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P14

  ..續本文上一頁遍行等六種分位,五十一種心所。叁、色法,有眼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種。五、無爲法,有虛空無爲等六種。

  【大乘法苑義林章】略稱法苑義林章,唐代窺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書中對于唯識教義的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唯識義理、修行理論、果位等,均有詳細的闡釋,系古來研究唯識的重要典籍。相傳另有八卷叁十叁章的異本,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諸空、十二觀、叁根等四章。

  【大乘起信論】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爲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譯。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爲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門書。全書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的因緣,是爲“序分”;第二立義分、第叁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叁分爲本論的“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叁大”的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的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的一心,此一心即爲衆生心,亦爲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爲真如之顯現,一切衆生本來亦常住于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真如門即爲絕對的真如,即闡說衆生心性的“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恒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于生滅門中則揭示衆生心性之“現象”即爲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叁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于迷界;還滅門則系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所謂“叁大”,即指體、相、用叁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叁寶。所謂“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爲本論之“流通分”。

  【大乘起信論真僞之爭】大乘起信論,曆來爲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土等皆深受其影響。但這也是曆來爭議性頗大的一本書,隋代法經撰《衆經目錄》,卷五稱︰“(大乘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這是最早對本論提出的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卷十稱:“起信論一卷,人雲馬鳴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行之,故尋翻經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這是唐代對本論提出的質疑。

  清季末年,由于楊仁山的提倡,數十年間,此書風行天下。民國初年,梁啓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譯撰爲《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結論認爲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譽之爲傑出的思想論著,引爲我民族文化之光榮。歐陽竟無、呂秋逸、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爲僞書,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籠統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夫斯論之作,固出于梁陳小兒,無知遍計,亦何深罪!特當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識法相因明之理,廣博精嚴,甚深抉擇,而此論乃無人料簡,靈泰、智周之徒,雖略斥責而不探討,贻諸後世習尚風行。遂致膚淺模棱,剡盡慧命,似教既興,正法以墜,而法相唯識千余年來遂鮮人道及矣 !”

  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八宗並弘,爲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各撰文駁斥對方,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內院”、“武院”同人,都參加了這場筆戰。《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起信論之失,在于:“真如緣起萬法,且爲受熏體”這一部分。按、真如爲超言絕慮,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起信論》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識。”又謂:“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可以受熏,則陷真如于生滅無常之過,那就不成爲真如了。歐陽竟無于《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于理失用義,于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與真如爲一,失體亦複失用也。……”

  事實上,《起信論》確是一部僞書,是北地論師,于地論宗興起之後,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在《入楞伽經》中,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爲同體,一方面又視爲異體。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爲“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以上這兩種論述,《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爲一體,包括染淨兩種因素,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建立九識——于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地論宗興起,分爲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這兩派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有謂,《起信論》之撰述,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專家的考證。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略稱集論,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達磨諸要項而成。內容分爲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叁法、攝、相應、成就等四品,後者有谛、法、得、論議等四品。本事與決擇二分,系取自《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及攝決擇分。叁法品的“廣分別”門中的有色無色,乃至有上無上等義門,與攝品的十一種分別、成就品的叁種成就說,皆符合于《瑜伽師地論》卷十叁、卷五十二及《顯揚聖教論》卷十四所說。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凡十六卷。又稱雜集論、對法論。乃隨文注釋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而成。本書原是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爲唯識宗所依的重要論典之一,爲瑜伽十支論之一。稱爲廣陳體義集。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凡十叁卷。內容解說菩薩發心、修行以及應修習之各種法門。又稱大乘莊嚴論,全書共分二十四品。《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則皆稱本頌爲慈氏彌勒菩薩造,釋論則爲天親菩薩所造。

  【大菩提】菩提意譯爲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叁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即大菩提。指佛菩提相對于聲聞、緣覺的菩提而言。《成唯識論》卷一雲:“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大圓鏡智】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第十法雲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即證得佛果時,此時第八識永斷世間二障隨眠,舍棄異熟識,證得大圓鏡智。大圓鏡是譬喻,謂此智離諸雜染,自性清淨,顯現萬德萬之境界,如大圓鏡。《心地觀經》卷二曰︰“轉其異熟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相,如是如來鏡智之功,能現衆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名大圓鏡智。”《成唯識論》卷十曰︰“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行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象。”

  【大種】指構成色法的地、水、火、風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種,故稱能造之大種、能造四大。分別可稱地大種乃至風大種。《俱舍論》卷一載,地大爲堅性,水大爲濕性,火大爲暖性,風大爲動性。又就四大的作用而言,地大有保持不使墜落的作用,水大有攝集不使散溢的作用,火大有使物成熟而免于壞爛的作用,風大有增盛流引、上下縱橫生長的作用。見《俱舍論》卷四。

  【大隨煩惱】隨著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曰隨煩惱心所,分大隨、中隨、小隨叁類。大隨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隨煩惱。

  【士用果】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異熟、離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謂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謂“士夫”,指人,“用”謂“作用”,指造作,此謂人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類事情,如農夫之于耕獲,工匠之于器物。這是俱有因、同類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甚強,故稱爲士用果。《成唯識論》卷八稱:“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成唯識論述記》卷八,依此而謂其義有二,即: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農夫之于米麥,商賈之于理財,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諸事業。二、就法而言,諸法之生乃因諸作具而有;如農夫因稼而成熟,商賈因貨而獲利,作者假諸作具而成就之事業,其果廣通一切有爲法。

  【口業】身、口、意叁業之一,口業又作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等爲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則爲口善業。見叁業條。

  【上根】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優者。又指“信、進、念、定、慧”等五根銳利之修道者。

  【下地】此有叁種解釋:一、叁界分九地,境界優者爲上地,劣者爲下地。二、菩薩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稱上地、下地。叁、與上天相對之地,亦稱下地。

  【下乘般涅槃障】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