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如《勝鬘經·法身章》曰:“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與佛性爲同一意義,佛性可說是“佛的本質”,或者說是“佛的本性”。一切衆生,皆具有與佛相等的本性,因此衆生皆具有成佛的勢能,未來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來藏,或稱爲“如來胎”——藏如來的東西,所藏的是“如來之胎兒”。當然這是一種譬喻,意指爲煩惱所纏的衆生,人人皆具有未來成爲如來的如來智。在印度,如來藏思想是公元叁世紀開始興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紀間,成爲一種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發展的過程,自如來藏經典出世之先後可窺知其軌迹。而最早出現的如來藏思想的經典,是《大方等如來藏經》。《如來藏經》列舉九喻,詳加解說其義。即:一、如未開花內有如來身結伽跌坐,具天眼者見之,即除去萎花,使其顯現。二、如淳蜜在岩樹中,無數群蜂守護圍繞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隨意取蜜。叁、如梗糧未離皮糠,貧愚輕賤之人謂爲可棄,若除蕩精白,貴顯王侯亦用之。四、如真金墮不淨處,經年累月毫無朽壞,有天眼者知之,自不淨中出真金,隨意受用。五、如貧家有珍寶藏,但家人不知,又無語者,遂不能開發此寶藏。六、如庵羅果之種子,在核內不壞,種于地,成大樹王。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諸他國,于途忽命終,金像遂棄置曠野,遭行人踐踏。得天眼者見之,取出金像,衆皆禮敬。八、如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賤子之想。九、如鑄師將初鑄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雖焦黑,但內像不變,開模出像,金色晃耀。
而集如來藏思想之大成的,是《究竟一乘寶性論》,這是出于以上經典之後的論典,把已出世的經典中、有關如來藏思想的要義,都引用在論典中,所以這是集如來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論典。而影響中國佛教特深的,還有一部《大乘起信論》。《起信論》繼承《楞伽經》的思想,以一心、二門、叁大,成立叁界唯心義。一心者、即衆生心,二門者、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叁大者、體大、相大、用大。依照《起信論》的理論,一切法皆從一如真心上生起顯現。此即是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皆是從法性真如海流出,此即稱爲真如緣起。起信論以衆生本具之心,爲大乘教法的主體。主張此心攝有爲無爲、世出世間一切色心諸法,體性無礙,染淨同依。此約能持之有情,曰衆生心;約所持的功德,名如來藏。
中國大乘佛教,習慣上把佛教分爲性、相兩宗,以法相唯識宗稱爲法相宗或相宗,以中國的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稱爲法性宗或性宗。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並不確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約定成俗,也就無從辨正了。性相兩宗的差異,一者是“唯心真妄異”,一者是“真如隨緣凝然異”。唯心真妄異者,法相宗謂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緣起諸法;法性宗謂不生滅之真如、與生滅和合而緣起諸法。真如隨緣凝然異者,法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法性宗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法相宗說的是八識組成的生滅無常的妄心,法性宗說的是真如——如來藏心。法相宗以真如爲凝然不動之理體,法性宗以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而真如隨緣、有能生的大用,就是“如來藏緣起”。
在印度,心不是常住真心(理心)或不變之性,而是人的精神主體,即所謂八識之心或攀緣之心(事心)。瑜伽行學派是如此說心,中觀學派也是如此說心。如《大智度論》曰:“心有兩種,一是生滅心,一是相續心”。《瑜伽師地論》曰:“心有二義,一是集起義,二是積聚義”。以上所說的心,都是生滅變異的“事心”,不是“真如凝然”的理心”。而中國佛教真常唯心的心,指的是如來藏心、妙真如心。在真如緣起論中,心與性是統一的,心的概念不再是一個主體的、有爲法的思維之心,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它是萬有的終極本體,是産生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一切萬有本體之理性,也就是佛法中的如來藏、佛性。中國佛學中所稱的佛性,是印度佛學術語與中國文化融攝後的産物。“衆生皆具佛性”,不正是對中國的“人人皆可爲堯舜”的最佳注釋嗎?中國人對于如藏、佛性的信受不疑,正是中國文化的表現。
【如來藏緣起】此又作真如緣起,爲四種緣起的第叁種。佛教對于宇宙現象之緣起論,歸納爲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其中,如來藏緣起系指由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生起一切萬有的緣起論,這是《楞伽經》、《密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所诠顯的思想。謂如來藏有其常住不變的一面,同時也有隨緣起動而變現萬有的一面。如來藏隨緣起動的次第,先是如來藏之一心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惡習所熏習,而成爲第八阿賴耶識(藏識),再由藏識現起萬有,然如來藏之本性並不毀損,而成爲“如來藏爲體,藏識爲相”之關系。又如來藏之實體有真如門與生滅門二義,就真如門而論,如來藏爲一味平等、性無差別之體;就生滅門而論,如來藏隨染淨之緣而生起諸法,例如由染緣而變現六道,由淨緣而變現四聖等。
