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唯識宗義,他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將佛教判爲有、空、中叁時,主張五種性說。公元七世紀間,我國玄奘叁藏遊學印度時,曾在那爛陀寺師事戒賢,依之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等唯識學說。時戒賢已一百零六歲,爲寺中大長老,衆共尊稱爲正法藏。
【戒賢智光判教之爭】戒賢、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中心人物護法的弟子
,同時也是玄奘叁藏在印度求學時的老師。智光,是與戒賢同時代的大乘空宗論師。關于他們二位的爭論,法藏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中說︰“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並神解超論,聲高五印,六師稽颡,異部歸依。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天竺獨步,軌範成規,遂各守一宗,互爲矛盾。謂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明數,用叁教開宗,題自所依爲真了義,……”戒賢依深密、瑜伽等經論,立叁時教判,謂︰一、第一時有教︰此謂衆生迷執有我,因而起惑造業,沈淪生死。釋迦牟尼初說法時,說業感,因緣,四聖谛等法,以破其執著。《四阿含經》等小乘經典,皆屬此教,這是不了義教。二、第二時空教︰謂小根者聞四聖谛法,雖斷我執,而于諸法,執爲實有。佛爲破彼等法執,宣說諸法皆空之理,令舍小乘而入于大乘,如《般若經》等大乘空宗經典,皆屬此教,此雖比初時教進步,但仍不是了義教。叁、第叁時中道教:謂于前二時,互說空有,未契中道,佛于第叁時《解深密經》等會中,說唯識中道之理,斷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執著,入于非空非有的究竟了義。如《華嚴》、《深密》等大乘經典,皆屬此教。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才是終極的了義教。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觀點,亦判佛教爲叁時,即:一、第一時中:如來爲諸小根,說小乘法;即“心境俱有”的教法。心是主觀的心識,境是客觀的外境。二、第二時中:如來爲中根者,說法相大乘,所謂“境空心有”的教法。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有宗主張“境空心有”,所謂萬法唯識,外境是心識所變現。叁、第叁時中:如來爲上根者,說無相大乘,所謂“心境俱空”的教法。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只有《般若》、《中觀》等經論才是終極的了義教。
上述二種判教的主張,無非都是擡高自宗,貶抑他宗罷了。但
在當時,卻造成了空有兩系的宗派之爭。事實上,大乘佛教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展出來的,而大乘經典也是大乘思想興起後,無數學問僧依據原始經典的精神的嘔心瀝血之作。以今日眼光來看這種判教的诤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戒學】爲獲得聖果而須勤修的叁學之一,又作增上慧學。乃學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參閱“叁學”條。
【身口意叁業】指身、語、意叁者的造作,謂之叁業:一、身業:身業出之于身體的一切動作,此有二種,一者身表業,二者無表業。二、語業:語業出之于口上的造作。叁、意業:意業出于第六識的思維,這是思心所的作用。如 《成唯識論》 謂思心所是:“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故意業又名思業。思之自性,只是造作,故能以其造作的力用,與心識相應,驅使心識起善、惡無記等造作。以上說的心識,指的是第六意識,及包括其相應心所。
【身見】音譯作薩迦耶見,意譯作身見,爲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即認爲身爲五蘊和合,而五蘊之法體實有,故緣五取蘊,而執著于我及我所爲實有等之妄見,又稱爲有身見,此系說一切有部所立。
【身受】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所感肉體或感覺之苦、樂、舍叁受。受乃根、境、識叁者結合,而後有“受”,佛教之“受”,相當于一般的感受。
【身根】身根是身識發生的地方,身是能觸之義。爲不可見有對之淨色。此爲五根之一,爲十二處中的身處,十八界中之身界。此是觸識發生的地方,身識是依于身根,緣于觸境,《百法纂釋》曰:“五身根者,積聚依止二義名身,謂積聚四大造眼等諸根,皆依身根而住止故,梵語伽耶,此雲積聚身根,爲彼四肢百骸依止,諸根所隨一身周遍,謂此身爲叁十六物積聚之處,故名爲身。今不言積聚而翻爲身者,體義相當,依唐言也。體即是根,以能造地、水、火、風,及所造色、香、味、觸,八法爲體,乃五識所依之根也。此在《大乘廣五蘊論》則曰:“雲何身根,謂以觸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身中,周遍淨色,此性有故,身識得生,無即不生。”參閱“五根”條。
【身業】身、語、意叁業之一。指身所造作之業,可分爲善、惡、無記叁種。身惡業指殺生、偷盜、邪淫;反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爲身善業。非善非惡而無感果之力者,則爲無記之身業。身業又有表業、無表業之別,表業指有所表示之動作,如舉手、投足等;無表業指無表示之業,但由表業之力,自生防非、止善等勢力。小乘說一切有部謂身、語二業共稱思已業,主張表業以形色爲體,無表業以無表色爲體。大乘唯識家亦以動發勝思(動身思、發語思)爲業體,主張表業、無表業皆爲假立,非是實有;即謂表業乃就手足等色相生滅相續之似有表示而假立者,無表業系就思心所種子之分位而假立者。見《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參閱叁業條。
