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P5

  ..續本文上一頁《因門論》,五、《似因論》,六、《理門論》,七、《取事施設論》,八、《集量論》。在印度,繼承陳那因明之學的,有商羯羅主,及法系繼承者護法等。

  【因相】阿賴耶識有叁種面相,曰因相、果相、自相。因相,謂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種子,此種子爲萬法生起之原因,故稱因相。因相之義有二:一、依持因,謂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之義。二、生起因,謂種子正爲現起諸法之親因緣法之義。見《成唯識論》卷二。

  【因能變】又作因變。爲“果能變”的對稱。唯識家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爲因能變與果能變二種,所謂因能變,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攝藏産生一切法的原因種子,由此種子能轉變現起諸法,稱爲因能變。又由種子所生起之八識,能各從自體變現出見、相二分,稱爲果能變。因能變之“變”爲轉變、生變之義;果能變之“變”則爲變現、緣變之義。《成唯識論卷二》載,因能變指第八識中的等流、異熟二因習氣,能轉變生起諸法,故稱因能變。即:一、等流習氣,又作名言種子。爲産生諸法的親因緣種子。系由前七識中善、惡、無記等叁性之熏習,而生長所成的習氣;由此習氣能引生與自性相同的等流類之果,故稱等流習氣。如善因引生善果,惡因引生惡果等,皆爲等流習氣之能變作用所致。二、異熟習氣,又稱業種子。爲産生諸法之疏因緣種子。系由六識中有漏之善、惡二業熏習生長,能助長與自性之善惡相異之非善非惡之無記的結果,故稱異熟習氣。上述系就有漏心而論;若就無漏之種子而論,則據《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所舉,唯第六識、第七識之種子及現行有等流之因果,而無異熟之因果。

  【因緣】爲因與緣的並稱,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因、爲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爲因緣生、緣生、緣起。因此,由因緣生滅的一切法,稱爲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産生的結果,稱爲因緣和合。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緣起性空”之理。若以煩惱爲因,以業爲緣,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爲因,以定爲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因緣,又名親因緣,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條件,事實上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現行果法的種子。《成唯識論》卷七曰:“因緣,謂有爲法親自辨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因緣果報】因果,具足說是因緣果報。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有因有緣,必然成果,此因對因來說稱爲報,就是“因緣果報”,亦簡稱“因果”。

  宇宙間一切法(所有的事物、現象)都受因果法則的支配,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俗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是因果表現的方式,也爲世人稱爲“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正確說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原因(主要的因素或條件),緣是助緣(配合的因素或條件),由因緣和合生起存在的諸法是果,此果對能造之因而說是報。世間萬法的生滅變異,有情的生老病死,莫不受此法則支配。

  【因緣變】二變之一,爲“分別變”的對稱。即由因與緣的勢力變現者,稱爲因緣變;由作意、計度等分別力變現者,稱爲分別變。因緣變系以先業異熟(善惡業種子)之力爲增上緣,以諸法自身的種子爲因所變現者。亦即以名言種子爲因,以業種子爲緣,而不借計度等分別之力,任運自然變現諸法。又名言種子與業種子皆爲諸法真實有用的種子,故此二種子所變現的諸法亦有真體之體用,如五根發識取境之作用,及五境色、香等之實用。此因緣變之法,屬叁類境中之性境;或謂帶質境之一分亦攝于因緣變。

  換一方式诠釋,在八個識中,第八識是由自體所藏的種子而開發的,其所緣的根身、器界、種子也是實體之法,這是因緣變;前五識是分別現量的自性分別識,其相分是從第八識自性種子所生的實法,也是因緣變。第六、七兩識,若是緣取本質的相分,則屬因緣變;若是依計度分別力緣取的相分,則是分別變。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爲實我,第六識的獨頭意識,緣出龜毛兔角的虛妄境界,都屬分別變。簡單的說,隨著因緣的勢力,從自體種子任運而起,有色、心實體實用者,就是因緣變,也就是叁類境中的性境;隨著分別心計度分別的勢力,變現的境,就是分別變。如第六識所緣的龜毛兔角,即叁類境中的獨影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爲我,就是叁類境中的帶質境。

  【地大】爲地、水、火、風四大種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種元素之一,以堅實爲性。《大乘廣五蘊論》載:“雲何地界?謂堅強性。”地大是基本的能造色。

