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意。此爲遍布于宇宙間真實的本體,也即是事物的真實相狀、或真實性質。《大般若經》第叁六Ο卷中,列出了十二名稱,如法性、法界、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都是真如的異名。他如涅槃、無爲、空性、勝義、一如、如如等,也是真如的異名。真如成了大乘佛教的標志,爲萬有的本體,並以此立爲“一實相印”,與小乘佛教“叁法印”相對稱。雖然如此,但各宗各家對真如的含意,在解釋上各不相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解釋真如曰:“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曰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曰如。”《法集經》謂:“善男子,言真如,真如者,名爲空,彼空不生不滅。”《成唯識論》卷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其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妙法蓮華經、第一方便品》曰:“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華嚴經探玄記》卷八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曰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曰如,由前義故,與有爲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爲法非異。二義同爲一法,名曰真如。”是以,空宗以諸法空相爲真如,有宗以圓成實性爲真如;而天臺宗依據性具說,主張真如本身本來具足染淨善惡諸法。華嚴宗依據性起說,主張“本體即現象”,即真如本爲萬法,萬法本爲真如。後二者,都是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本來,印度佛教所稱的真如,基本上是客體性的、靜態的理體,永恒不變的真理。如《般若心經》經文:“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在中國,自《大乘起信論》出世後,標示一心開二門:“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又謂:“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這樣,真如就不僅是客體性的、靜態的理體,亦是主體性的,動態的事用。成爲“不生不滅,離言說相離名字相,而能生萬法之體”,真如能夠生起萬法,這就和外道的自性、神梵沒有什麼差別了。
如果我們自佛陀的基本理論“緣起”,來探討真如的涵義,則所謂緣起、是一切法待緣而起,彼此關涉對待而起。《雜阿含·二九八經》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說,任何一法的生起存在,必有其互相關涉對待的因素與條件。既是互相關涉對待而生起,其本身無實體,無獨立的自性,可想而知。無實體、自性即是空——空性,這是諸法的本質,是本來如此的,不增不減的、不生不滅的絕待理體,這就是真如。例如諸行無常,此無常諸行自性本空之理即是真如。諸法無我,此我法自性本空之理亦是真如,推之萬法皆是此意。因此,真如者,乃萬法本然之理,與萬法不一不異,而爲萬法之實性也。所謂此理與萬法不一不異者,以此自性本空之理即寓于萬法生滅之中,離生滅法則無此真如,故曰不異;然生滅法是無常,而此無常之理爲常,故曰不一。諸法自性本空之理,即諸法之實理;其空性空相,亦即諸法之實性實相,故而真如爲諸法之實性無顛倒性。
【真如無爲】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爲之一。六無爲中,前五種是或約其因來說,或約其用來說,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無爲才是諸法的法性、實相。《成唯識論》卷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真如是諸法的實性,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諸法離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則無自相,故此實性與諸法不一不異。
【真如熏習】謂真如之法自熏習衆生之心。真如熏習有自體相熏習、用熏習兩種。真如爲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具有不可思議的業用。真如本自具足無漏之法,亦成爲智之境界之性;常熏習衆生之心,令衆生漸厭生死、欣求涅槃,而信本具之真如性,發心修行,稱爲自體相熏習。若藉諸佛菩薩以外緣之熏力,使衆生善業增長,則稱用熏習。見《成唯識論》卷八。
【真如凝然】全稱“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此爲唯識宗所立之說。謂真如凝寂湛然,毫不隨緣起動。唯識宗以真如爲客觀的、靜態的,無變化、無作用的無爲法,不因熏習而生諸法,爲常住不變平等無相的理體。若真如隨緣起動,違背無爲無作用之條件,則落入生滅遷流之有爲法。此即唯識宗的真如觀,而與《大乘起信論等》之真如緣起說相反,見解各異,遂演成叁乘一乘之區別。
