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

  于淩波居士著

  六劃

  七劃

  八劃

  九劃

  十劃

  六劃

  【有心位】指心識在生起作用的狀態下,稱“有心位”,爲“無心位”的對稱。據《瑜伽師地論》卷十叁所舉,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天位、滅盡定位與無余涅槃界位等六位除外,余皆爲有心位。此外,唯識宗認爲八識俱起,然因六、 八二識恒常相續不斷,而前五識生起作用時,必與第六識俱起,故唯識宗僅就第六識之起與不起,而論有心或無心。參閱“五位無心”條。見《成唯識論》卷七。

  【有支】十二因緣的第十支。由于愛、取二支的馳求執取,貪得無厭,這就積集下了引來生之果的業因。《涅槃經》雲:“爲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爲有。”若以現代觀念诠釋有,自抽象概念言之,有是“存在”的意思,若無存在,亦沒有下一支的“生”。存在又是什麼?存在的就是業。此業是由“取”──對人生和物欲熱切的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後報的業力。它有如十二支中的“行”,行是過去善惡行爲經驗累積的總和,此經驗累積且有潛伏力。而有則僅具潛伏力而不包括行爲經驗——此處的善惡行爲是“愛”和“取”,所以取是有的緣。

  【有支習氣】爲叁種習氣之一。有指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叁界。支是因的意思,即叁有之因的熏習氣分,能成爲招感叁界異熟果法的種子。此與“業種子”、“異熟習氣”等同義。可分爲招感人天之善果、與招感叁惡趣之惡果者二種。《成唯識論》卷八稱︰“有支習氣,謂招叁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可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

  【有分識】有指叁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分是因義。作爲叁界中生死輪回之因的心識,稱有分識。這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所指的輪回主體,唯識宗則視之爲相當于第八阿賴耶識,窺基據此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提出“九心輪”的主張,這九心是有分心、轉向心、見心、受持心、分別心、令起心、速行心、果報心,最後複回歸到有分心。有分識可以通達生死,這和外道的“神我”有類似之處。

  【有功用】指假借身、口、意的動作,而修習無相觀。亦即不能任運修習無相觀,尚須藉方便加行來修。若不假借身、口、意叁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的狀態下任運自如者,則稱爲無功用。于菩薩十地中,七地以前的菩薩,未能自然而然地修習無相觀,必須藉努力加行方可修習,故稱爲有功用地。而八地以後之菩薩,則稱爲無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則八地以上亦屬有功用,唯佛果爲無功用。見《成唯識論》卷九。

  【有宗】指主張宇宙諸法爲“有”的宗派,又作有教。與主張一切皆空、般若皆空的“空”教相對。佛教解釋宇宙萬有之立場,原不偏于有空、有的任何一邊,然有宗之說,則偏于現實形相之有,此說在小乘以說一切有部爲代表:大乘之有宗則以唯識宗爲代表,亦即大乘瑜伽行學派。大乘有宗淵源,亦出自上座部的各部派,詳見異部宗輪論。上座各部派雖同持有見,但亦各有相異之處,大體言之,此種有見,與世間法較爲接近,即虛妄分別,計度執著萬法爲實物的存在。雖然說一切有部建立極微,謂現前之物是和合假,未曾執實物爲定實,但既執有極微,即是執有實物,故小乘之有,不離妄執。佛陀入滅後九百年頃,無著、世親兄弟出世,力矯空宗之沈空,標示有義。此有、是離諸妄執,妙契中道之有。無著說有,如理如量,不以妄情所執爲有。其實,空了執著,自然顯出妙有,這仍是衍龍樹之說的密意。

  【有宗二谛】在印度,作爲大乘有宗的瑜伽行學派,亦講二谛,但對真俗二谛的解釋則不同于空宗。《顯揚聖教論》卷二載︰“世俗谛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了解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所法,及依彼所行境義。”又,該論卷五曰:“初世俗谛,說我、說法、及說作用,……是謂世俗谛,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谛故說有。”關于真谛(即勝義谛),《顯揚聖教論》卷二載:“勝義谛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又、該論卷十九曰:“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勝義谛。”論文于俗谛中的名身、句身、文身,心、心所,以及說我、說法、說作用,都是“假名施設”的假法。也就是衆生心識活動及心識緣取的境界。這一切“假名施設”的假法有二種,一者是無體隨情假,就是凡夫外道認定我、法爲實有,佛教爲隨順凡夫外道亦說我法,但此我、法都是假有,故稱“無體隨情假”。二者是有體施設假,佛教主張有我、法的本體,但“本體”無名無相,不可言說,勉強名之我、法,此爲隨順衆生施設而有,故名“有體施設假”。至于真谛,是聖者智慧所緣的境界,也就是親契真如,脫離生死輪回的涅槃。