  【地界】四大中地大的別名,地大以堅實爲性,通一切物的堅實部分,故稱地界。是爲造作一切物質的四元素之一。

  【地獄】梵語 naraka 或 niraya, 音譯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等,又作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故又稱地獄道、地獄趣、地獄界。有下列之分類:一、八大地獄,又作八熱地獄、八大熱地獄。即等活、黑繩、衆合、叫喚、大叫喚、炎熱、大焦熱、阿鼻等八大地獄。二、八寒地獄,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臛臛婆、虎虎婆、媪羅、特摩、摩诃□特摩等八寒地獄。此外,八大地獄各有十六眷屬地獄(即副地獄,又稱十六小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合其大小,總有一叁六地獄。各類地獄皆由衆生所造各種不同之業因,而招感不同之果報。見《正法念處經》卷五。

  【地論八識】地論師立有八識,但與玄奘一系新譯則不盡相同。地論八識爲︰一、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依根立名,分別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二、第七識︰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梵文 Adana Vijnana 的音譯。地論宗對于此識的解釋,與玄奘一系的唯識宗完全不同,唯識宗的第七識是末那識 Manas Vijnana,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的異名,而地論宗對末那識賦予不同的意義,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叁載,“阿陀那者,此方正翻名爲無解,體是無明癡闇心故。隨義旁翻,差別有八:一無明識,體是根本無明地故。二、業識,依無明心不覺妄念忽然動故。叁、轉識,依前業識,心相漸粗,轉起外相分別取故。四、現識,所起妄境,應現自心,如明鏡中現色相故。五、智識,于前現識所現境中,分別染淨違順法故,此乃昏妄分別名智,非是明解脫名智也。六、相續識,妄心牽境,心隨境界,攀緣不斷,複能住持善惡業果,不斷絕故。七、妄識,總前六種非真實故。八、執識,執取我故,又執一切虛妄相故。”叁、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地論宗對此識的解釋,不惟與玄奘的唯識系不同,且相州南北兩派所見亦不相同。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叁載:阿陀那識爲無明癡闇之妄識,阿梨耶則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妄識無體,必依真識而立,故前七識均以第八識爲本體。唯第八識雖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則能隨緣起滅,具有染淨之別,故能生起一切萬法。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別體,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成爲妄法,故諸法依隨真如,同時存在。因此,佛性雖本有,仍需精勤修持,離染顯淨,方可成佛。

  然北道派之說與此有異,北道派論師以爲,衆生的根本識、即阿梨耶識,爲諸法的依持,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然此識爲無明的妄心,而非不生不滅的真如。亦即是主張佛性後有,須長劫修行,始得成佛。

  【地論宗】爲唯識宗叁系之一,是唯識宗的前驅。我國自北魏到唐初時代,許多精通、弘揚《十地經論》一派僧侶所形成的宗派。因爲他們沒立宗定祖的師資傳承,所以後代稱爲地論學派或地論師。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作譯出《十地經論》,後來因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的弟子之間,于弘揚此論時見解有異,遂分爲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南道派以勒那摩提爲首,其弟子慧光承其學說,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南部弘傳此論。傳承慧光之學的第二代弟子有法上、僧範、昙遵、惠順、道憑、靈詢、僧達、昙衍等。第叁代弟子爲慧遠(法上的弟子),以及慧光的弟子靈燦、寶遷、善胄、淨業、辯相、玄鑒、智徽、明燦等。此後尚有智嶷、道顔、淨辯、靈達等。到唐代華嚴宗興起,南道派就融合入華嚴宗了。

  北道派以菩提流支爲首,傳承菩提流支地論之學的是其弟子道寵,道寵弟子衆多,以僧休、法繼、誕禮、牢宜、佛果、志念等最著。北道派沒有留下本派的典籍,流傳的時間也較短,南北朝末年,攝論師興起,北道派就融合入攝論宗了。

  【地論釋心】地論師對心有叁種解釋,一者八識總稱爲心,《大乘義章》曰︰“一切識總名心”。二者第七阿陀那識稱爲妄心。叁者第八阿賴耶識稱爲真心、淨心、或第一義心,《十地經論》卷叁稱︰“名色共阿梨耶識生,如經于叁界地複有芽生,所謂名色共生故。”意謂叁界色、心(名)諸法,皆此阿賴耶(真心)所生起。

  【行】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內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義章》卷叁曰:“內心涉境,說名爲行。”《俱舍論》曰:“行名造作。”《大乘義章》卷二曰:“有爲集起,目之爲行。”

  【行支】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是心識中思心所的作用,《俱舍論》曰:“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所作就是行爲,我人的行爲有叁方面,即身行、語行、意行。其實就是蒙昧的意志沖動。行的後果──造作的後果就是業,有此業因,必有業果。所謂業果,就是“業識”的投生受報。所以無明與行二支,可說是前一生惑與業,以此業因而投胎受報。若以現代觀念诠釋行,行是行爲,是造作,是身、口、意叁者活動的總和。我人過去的一切活動,各有其經驗痕迹留下來(即所謂熏習),建…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