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P9

  ..續本文上一頁《成唯識論》卷八載︰“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

  【我愛】爲四根本煩惱之一,謂深生愛著于一己妄執之自我,第七末那識常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爲“我”而生起此煩惱。《成唯識論》卷四曰:“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又,愛是貪的異名,《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愛亦是六種根本煩惱心所的貪心所。

  【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實我”,而起我愛。于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此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在凡夫至二乘有學位、大乘七地以前菩薩的第八識,爲此位攝,名阿賴耶——即藏識。

  【我慢】爲四根本煩惱之一,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慢也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爲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我慢由我執而起。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成唯識論》卷四曰:“我慢者,謂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我語取】四取之一。取者,煩惱之意。我語取,指緣內身所起的煩惱,即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無明、疑等四煩惱。參閱“四取”條。

  【我癡】爲四根本煩惱之一,癡是無明的意思,于諸事理迷闇爲性。此無明迷于我理,與我見相應,故曰“我癡”。此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不共無明分爲兩種,一爲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一爲恒行不共,這唯與第七識相應。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無明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一切煩惱,皆由此無明而生起。參閱“四煩惱”條。

  【成所作智】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第十法雲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此時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前五識亦同時轉爲成所作智。《佛地經論》卷叁曰:“成所作智者,謂能通于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成唯識論》卷十曰︰“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參閱“四智心品”條。

  【成唯識論】這是诠釋唯識叁十頌的論著,凡十卷,護法等十大論師各造釋論,唐代玄奘叁藏奉诏譯,翻經沙門窺基筆受,這是學習唯識學必讀的重要論書。世親晚年造《唯識叁十頌》,本頌造出,未造釋文而入寂,未幾十大論師繼起,各造釋論,斯時法海波瀾,至爲壯闊。唐代玄奘叁藏由印度回國,攜回十家釋論百卷,奘師譯此論時,本主張十家釋論各別全譯,後以弟子窺基之請,糅集十家之義成爲一部,其中異義紛纭之處,悉折中于護法之說,故《成唯識論》十卷,雖說是糅集十師之作,而實以護法一家爲宗,名爲傳譯,不啻新造。基師亦嘗述其傳譯參糅之績雲:十家別譯之初,神昉、嘉尚、普光、窺基四人同受師命,共同翻譯。數日之後,基請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對曰:“群聖製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之奘師乃許,故得此論行世。

  【成唯識論了義燈】七卷,唐代唯識宗二祖慧沼撰,略稱《唯識了義燈》,爲唯識叁疏之一。本書系顯慈恩宗正義,而破斥有關解釋《成唯識論》中的異說。事實上是祖述窺基之說,而責難圓測等的異說,門戶之見甚深,且素稱不易解讀。

  【成唯識論述記】凡十卷,唐代窺基著,又稱《成唯識論疏》,系注解《成唯識論》一書的著作。撰者爲玄奘叁藏上座弟子,亦爲開創唯識宗的初祖,本書中以佛教論理學破斥小乘、外道,並說明萬法唯識之奧義。本書問世以後,成爲研究唯識學的重要論典。

  本書內容分爲五門,即:一、教時機,分爲說教時會與教所被機兩種。二、論宗體,以唯識爲宗而謂其體有四重。叁、藏乘所攝,謂《成唯識論》爲一乘之所攝,並爲叁藏中之菩薩藏所攝。四、說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論序論說世親與十大論師之年代。五、本文判釋,即就本文述釋其義。注釋書有唐代道邑的《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如理的《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靈泰的《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等。本書另有六十卷之單行本。蓋自元代以來,本書即告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唐代窺基撰,略稱《成唯識論樞要》,系唯識叁疏之一。本書初敘成唯識論之成立、傳入、揉譯等因緣,次釋本論之題目及所被之根機。再次釋論文,于《成唯識論述記》之未詳盡處,更詳加解釋。其中對于唯識叁十頌科判、五種性、叁類境等問題,均廣泛加以解釋。注釋書有唐代智周撰的《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唐代憬興撰的《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

  【成唯識論圓測疏】圓測爲新羅國人,十五歲遊學長安,唐太宗貞觀年間,敕住京邑西明寺,世稱西明圓測。玄奘叁藏西行返國,開設譯場,奉旨參與其事,與窺基、普光齊名。著述頗多,而以《成唯識論疏》最爲重要。唯此疏未收入藏經,曆來資料,均稱此疏失傳。而此疏竟于近年重告出世,此中因緣,頗值一述。

