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六~十划)▪P10

  ..续本文上一页传唯识宗义,他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主张五种性说。公元七世纪间,我国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时,曾在那烂陀寺师事戒贤,依之学习《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等唯识学说。时戒贤已一百零六岁,为寺中大长老,众共尊称为正法藏。

  【戒贤智光判教之争】戒贤、是唯识宗十大论师中心人物护法的弟子

  ,同时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学时的老师。智光,是与戒贤同时代的大乘空宗论师。关于他们二位的争论,法藏的《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中说︰“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一名智光,并神解超论,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天竺独步,轨范成规,遂各守一宗,互为矛盾。谓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明数,用三教开宗,题自所依为真了义,……”戒贤依深密、瑜伽等经论,立三时教判,谓︰一、第一时有教︰此谓众生迷执有我,因而起惑造业,沉沦生死。释迦牟尼初说法时,说业感,因缘,四圣谛等法,以破其执著。《四阿含经》等小乘经典,皆属此教,这是不了义教。二、第二时空教︰谓小根者闻四圣谛法,虽断我执,而于诸法,执为实有。佛为破彼等法执,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令舍小乘而入于大乘,如《般若经》等大乘空宗经典,皆属此教,此虽比初时教进步,但仍不是了义教。三、第三时中道教:谓于前二时,互说空有,未契中道,佛于第三时《解深密经》等会中,说唯识中道之理,断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执著,入于非空非有的究竟了义。如《华严》、《深密》等大乘经典,皆属此教。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才是终极的了义教。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观点,亦判佛教为三时,即:一、第一时中:如来为诸小根,说小乘法;即“心境俱有”的教法。心是主观的心识,境是客观的外境。二、第二时中:如来为中根者,说法相大乘,所谓“境空心有”的教法。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有宗主张“境空心有”,所谓万法唯识,外境是心识所变现。三、第三时中:如来为上根者,说无相大乘,所谓“心境俱空”的教法。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只有《般若》、《中观》等经论才是终极的了义教。

  上述二种判教的主张,无非都是抬高自宗,贬抑他宗罢了。但

  在当时,却造成了空有两系的宗派之争。事实上,大乘佛教是随著时代的演变而发展出来的,而大乘经典也是大乘思想兴起后,无数学问僧依据原始经典的精神的呕心沥血之作。以今日眼光来看这种判教的诤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身口意三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业出之于口上的造作。三、意业:意业出于第六识的思维,这是思心所的作用。如 《成唯识论》 谓思心所是:“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意业又名思业。思之自性,只是造作,故能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识相应,驱使心识起善、恶无记等造作。以上说的心识,指的是第六意识,及包括其相应心所。

  【身见】音译作萨迦耶见,意译作身见,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即认为身为五蕴和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著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又称为有身见,此系说一切有部所立。

  【身受】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感肉体或感觉之苦、乐、舍三受。受乃根、境、识三者结合,而后有“受”,佛教之“受”,相当于一般的感受。

  【身根】身根是身识发生的地方,身是能触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身处,十八界中之身界。此是触识发生的地方,身识是依于身根,缘于触境,《百法纂释》曰:“五身根者,积聚依止二义名身,谓积聚四大造眼等诸根,皆依身根而住止故,梵语伽耶,此云积聚身根,为彼四肢百骸依止,诸根所随一身周遍,谓此身为三十六物积聚之处,故名为身。今不言积聚而翻为身者,体义相当,依唐言也。体即是根,以能造地、水、火、风,及所造色、香、味、触,八法为体,乃五识所依之根也。此在《大乘广五蕴论》则曰:“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参阅“五根”条。

  【身业】身、语、意三业之一。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身业又有表业、无表业之别,表业指有所表示之动作,如举手、投足等;无表业指无表示之业,但由表业之力,自生防非、止善等势力。小乘说一切有部谓身、语二业共称思已业,主张表业以形色为体,无表业以无表色为体。大乘唯识家亦以动发胜思(动身思、发语思)为业体,主张表业、无表业皆为假立,非是实有;即谓表业乃就手足等色相生灭相续之似有表示而假立者,无表业系就思心所种子之分位而假立者。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参阅三业条。

  【身识】是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八识之一。以身根为所依,以触境为所缘,随根立名,而名身识,产生对触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参阅“五识”条。

  【见】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谓之见。通于正邪。《俱舍论》卷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卷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见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之一。见分即指诸识的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换个方式说见分即心识的缘虑作用,亦即主观的认识主体。心识生起,自其自体变现相、见二分,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不过此见分与相分,都是识体之所变现,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参阅“四分”条。

  【见分五义】作为识体四分的见分,在解释上有五种意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见《成唯识论》卷二,参阅“四分”条。

  【见取】四取之一。即执著邪心分别之见为真实。亦即执取五见中之身、边、邪、取等四见,再配于三界的四谛,计有三十事,以三界苦谛之下各有身、边、邪、取等四见,集、灭、道等三谛则各有邪见、见取见等二见。参阅“四取”条。

  【见取见】十种烦恼之一,五见之一。乃执著于身见、边见、邪见等非理之见,又称为见等取见,略称见取。有漏劣法为圣者所断,故执此劣法为胜者,称为见取。此以染污之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苦及不净之无颠倒解为业。《成唯识论》曰:“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参阅“五见”条。

  【见道】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的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作以后者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的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者,体离虚妄,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的分别随眠烦恼之位。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一、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二、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三、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

  【邪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二种,就是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由此障所起误犯的身、语、意三业。这三业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不再误犯。所以《瑜伽师地论》说,菩萨进入二地要断二愚及其粗重。什么叫做二愚?一、微细误犯愚,就是所知障中的俱生的一部分。二、种种业趣愚,就是一部分俱生所知障,所生起的误犯三业。或者,唯说第一的微细误犯愚,是起业之愚;第二的种种业趣愚,是不了业之愚。这又是一种解释。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邪见】十种烦恼之一,五见之一。邪见是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成唯识论》曰:“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六~十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