【真見道】指如實證得生、法二空所顯的真理,與如實斷除所知、煩惱二障的階位。見道、一心見道。唯識宗所立菩薩乘之見道,分爲真見道、相見道。真見道複涵括由加行功德成就而生之正斷煩惱根本智的無間道,及于次一念正證所顯真理的解脫道,雖涉于多刹那,然非別之所作。以其同等,故稱一心;又以其無分別智,體會真如,如實斷證,故稱見道。《成唯識論》卷九載:“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參閱“見道”條。
【真帶質】唯識宗所立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境之一。帶質境有二種,稱真帶質與似帶質。一、真帶質,指色子所生的實法,例如第七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中間生出一個“我”相(相分)來。這“我”相是由七、八兩識的見分生出來的,七、八兩識各有其實種的本質,所以稱爲真帶質。即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真實】法離迷情,絕虛妄,雲真實。《大乘義章》二曰:“法絕情妄爲真實。”
【真實行】菩薩修唯識行,此爲十行位的第十位。此位菩薩,修智行,成就成實了悟,言行相應,色心皆順,稱真實行。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行”條。
【真谛】攝論宗的創始人,西天竺優禅尼人,婆羅門種姓,後入佛教出家,博通叁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五四六)來華,受到梁武帝的禮遇,本想在建業譯經,因值侯景之亂,展轉流寓各地,曾在富春令陸元哲宅譯《十七地論》。後于陳文帝天嘉四年(五六叁),應廣州刺史歐陽訖之請,譯出《攝大乘論》叁卷,《攝大乘論釋論》十二卷。陳光大二年(五六八)八月,他的首座弟子慧恺逝世,他與其余弟子法准、道尼、智激、法泰等十二人,發誓弘傳《攝大乘論》及《俱舍論》二論,使無斷絕。翌年元月即于廣州病逝,享年七十一歲。真谛爲我國著名的譯經家,《續高僧傳》載真谛在華二十余年間,譯出經論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其主要譯作有《十七地論》、《金光明》、《彌勒下生經》、《仁王般若經》、《大乘唯識論》(即唯識二十頌)、《攝大乘論》等。
【俱大種因聲】聲塵的叁聲之一,是執受大種因聲、與非執受大種因聲二者和合之聲,如以手擊鼓,以口奏箫等,此又名內外聲。參閱《執受大種因聲》條。
【俱生起】此指與生俱來的煩惱,與“分別起”對稱。煩惱生起時有二種型態,一、分別起,是後天的,受邪師邪教邪思維的影響而生起之惑。二、俱生起,是先天的,與生俱起的。亦即不是由于邪師邪教邪思維的影響,于境自然生起者。此中分別起之惑,其性強而易斷;俱生起之惑,其性弱而難斷。修唯識行,于見道位,頓斷分別起之惑;于修道位,漸斷俱生起之惑。《成唯識論》卷一曰:“無時始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俱生我執】我執又作人執、生執。執著實我,與分別我執對稱。一般所稱的“我”,爲五蘊假合而有,若妄執具有主宰作用的實我存在,而産生“我”與“我所”等的妄想分別,即稱我執。《成唯識論》卷一載,我執可分爲二種:一、俱生我執,即先天性的我執,由無始以來虛妄熏習內因力之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謂俱生。參閱“分別我執”條。
【俱有因】爲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時存在之法,相互爲因,稱爲俱有因。如地、水、火、風等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彼爲我之因,我爲彼之因,恰如叁叉之相依而立,故稱俱有因。四大之中,一大爲因,則其他叁大爲果;其他叁大爲因,則此一大爲果。蓋以相互爲因,亦必相互爲果之故。俱有因又可分爲互爲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之別。如以叁杖相倚,一杖爲其他二杖之因,同時其他二杖亦必爲此杖之因;此叁杖相互爲果之理亦然,稱爲互爲果俱有因。又如叁杖鼎足相倚,以支持一物;即由二物以上相互資助,以産生同一結果,譬如由多柱而支持一屋,稱爲同一果俱有因。見《俱舍論》卷六。
【俱有依】又作俱有所依、增上緣依。指與心、心所同時具有,而爲其所依之法。《成唯識論》卷四載,五識之俱有所依有四種,即五色根與第六、七、八等叁識。論中舉出護法、難陀、安慧、淨月等四師之異說,以廣釋“所依”之義,而以護法之說爲正義,辨“依”與“所依”之區別,說明“依”之義廣通于一切法,而“所依”唯限于內六處,其理由有四義:一、決定之義,二、有境之義,叁、爲主之義,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緣。具足以上四義者,唯五根與第六、七、八等叁識,故爲心、心所法之俱有依。
若以能依之心來分別,前五識之俱有依有四種,第六識有兩種,第七、第八識各有一種俱有依。前五識四種俱有依爲:一、同境依,又作順取依,即五根;根與識乃同取現在之境而生,故稱同境依。二、分別依,即第六識;前五識生起時意識亦必生起,前五識無分別,而意識有分別,故稱分別依。蓋五同緣之識無分別,第六識原爲尋伺相應之識能取境故,又能令五識明了取境,故稱明了依。叁、染淨依,即第七識;前諸識無染淨之別,染淨分位依第七識而成,故又稱分位依。四、根本依,即…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