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悔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悔又名惡作,對于先所作的事生起悔心。《成唯識論》曰:“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即對已作惡事追悔,就是善性;對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惡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礙止(觀)的作用。
【眠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眠即睡眠,惛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成唯識論》曰:“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睡眠之時,心極阇劣,身無力用,故有障礙(止)觀的作用。所以適度睡眠是爲善法,過度睡眠是爲惡法。見《成唯識論》卷六。
【病苦】八苦之一。即衆生病時,身、心所受之苦惱。依《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之說,病能損壞可愛安適,故稱病苦。蓋病之發有四大不調,又有因四大不調而生四百四病之說。據《五王經所》載,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大不調,則舉身沈重;水大不調,則舉身脹腫;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風大不調,則舉身僵硬。諸此百節苦痛,猶被鞭笞,氣力虛竭,坐起須人,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心懷苦惱,言辄悲哀,甘美飲食,入口皆苦;凡此皆爲大苦。《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說病苦有五相,即:一、身性變壞,二、憂苦增長多倍,叁、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強受用,五、能令命根速離壞。參閱“八苦”條。
【回向】又作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爲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慧遠的《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爲叁種: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二、衆生回向,念衆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叁、實際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實法性。
【迷悟】爲惑業所纏縛,稱作迷;解脫惑業,了知真理,稱作悟。佛教旨在引導衆生轉迷成悟,由凡夫趣向佛果。迷則輪回轉生,悟則解脫涅槃。迷與悟實爲一體兩面,非異非一。如途中見繩,誤以爲蛇,此即迷;後知所見非蛇,而系繩索,此即悟。繩初後無別,只因見者迷悟,乃有繩、蛇之別,此即禅家所謂“迷悟不二”之理。
【時】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時即時間,是諸法相續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時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轉假立,故有日月年運長短差別。”在《百法纂釋》中謂:“言時者,謂過現未來,成住壞空,有爲法一切事物年月日夜之類。”時間與空間相待而有,空間與物質相待而有,以物質生住異滅的變化,始顯示出時間。
【流轉】爲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爲法,遷流變異,相續不斷,就是流轉。這在有情而言,一般稱之爲輪回。《百法直解》曰:“流轉者,依于色心前後相續假立。”《百法纂釋》中謂:“言流轉者,謂因果相續,由因感果,果續于因,前後不斷,故曰流轉。”也就是萬有現象的生滅相續,循環不止,稱爲流轉。
【流轉還滅】流轉門與還滅門。迷悟相對之一雙也。
【浮根塵】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即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這是外在的根,沒有生識的作用,其功能在于扶持內根,故名扶根塵。
【破我】佛教不主張有一個常、一、主宰的神我(即婆羅門教的 Atman),故說“諸法無我”,並所以破我。破我者,在破除有情對我之執著。我之執著通常不出下列叁種:一、即蘊我:世間一般人的執著,執著五蘊法即是我,《成唯識論》卷一曰:“初即蘊我,理且不然。……”其理由是:五蘊是五類法的和合體,非一非常,故不是我。如色蘊的五根,具質礙義,與五塵同爲四大所造,爲虛假之法,不能是我;受、想、行、識四蘊,都是仗因托緣生起的因緣法,不具常、一、主宰義,也不是我。二、離蘊我:執著離開五蘊法外有一個實我,這是外道數論派、勝論派、及小乘經量部等執著的我。《成唯識論》曰:“中離蘊我,理亦不然。……”因爲離開了五蘊,就不會作業,也不會受報,就像虛空一樣,何處有一個我呢?叁、非即蘊非離蘊我:這是部派佛教正量部的執著。正量部出于犢子部,《異部宗輪論》曰:“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與五蘊不是一體)非離蘊(也不是離開五蘊),依蘊、處、界,假名施設。”《成唯識論》破之曰:“俱非我理亦非然。……”,因爲此部一方面說:我是依五蘊而立的,另一方面義說我不是蘊(不即蘊)。這有如瓶、缽依泥團而有,卻又說瓶、缽不是泥團做的。因此,這非即蘊非離蘊的我,當然不是我了。
【帶質境】唯識宗所立的叁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爲叁類。所謂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的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換言之,帶質境即是此境兼帶本質,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是實種所生,有其所依的本質,而不能如實的爲見分所認知者。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以第八識的見分爲其相分),誤以爲常、一、主宰的自我,第八識見分不是自我,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此稱爲“真帶質”,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又如第六識緣草蠅誤爲是蛇,草蠅固有其本質,但並不是蛇,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此稱作:“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參閱“叁類境”條。
【等持】定的別名,意思是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平等維持。
【奘門四哲】此爲玄奘門下成就最高的四位弟子. 玄奘門下上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人稱奘門四哲。神昉是新羅人,他通達叁藏,精于大乘,有大乘昉之稱。他嘗列玄奘譯場,擔任筆受,著有《成唯識論要集》、《種姓差別章》等,今皆失傳。嘉尚在奘師門下、深得《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之要旨。玄奘譯《大般若經》,嘉尚充證文綴義。普光又稱大乘光,他師事玄奘,精苦恪勤,侍師直至終老。玄奘所譯經論,多半由光充筆受。他著有《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俱舍論記》等。他的《俱舍論》,與法寶、坤泰二人的《俱舍論疏》,合稱《俱舍叁大疏》。窺基,後人尊之爲唯識宗初祖。
【唐大圓】近代唯識學著名學者,太虛大師早期弘法及事業上的助手。大圓湖南武崗人,約出生于在民國前二十年左右。民國初年曾皈依印光大師,初修淨土,于佛學造谙頗深。民十一年開始追隨太虛大師,大師聘其爲漢口佛教會佛教講習所主任。繼之武昌佛學院創立,大圓任教務主任。大師在武院講《成唯識論》,大圓任記錄,自此對唯識學傾心,精勤研究,日益深人。此後在各地演講,均以唯識爲題。民十五年,大圓任教于東南大學,十八年太虛大師歐美遞化歸來,欲成立“世界佛學苑”,大圓任籌備主任。二十年後,自行在武昌創設“東方文化研究院”。二十六年中日戰事爆發,大圓返回湖南故裏,民叁十年(一九四一)病逝。遺著有《唯識研究述要》、《唯識的科學方法》、《唯識方便談》、《唯識叁字經》、《唯識易簡》等。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