  時人傳颛法師,爲廣欽老和尚入室弟子,生平有逛舊書攤的癖好。一九八六年,師閑遊臺北光華市場舊書肄,無意中自一書肄舊書堆中,發現一本十分陳舊的木刻本《成唯識論圓測疏》,他刹那間眼睛一亮,心中興奮不已,但不敢溢于言表,蓋書商對于古版書之索值,恒視客人之表情而定,則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也。師淡然問之,書商索價叁千,且加重語氣曰:“還價不賣”。時叁千元爲數十本新書之代價,但恐失之交臂,乃立即付款書以歸。途中深感法樂,以多年來中日韓叁國絕版的古籍,竟重新出世。繼而深感責任重大,應及早流通,與世人共享。

  歸後細讀,發現其中有難斷句者,辭意不明者,再與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對照,其中不同之處更多。師乃商請其時主持慈濟文化中心的陳慧劍居士,請由文化中心出版流通。陳慧劍居士乃膺此重任,親爲斷句,政治大學教授熊琬博士亦參與其事。並重新排版付印,此書乃重行流通于世間。

  【成唯識論義蘊】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撰,又稱《成唯識論述記義蘊》,這是《成唯識論述記》的注釋書,系摘出書中重要文句而加以注釋者。

  【成唯識論演秘】七卷,唐代唯識宗叁祖智周撰,略稱《識論演秘》,是注解《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的著作,爲唯識叁疏之一。

  【成唯識論學記】八卷,唐代新羅僧太賢集,系注釋《成唯識論》之作。

  【成唯識論隨注】十卷,又名《成唯識論隨疏》,明代高原大師原著,比丘明善隨文疏釋其義,書未成而明善逝世,其法嗣慧善補成之。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明代僧智旭撰,凡十卷,又稱《唯識心要》。爲闡釋成唯識論之著作。這是智旭依據元代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一書,以研究唯識義之梗概,並援引《大疏鈔》、《宗鏡錄》等;更溯及瑜伽、顯揚等諸論,且根據明代所撰的集解、證義、音義、合響等注釋書而著成本書。全書旨在確立唯識觀之道理,故題爲觀心法要。內容初敘緣起,並舉凡例,次述論名、造頌者、造論者、譯者,並逐次解釋本頌及長行,跋語置于書末。

  【成唯識寶生論】護法撰,唐代義淨譯,凡五卷。又稱《二十唯識順釋論》、《二十唯識頌釋論》、《唯識導論》。爲世親所著二十唯識論的注釋書。印度有關《二十唯識論》的注釋書雖多,但傳譯于我國者僅有本書,其中義淨對《二十唯識頌釋論》所作的翻譯,多承襲玄奘所譯的《唯識二十論》。窺基所撰的《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其說與本書相通處亦不少。

  【戒】音譯屍羅,意指行爲、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爲叁學之一,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爲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作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一般限指淨戒(具有清淨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爲出家及在家信徒製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的功用。戒有五戒、八齋戒、十戒、六法戒、具足戒多種,見各種戒律專書。

  【戒波羅蜜】意指行爲、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爲叁學之一,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二是戒波羅蜜多。戒有叁種:一律儀戒,即嚴守戒律儀則,以防止過非。二攝善法戒,即攝持應修應證的一切善法。叁饒益有情戒,即拔濟衆苦,利樂有情。參閱“十波羅蜜多”

  【戒禁取】四取之一,即執著非正因、非正道爲正因、正道。亦即執取五見中之戒禁取見,于叁界之苦、道二谛中皆各有此見,故計有六事。此戒禁爲聖道修行之怨敵,使修行者由此而诳惑,如使在家衆妄計自餓等法爲生天之道;使出家衆執著可愛之境,而舍離清淨道。或如外道之妄計雞、狗等戒,故于五見之中,唯獨別立此一見。參閱“四取”條。

  【戒禁取見】十種煩惱之一,五見之一。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爲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這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成唯識論》曰:“五戒禁取,謂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參閱“五見”條。

  【戒賢】梵名音譯屍羅跋陀羅,約六至七世紀間人,印度大乘瑜伽行學派論師,爲東印度叁摩坦國人,婆羅門種姓,少年好學,遊曆四方,訪求名師,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受學出家,叁十歲時,代表護法與南印度一大外道辯論獲勝,受到國王的嘉賞,爲他起造伽藍。戒賢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