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六~十划)▪P24

  ..续本文上一页。”

  【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悔又名恶作,对于先所作的事生起悔心。《成唯识论》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

  【眠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眠即睡眠,惛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成唯识论》曰:“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睡眠之时,心极阇劣,身无力用,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所以适度睡眠是为善法,过度睡眠是为恶法。见《成唯识论》卷六。

  【病苦】八苦之一。即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依《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之说,病能损坏可爱安适,故称病苦。盖病之发有四大不调,又有因四大不调而生四百四病之说。据《五王经所》载,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大不调,则举身沉重;水大不调,则举身胀肿;火大不调,则举身蒸热;风大不调,则举身僵硬。诸此百节苦痛,犹被鞭笞,气力虚竭,坐起须人,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心怀苦恼,言辄悲哀,甘美饮食,入口皆苦;凡此皆为大苦。《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说病苦有五相,即:一、身性变坏,二、忧苦增长多倍,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强受用,五、能令命根速离坏。参阅“八苦”条。

  【回向】又作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慧远的《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二、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迷悟】为惑业所缠缚,称作迷;解脱惑业,了知真理,称作悟。佛教旨在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由凡夫趣向佛果。迷则轮回转生,悟则解脱涅槃。迷与悟实为一体两面,非异非一。如途中见绳,误以为蛇,此即迷;后知所见非蛇,而系绳索,此即悟。绳初后无别,只因见者迷悟,乃有绳、蛇之别,此即禅家所谓“迷悟不二”之理。

  【时】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时即时间,是诸法相续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有为法一切事物年月日夜之类。”时间与空间相待而有,空间与物质相待而有,以物质生住异灭的变化,始显示出时间。

  【流转】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迁流变异,相续不断,就是流转。这在有情而言,一般称之为轮回。《百法直解》曰:“流转者,依于色心前后相续假立。”《百法纂释》中谓:“言流转者,谓因果相续,由因感果,果续于因,前后不断,故曰流转。”也就是万有现象的生灭相续,循环不止,称为流转。

  【流转还灭】流转门与还灭门。迷悟相对之一双也。

  【浮根尘】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即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作用,其功能在于扶持内根,故名扶根尘。

  【破我】佛教不主张有一个常、一、主宰的神我(即婆罗门教的 Atman),故说“诸法无我”,并所以破我。破我者,在破除有情对我之执著。我之执著通常不出下列三种:一、即蕴我:世间一般人的执著,执著五蕴法即是我,《成唯识论》卷一曰:“初即蕴我,理且不然。……”其理由是:五蕴是五类法的和合体,非一非常,故不是我。如色蕴的五根,具质碍义,与五尘同为四大所造,为虚假之法,不能是我;受、想、行、识四蕴,都是仗因托缘生起的因缘法,不具常、一、主宰义,也不是我。二、离蕴我:执著离开五蕴法外有一个实我,这是外道数论派、胜论派、及小乘经量部等执著的我。《成唯识论》曰:“中离蕴我,理亦不然。……”因为离开了五蕴,就不会作业,也不会受报,就像虚空一样,何处有一个我呢?三、非即蕴非离蕴我:这是部派佛教正量部的执著。正量部出于犊子部,《异部宗轮论》曰:“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与五蕴不是一体)非离蕴(也不是离开五蕴),依蕴、处、界,假名施设。”《成唯识论》破之曰:“俱非我理亦非然。……”,因为此部一方面说:我是依五蕴而立的,另一方面义说我不是蕴(不即蕴)。这有如瓶、钵依泥团而有,却又说瓶、钵不是泥团做的。因此,这非即蕴非离蕴的我,当然不是我了。

  【带质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的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换言之,带质境即是此境兼带本质,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是实种所生,有其所依的本质,而不能如实的为见分所认知者。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其相分),误以为常、一、主宰的自我,第八识见分不是自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又如第六识缘草蝇误为是蛇,草蝇固有其本质,但并不是蛇,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作:“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参阅“三类境”条。

  【等持】定的别名,意思是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平等维持。

  【奘门四哲】此为玄奘门下成就最高的四位弟子. 玄奘门下上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人称奘门四哲。神昉是新罗人,他通达三藏,精于大乘,有大乘昉之称。他尝列玄奘译场,担任笔受,著有《成唯识论要集》、《种姓差别章》等,今皆失传。嘉尚在奘师门下、深得《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之要旨。玄奘译《大般若经》,嘉尚充证文缀义。普光又称大乘光,他师事玄奘,精苦恪勤,侍师直至终老。玄奘所译经论,多半由光充笔受。他著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俱舍论记》等。他的《俱舍论》,与法宝、坤泰二人的《俱舍论疏》,合称《俱舍三大疏》。窥基,后人尊之为唯识宗初祖。

  【唐大圆】近代唯识学著名学者,太虚大师早期弘法及事业上的助手。大圆湖南武岗人,约出生于在民国前二十年左右。民国初年曾皈依印光大师,初修净土,于佛学造谙颇深。民十一年开始追随太虚大师,大师聘其为汉口佛教会佛教讲习所主任。继之武昌佛学院创立,大圆任教务主任。大师在武院讲《成唯识论》,大圆任记录,自此对唯识学倾心,精勤研究,日益深人。此后在各地演讲,均以唯识为题。民十五年,大圆任教于东南大学,十八年太虚大师欧美递化归来,欲成立“世界佛学苑”,大圆任筹备主任。二十年后,自行在武昌创设“东方文化研究院”。二十六年中日战事爆发,大圆返回湖南故里,民三十年(一九四一)病逝。遗著有《唯识研究述要》、《唯识的科学方法》、《唯识方便谈》、《唯识三字经》、《唯识易简》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六~十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