、后三分科判,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三、以境、行、果三分科判,初二十五颂是明唯识境,次四颂是明唯识行,最后一颂是明唯识果。
【唯识三十颂科判大纲】依相、性、位三分,科判三十颂如下:一、明唯识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缘生起,唯识所现。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理,执心外有别实境,因此生起我执法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是依他起之诸法,以破除其我执法执。二、明唯识性:此圆成实性,修唯识行者,虽知万法皆是此心虚妄显现,而犹未能了达真性,是以次明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以此显示真如常住一味。三、明唯识位:三十颂的前二十五颂,说明唯识相、性,依他、圆成,无非是说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识行者,断妄染执障,证到圆成真理,而成三身万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证圆,必须历经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四十一阶,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地,故次第三,明唯识位。
【唯识三系】唯识三系,指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宗三个不同的宗派。印度瑜伽行学派传入中国,最早翻译该学派经典,研究该学派理论的,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为首的地论师;其次是梁、陈之际、以真谛三藏为首的摄论师;最后才是唐高宗年间,由玄奘、窥基所弘传的唯识宗。以上三个宗派,地论、摄论二派所译的经论,称为旧译,玄奘所译的经论,称为新译。这三者虽然都是继承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在所译的经典上,相异之处甚多。后来地论师北派融入了摄论派,北派绝传。地论师南派思想,在唐宪宗时融入华严宗,南派也绝传。而摄论师所依的经典《摄大乘论》,是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唯识宗兴起,就融合入唯识宗,摄论一派也绝传了。后世所流传的,是玄奘、窥基一系的唯识宗。
【唯识三系异同】唯识三系,指地论宗、摄论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识宗。虽然同传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因师承及所依经典之不同,所立的理论亦不尽同,三系理论的异同要点为:甲、关于真如部分:地论系:以第八识即自性清净识,名为真如,为受熏体。二、摄论系: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立第九阿摩罗识为受熏体。三、玄奘系:以诸法所依性的二空(人空法空)所显之理体为真如,非受熏体。乙、关于阿赖耶识部分:一、地论系:阿赖耶识与法界、真如同义,自性清净,而可产生世间虚妄境界及出世间涅槃境界。二、摄论系:阿赖耶识是妄识,无覆无记,为一切法之所依。而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此识的染分相当于俗谛,净分相当于真谛。三、玄奘系:阿赖耶识无覆无记,为有为诸法之所依,亦为七转识所熏习。丙、关于缘起论部分:一、地论系为如来藏缘起,二、摄论系为如来藏缘起。三、玄奘系为赖耶缘起。丁、关于种性论部分:一、地论系:一性皆成。二、摄论系:一性皆成。三、玄奘系:五性各别。戌、关于空论:一、地论系:三空。二、摄论系:三空。三、玄奘系:二空。
【唯识三性观】即就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行唯识的观法。此又作三性观行、唯识观。为显唯识之实性,《成唯识论》卷九,就三性立真妄、真俗之二种相对;即遍计为虚妄之唯识性,依他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为真实之唯识性。亦即如《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所释,遍计所执性为虚妄之唯识;依他起性为非有似有,乃因缘所生,故为因缘之唯识,为识之相;圆成实性为真实之唯识,即识之性。所观之境的三性既通三种唯识性,故称唯识三性观。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至深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观,即:一、遣虚存实识,即观虚妄遣去所执,存留依他、圆…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十一~二十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