【身識】是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八識之一。以身根爲所依,以觸境爲所緣,隨根立名,而名身識,産生對觸境的了別作用。見《百法明門論》。參閱“五識”條。
【見】思慮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謂之見。通于正邪。《俱舍論》卷二曰:“審慮爲先決擇名見。”《大乘義章》卷五曰:“推求說之爲見。”
【見分】唯識宗所立識體四分之一。見分即指諸識的能緣作用,爲認識事物的主體;亦即能照知所緣對境(即相分,爲認識的對象)之主體作用。“見”即見照、心性明了之義,謂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象。換個方式說見分即心識的緣慮作用,亦即主觀的認識主體。心識生起,自其自體變現相、見二分,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間的一切物質現象;見分是心法,有緣慮作用,是認識的主體。不過此見分與相分,都是識體之所變現,攝物歸心,所以成其唯識。參閱“四分”條。
【見分五義】作爲識體四分的見分,在解釋上有五種意義。一、證見名見:即根本智見分。二、照燭名見,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識),以根、心俱有照燭義之故。叁、能緣名見,此通于內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能緣自證分,以內叁分俱皆能緣之故。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诠義理之故。五、推度名見,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見《成唯識論》卷二,參閱“四分”條。
【見取】四取之一。即執著邪心分別之見爲真實。亦即執取五見中之身、邊、邪、取等四見,再配于叁界的四谛,計有叁十事,以叁界苦谛之下各有身、邊、邪、取等四見,集、滅、道等叁谛則各有邪見、見取見等二見。參閱“四取”條。
【見取見】十種煩惱之一,五見之一。乃執著于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之見,又稱爲見等取見,略稱見取。有漏劣法爲聖者所斷,故執此劣法爲勝者,稱爲見取。此以染汙之慧爲體,唯分別起,能障苦及不淨之無顛倒解爲業。《成唯識論》曰:“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爭所依爲業。”參閱“五見”條。
【見道】爲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爲叁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見照其理的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爲凡夫,入見道作以後者則爲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的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于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于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叁賢、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爲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爲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爲見道,第二地以上爲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唯識宗分見道爲真見道、相見道二種。真見道者,體離虛妄,證唯識理,可引生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之理,爲斷煩惱障、所知障的分別隨眠煩惱之位。以上謂一心真見道說(又作頓證頓斷說),以此爲正義。相見道證唯識相,爲于真見道後生後得無分別智,再觀真如理之位,分爲叁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二種。叁心相見道,即作叁心,觀非安立谛(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谛差別)之境,即:一、觀察自己之肉體,體證我空。二、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叁、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谛(觀四谛之別相)之境。叁心相見道含攝于真見道,故稱叁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余障,故須于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以上叁道若配合五位,則見道當配于通達位,修道當配于修習位,無學道當配于究竟位。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
【邪行障】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二種,就是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由此障所起誤犯的身、語、意叁業。這叁業入二地時便能永斷,不再誤犯。所以《瑜伽師地論》說,菩薩進入二地要斷二愚及其粗重。什麼叫做二愚?一、微細誤犯愚,就是所知障中的俱生的一部分。二、種種業趣愚,就是一部分俱生所知障,所生起的誤犯叁業。或者,唯說第一的微細誤犯愚,是起業之愚;第二的種種業趣愚,是不了業之愚。這又是一種解釋。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邪見】十種煩惱之一,五見之一。邪見是認爲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爲惡不足懼,爲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成唯識論》曰:“叁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