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心、心所法。二、我執習氣,由我執熏習而成,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別的種子。此複有二:一者俱生我執,通于六、七二識,除二乘無學、八地以上之菩薩、如來以外,余皆有此熏習。二者分別我執,唯限于第六識,系于異生之資糧位所生起者。叁、有支習氣,乃依有支熏習所成,異熟果成爲善惡差別的業種。此複有二:一者有漏善,能招可愛果報之業者。二者諸不善,能招非愛果報之業者。有支習氣,即以與第六識之思心所相應的善惡爲增上緣,而助長異熟無記之名言種子,令生當來之果。名言種子爲第六識的思種子,有诠顯自義、了別境界之功能;依之,熏習自身五蘊之種子,而爲自他差別之理由,生成我執習氣,互爲循環,以成有漏、有爲、自他、善惡等諸法。見《成唯識論》卷八。
【叁慧】指聞思修叁慧,爲簡擇事理的叁種精神作用。修唯識行,在修叁學、六度之前,要先由叁慧修起。此叁慧爲:一、聞所成慧:自善師友或善知識處、聞經典的教法,所得的知見和智慧。二、思所成慧:以聞知的教法,如理思維而得的知見和智慧。叁、修所成慧:修習禅定而生的智慧。
【叁學】這是修行者所必須修習的叁種修持,即一者戒學,二者定學,叁者慧學。全稱爲戒定慧叁學。一、增上戒學,又作戒學。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二、增上定學,又作定學,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叁、增上慧學,又作慧學。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此叁者爲佛教實踐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菩薩地持經》卷十,以六度配叁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爲戒學,禅波羅蜜爲定學,般若波羅蜜爲慧學。以叁學實爲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于此,故當精勤修學。見《大乘義章》卷十。
【叁類境】這是唯識宗的教義,即將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爲叁類。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類境的境,一般說來,是感官與心識所認識的對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緣慮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境又稱六塵,這即是我人所認識的客觀世界。但在唯識學上,不以此客觀世界是識外實有之境,而是八識變現的相分。唯識家以八識變現塵境性質的不同,而分爲叁類境。原來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而一切識,皆爲能變。八識變現的方式有兩類,一是因緣變,一是分別變。所謂因緣變,是能緣的心,任運而起(任由因緣,非由作意籌度,稱因緣變),其所變現的相分,是實種所生(不與見分同種生起)。分則變者,是隨著心識分別勢力而變現(其變現的相分,不是實種所生,是隨著見分種子生起)。其所變之境,也就是八識的相分。前五識、第八識的相分,都是因緣變;第六識的獨散意識(不包括五俱意識)的相分,和第七識的相分,都是分別變。因緣變所變的相分,是性境;分別變所變的相分,是帶質境或獨影境。叁境是: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的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意識之相分等。二、獨影境,獨是簡別于本質;影,爲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的虛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等,全屬幻影。叁、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
【叁雜染】染汙真性,稱爲雜染,是一切有漏法的總名。雜染有叁種,即:一、煩惱雜染,又作惑雜染。指身見、邊見及貪、嗔、癡等一切煩惱能染汙真性,令不清淨。二、 業雜染,指由煩惱所生,或以煩惱爲助緣所生的一切身語意叁業,種種造作,染汙真性。叁、生雜染,又作苦雜染。因煩惱及業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等,皆能染汙真性,令不清淨。簡單的說:一切有漏法,皆名雜染。雜染分爲叁類,即煩惱雜染:又稱惑雜染,即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異名。業雜染:指自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生起造作的身語意叁業。生雜染:又稱苦雜染,依惑及業而受生于叁界之苦。以上惑、業、苦叁雜染,是有情生死相續的根本。《成唯識論》曰:“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衆苦,名苦。”見《顯揚聖教論》卷一。
【叁藏伽陀】玄奘大師爲了說明叁類境的假實,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義林二執章》,及《成唯識論樞要》中。偈子是:“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偈子的意思是,性境者,即是實境,指五根、五塵實種子所生的相分境。“不隨心”者,以此根塵相分是實種所生,不能隨見分種生。“獨影唯隨見”者,指獨影境(第六識分別心幻想出的無體相分)是隨從見分種生起的,其本身並無別種。“帶質通情本”句,質是本質,有實本質、而又無境之自相,稱帶質境,這是介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的一種境。“通情本”者,情是能緣之心,本是所緣之境。也就是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時,此相分之境性質不定,或從屬于能緣之心,或從屬于所緣之境︰而此相分的種子也不定,或與其本質同種而生,或與見分種同種而生。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執爲自我,第六識分別心緣草繩以爲是蛇,都是帶質境。“性種等隨應”,是生起根、塵性境的種子,隨需要而生起也。
【大千】叁千大千世界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叁轉*輪于大千。”
【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火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叁天,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叁天,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叁禅叁天,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爲叁千大千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中土有叁種譯本。一爲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二爲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叁爲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其中般若所譯者,僅爲該經的《入法界品》。
【大地法】又稱遍大地法。指與一切心相應俱起的十種心識作用。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受,領納之義;有苦受、樂受、非苦非樂受等叁種。二、想,想像之義;對境而取差別之相。叁、思,造作之義;令心有所造作。四、觸,由根、境、識叁者和合而生,能有觸對。五、欲,緣外境而有所希求。六、慧,對法能有所分別、簡擇。七、念,對所緣之事銘記不忘。八、作意,警覺之義;能令心警覺。九、勝解,即殊勝之解;對境而産生印可審定之作用。十、叁摩地,又作等持、正定,即使心專注一境。此十法遍善、不善、無記等叁性之心品而與之相應,故稱大法;此大法之依地爲心王所有,故稱大地法。唯識宗將以上十法分成五遍行、五別境兩種,一、五遍行即:作意、觸、受、想、思等五法,遍與一切之心、心所相應,故稱遍行。二、五別境即欲、勝解、慧、念、叁摩地等五法緣各別之境而生,故稱別境。見《俱舍論》卷四、《百法明門論》等。
【大乘二種性】修大乘菩薩行,必具足無漏菩提種子,此種子有二種,一爲本性住種,一爲習所成種。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依附于第八阿賴耶識中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以善根未熟,因緣未具,未能聽聞正法,未發起菩提心,熏習種子使之增長,故未能成佛。習所成種,是具有本性住種的有情,已經發心修行,以熏習之力,促使無漏種子增長。《成唯識論》卷十曰:“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者本性住種,謂無始以來,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者習所成種,謂聞法界等流惹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大乘五蘊論】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爲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中的粗釋體義支。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爲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
【大乘廣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占兩頁的位置,全文叁千余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
【大乘百法明門論】全一卷,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唯識宗“一本十支”的一種,又作略陳名數支,以一切法無我爲宗。本論系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百法名數,爲唯識宗所依據重要論書之一. 全書系就諸法而略分爲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有眼識等八種。二、心所有法,立…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