  【有所依】心王、心所之異稱。以心王、心所均有所依,故稱有所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舉出心、心所法之別名有有所緣、相應、有行、有所依等。有所依,即指一類之法,托衆所依而轉差別之意。又據《成唯識論》卷四載,諸心、心所皆有所依,其所依者,總爲叁種,即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即于諸法中唯心、心所法具此叁依,故稱爲有所依。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四載:“問:心、心所法起藉四緣,何故但說叁種依耶?解雲:所緣通內外,余叁唯在內故,但說叁。問:“余識緣內外,不得說四依,第七唯內緣,何不說四依?答:叁緣生識勝故,但說叁依。緣依亦外緣,力微不說四。”即于四緣中,除去所緣緣,以所余之叁緣爲叁依。見《俱舍論》卷四。

  【有所緣】爲心王、心所的異稱。因心王、心所皆有所緣之境,故稱有所緣。所緣,謂心識攀緣寄托的境界,如眼識緣于色,耳識緣于聲等。而心識以外之物,則稱爲無所緣,以其被心識攀緣,而不能自攀緣之故。見《俱舍論》卷二、卷四。

  【有相唯識】陳那對唯識理論,于“四分說”中是叁分家,即于相、見分之外,另立自證分,且主張相分實有,相、見二分俱爲實種子所生,即所謂“相見異種”,故後人稱之爲“有相唯識”。

  【有根身】即指有情的身體,身爲身根,是總名,身根中眼、耳、鼻、舌根,故稱有根身。

  【有執受】即是有感覺的意思。亦即被心、心所法所執持的衆生之身體。反之,則稱無執受、非執受。俱舍宗認爲有生命即有執受,因衆生之眼、耳、鼻、舌、身五根,與色、香、味、觸等四境,合之爲九界,共爲心與心所法所執持,且亦爲心與心所法之依處,故稱爲有執受。此五根、四境即有情衆生的“有根身”,亦即有執受的依身,爲衆生現在世的身體。有執受之“受”,意謂有根身能産生覺受“痛、癢等之感覺、感受”。然唯識宗則除俱舍宗所說的覺受外,認爲“執受”另有“安危共同”的意義,即除“有根身外,含藏于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亦爲有執受,而與阿賴耶識同安共危。安,指善趣;危,指惡趣。種子及有根身的安危,即是阿賴耶識之安危。相互之間,命運等同而休戚與共,故稱安危共同。《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載,執爲攝、持之義;受爲領、覺之義。若就覺受之義而言,則有根身爲執受,種子及器界爲非執受;此即上記《俱舍論》之觀點。然若就安危共同之義而言,則有根身及種子爲執受,器界爲非執受;此即唯識宗之主張。

  【有情】舊譯爲衆生。即生存者之意。新譯有情,指有情識、情見的衆生而言。關于“有情”與“衆生”二語間之關系,有謂“有情”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之生物。則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爲非情、無情。而“衆生”則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說認爲,“有情”即是“衆生”之異名,二者乃體一而名異,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有情世間】又作衆生世間、衆生世。爲衆生(有情)、國土、五蘊叁種世間之一。指五陰所成的一切衆生。《俱舍論》卷八載,則明示有情世間的生、住、異、滅等現象。又,有情爲有情識、有情愛的生命體,亦即指衆生而言,通常作爲人的代名詞。“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曰:“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有情世間,世爲遷流義,間爲間畔義,墮于世中之事物,謂之世間。參閱“叁世間”條。

  【有頂天】此有二解,一、指色究竟天。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爲有形世界的最頂峰,故稱有頂。二、指無色界的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天,以其爲叁有(叁界)之絕頂,故稱有頂。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有爲生死】又作分段生死。是“無爲生死”(變易生死)的對稱。指叁界內之生死。六道衆生由于果報之不同,而于身形、壽命上各有不同的定限,此種有分段齊限的生死,稱爲有爲生死。

  【有爲法】爲者謂有所作爲、造作之意。又簡稱有爲。乃泛指由因緣和合所造作的現象;狹義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爲。亦即一切處于相互聯系、生滅變化中之現象,而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爲相爲其特征。相對于此,永遠不變而絕對存在者,則稱爲無爲法。據俱舍論光記卷五載,因緣造作稱爲“爲”,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因緣之造作,故稱爲有爲,因此有爲亦爲緣起法之別名。大乘義章曰:“爲是集起造作之義,法有爲作故,名有爲。”俱舍論光記曰:“因緣造作名爲,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彼爲故,名曰有爲。”

  【有爲果】是“無爲果”的對稱。指由因緣和合的有爲法所結之果。于五果中的士用、增上、等流、異熟等四果爲有爲果,離系果是無爲果。見《成唯識論》卷八。

  【有漏】爲“無漏”的對稱。漏是流失、漏泄的思,爲煩惱之異名。人類由于煩惱所産生的過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生死輪回,難以脫離生死苦海,故稱爲有漏;若達到斷滅煩惱的境界,則稱爲無漏。…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