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14

  ..续本文上一页遍行等六种分位,五十一种心所。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

  【大乘法苑义林章】略称法苑义林章,唐代窥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书中对于唯识教义的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有详细的阐释,系古来研究唯识的重要典籍。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的异本,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

  【大乘起信论】全一卷。又称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译。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萨、凡夫等发心修行之相,系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为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门书。全书分五篇,第一因缘分,举出八分以叙述造立本论的因缘,是为“序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为本论的“正宗分”。立义与解释二分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修行信心分则说明“四信”、“五行”的实践法门。所谓“一心”,即指绝对的一心,此一心即为众生心,亦为如来藏(真如)心;盖世界万有皆为真如之显现,一切众生本来亦常住于涅槃之中。所谓“二门”,即指“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真如门即为绝对的真如,即阐说众生心性的“本体”不生不灭,远离言说之相,毕竟平等而常恒不变。又包含“依言”、“离言”二种。于生灭门中则揭示众生心性之“现象”即为真如缘起。生灭门又分流转门、还灭门二种,流转门中揭出“阿赖耶识”一词,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不灭”所和合的非一非异之识,并由此所谓真妄和合之阿赖耶识生起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六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而流转于迷界;还灭门则系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阶次之修行,而还至涅槃真如界。所谓“三大”,即指体、相、用三者。所谓“四信”,指虔信真如与佛、法、僧三宝。所谓“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第五劝修利益分,举示受持本论者可得广大利益,是为本论之“流通分”。

  【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大乘起信论,历来为性宗所依的重要经论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净土等皆深受其影响。但这也是历来争议性颇大的一本书,隋代法经撰《众经目录》,卷五称︰“(大乘起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这是最早对本论提出的疑问。唐均正著《四论玄义》,卷十称:“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行之,故寻翻经目录中无有也,未知定是否。” 这是唐代对本论提出的质疑。

  清季末年,由于杨仁山的提倡,数十年间,此书风行天下。民国初年,梁启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结果,译撰为《大乘起信论考证》一书,结论认为此书是我国先民所作,誉之为杰出的思想论著,引为我民族文化之光荣。欧阳竟无、吕秋逸、王恩洋等亦认本论为伪书,欧阳竟无在《杨仁山居士传》中谓:“起信论出,独帜法坛,支离笼统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论料简》一文中更谓:“夫斯论之作,固出于梁陈小儿,无知遍计,亦何深罪!特当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识法相因明之理,广博精严,甚深抉择,而此论乃无人料简,灵泰、智周之徒,虽略斥责而不探讨,贻诸后世习尚风行。遂致肤浅模棱,剡尽慧命,似教既兴,正法以坠,而法相唯识千余年来遂鲜人道及矣 !”

  而太虚大师是佛教领袖,八宗并弘,为维护《起信论》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领导武昌佛学院同仁,各撰文驳斥对方,这就引发了一场“大乘起信论论战”。“内院”、“武院”同人,都参加了这场笔战。《起信论》的问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起信论之失,在于:“真如缘起万法,且为受熏体”这一部分。按、真如为超言绝虑,不生不灭之理体,而《起信论》谓:“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又谓:“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如果说真如可与生灭和合,可以受熏,则陷真如于生灭无常之过,那就不成为真如了。欧阳竟无于《唯识抉择谈》一文中谓:“起信论不立染净种子,而言熏习起用,其熏习义亦不成。……其不立正智无漏种子也,则于理失用义,于教失违楞伽……起信无漏种,真如自能离染成净,乃合正智与真如为一,失体亦复失用也。……”

  事实上,《起信论》确是一部伪书,是北地论师,于地论宗兴起之后,依据菩提留支所译的十卷本《入楞伽经》所造的。在《入楞伽经》中,一方面把如来藏视为同体,一方面又视为异体。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称阿赖耶识为“如来藏阿赖耶识”一方面又谓:“如来藏不在阿赖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不生不灭。”以上这两种论述,《大乘起信论》继承了其“同体论”,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为一体,包括染净两种因素,故曰:“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而后来的摄论师受“异体论”的影响,建立九识——于阿赖耶识之外另立清净的庵摩罗识。地论宗兴起,分为相州南道派与相州北道派,这两派在理论上并不一致。有谓,《起信论》之撰述,目的在调和两派理论上的差异。是否如此,尚有待于专家的考证。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的“广分别”门中的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的十一种分别、成就品的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凡十六卷。又称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是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唯识宗所依的重要论典之一,为瑜伽十支论之一。称为广陈体义集。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全书共分二十四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大菩提】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即大菩提。指佛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的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云:“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大圆镜智】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识行者,在第十法云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即证得佛果时,此时第八识永断世间二障随眠,舍弃异熟识,证得大圆镜智。大圆镜是譬喻,谓此智离诸杂染,自性清净,显现万德万之境界,如大圆镜。《心地观经》卷二曰︰“转其异熟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如是如来镜智之功,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大圆镜智。”《成唯识论》卷十曰︰“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行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象。”

  【大种】指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故称能造之大种、能造四大。分别可称地大种乃至风大种。《俱舍论》卷一载,地大为坚性,水大为湿性,火大为暖性,风大为动性。又就四大的作用而言,地大有保持不使坠落的作用,水大有摄集不使散溢的作用,火大有使物成熟而免于坏烂的作用,风大有增盛流引、上下纵横生长的作用。见《俱舍论》卷四。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士用果】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异熟、离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之于耕获,工匠之于器物。这是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甚强,故称为士用果。《成唯识论》卷八称:“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成唯识论述记》卷八,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二、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口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见三业条。

  【上根】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锐利之修道者。

  【下地】此有三种解释: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二、菩萨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称上地、下地。三、与上天相对之地,亦称下地。

  【下乘般涅槃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