【如來乘種性】又作如來乘定性、菩薩定性、定性菩薩,爲唯識所立的衆生的五種種性之一。乃具有可證佛果之無漏種子者。以法爾具有生法二空的無漏種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斷煩惱障與所知障,證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轉之妙果。即入無住處涅槃而成大覺圓滿之極果。爲大乘所被之機。參閱“五種性”條。
【如相回向】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八位。此位菩薩,成就正念正智,安住不動,不違一切平等正法,嚴刹度生,皆順如相,而爲回向。參閱“十回向”條。
【如理】如理是唐代唯識宗叁祖智周的弟子,著有《成唯識論義演》及《成唯識論演秘釋》二書,唯內容則流于瑣細,而無甚新義。
【妄心】指虛妄分別之心,即雜染虛假,生滅轉變之心。亦即能生起善、惡業的妄識。由虛妄因緣所現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乃凡夫有情的煩惱執著,稱爲妄塵。此外,以妄心分別計度事物,稱爲妄計。
【妄執】謂違背緣起之理,而迷妄的執著實我、實法或假名言相。亦即顯現我執、法執之相。唯識宗立論,我執、法執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一、分別起的我執、法執,系受邪教、邪師、邪說之影響,由後天而起,乃吾人經驗上的意識現象的領域,故此類妄執易斷。二、俱生起的我執、法執,乃吾人生起分別意識以前本來具有者,即無始以來,爲執著我、法的虛妄熏習而與生俱來者,此乃真正之妄執。
【妄語】十惡之一,又作虛妄語、虛诳語。特指以欺人爲目的而作的虛妄語。妄語戒爲五戒、十戒之一。《大智度論》卷十叁載,犯妄語戒而無慚愧心者,自斷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並有口氣臭、善神遠離等十種罪過,此稱爲妄語十罪。
【死有】爲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人依于前世所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果之際,其于前世臨終的一刹那,稱爲死有。亦即于本有之後,中有之前,壽命方盡時之色心,稱爲死有。參閱“四有”條。
【死苦】爲四苦之一,八苦之一。即五陰壞時或壽命終時所受之苦。《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列舉死苦的五種相:一、離別所愛的財寶,二、離別所愛的朋友,叁、離別所愛的眷屬,四、離別所愛的自身,五、于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的憂苦。此外,《俱舍論》卷十中,將死時之苦,稱爲斷末摩苦。末摩,即死穴、死節的意。此處若加少許傷害,即生極大苦痛而喪命。
【死相】指人死時的相狀。由查驗人之死相,可知其往生善處或惡處,稱爲知死相。此說散見于大小乘經論中。《成唯識論述記》卷四載:“世親、無性攝論皆雲: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由生勝趣、惡趣別故。”《瑜伽師地論》雲:“隨下、上冷,後至于心,此處初生,最後舍故。”又、《瑜伽師地論》有死相六驗,即由六種查驗死相的情形,而可得知亡者往生于人中,或天上、餓鬼、畜生、地獄等處,或入涅槃。見《俱舍論》卷十。
【耳根】耳根是耳識發生的地方,是能聞聲之義,爲不可見有對之淨色。此爲五根之一,爲十二處中的耳處,十八界中之耳界。此是耳識發生的地方,耳識是依于耳根,緣于聲境,發生其了別認識的作用。《百法纂釋》曰:“耳根者,能聞之義,梵語莎嘈多羅戍縷多,此雲能聞聲,以處處能聞故,如十方擊鼓,十方齊聞。今不言能聞聲,而翻爲耳者,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廣五蘊論》則曰:“雲何耳根,謂以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耳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耳識得生,無即不生。”我們所見的耳朵是外根,能生識的是內根,鼻、舌、身等識亦是如此。
【耳識】是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八識之一。指以耳根爲所依,以聲境爲所緣,隨根立名,而名耳識,産生對聲境的了別作用。見《百法明門論》。
【舌根】舌根是舌識發生的地方,是能嘗之義,爲不可見有對之淨色。此爲五根之一,爲十二處中的舌處,十八界中之舌界。此是舌識發生的地方,舌識是依于舌根,緣于味境,發生其了別認識的作用。《百法纂釋》曰:“四舌根者,能嘗之義,梵語诋若時吃縛,此雲能嘗,論雲能除饑渴,能發言論,表彰呼召謂之舌,今不言能嘗,而翻爲舌者,體用兼之,依唐言也。”此在《大乘廣五蘊論》中則曰:“雲何舌根,謂以味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舌上,周遍淨色。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
【舌識】是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八識之一。以舌根爲所依,以味境爲所緣,隨根而立名,而名舌識,産生對味境的了別作用。見百法明門論。
【老死】爲十二緣起的第十二支。色、心諸法相續變異,稱爲老死。有情由生到死,于念念相續存在期間,身體衰朽變化曰老,壽命終盡四大分離曰死。《佛說稻芊經》曰:“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追感往事,言聲哀…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