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雖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則能隨緣起滅,具有染淨之別,故能生起一切萬法;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別體,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成爲妄法,故諸法依隨真如,同時存在。因此,佛性雖本有,仍需精勤修持,離染顯淨,方可成佛。
然北道派之說與此有異,北道派論師以爲,衆生的根本識、即阿梨耶識,爲諸法的依持,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然此識爲無明的妄心,而非不生不滅的真如。亦即是主張佛性後有,須長劫修行,始得成佛。參閱“唯識叁系異同”條。
【阿賴耶識】爲梵語 alaya 之音譯。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即八識之一。又作阿黎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故亦稱種子識。在“叁能變”中,此稱爲“初能變識”。
《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爲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義譯爲藏識。藏有叁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執藏,亦稱我愛執藏。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爲“賴耶緣起”。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爲“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爲“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緣起】爲四種緣起之一。唯識宗的唯識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梵語 alaya ,意譯爲“藏”,所藏者“種子”;此微細不可知的藏識,爲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而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皆爲此藏識所執持做種子所現行,此稱“種子生現行”,于此同時,彼種子所現行的萬法,又于藏識中新熏其種子,此稱“現行熏種子”。如此,故知由本有種子、現行、新熏種子等叁法之輾轉相生,而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關系。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的本有種子遇緣生起現行,次由所現行的萬法新熏種子于藏識中,而後更遇緣,則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熏種子,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新熏種子叁法輾轉輪回、互爲因果而無窮始終,此即賴耶緣起。參閱“四種緣起”條。
【阿羅漢向】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余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阿羅漢果】爲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诃,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殺賊、不生、無學。指斷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性】性爲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曰:“性者體也”。《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叁不改名性,四性別爲性。”《大智度論》叁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
【性戒】二戒之一。如殺、盜自性是戒,不待佛製故名性戒。
【性決定】種子六義的第四義。此明種子隨它本身能熏的善惡無記之性,生起現行時,也決定其現時的善、惡、無記之性。亦即是善種生起善的現行,惡種生起惡的現行,此一因果法則不能混亂。這是簡別于小乘有部、如善惡因生無記果,或無記因善因生惡果等,明異性不能爲親因。
【性宗相宗】中國大乘佛教,習慣上把佛教分爲性、相二宗,即法性宗和法相宗。但其內涵則與印度的性宗、相宗並不一樣,如果依照宗派學統,中國承自印度中觀學派的叁論宗應該是性宗,承自印度瑜伽行學派的唯識宗應該是相宗。但是在中國佛教中,雖然仍以法相唯識宗稱爲法相宗或相宗,但中國的法性宗,並不是指空宗的叁論宗,卻是中國的天臺宗、華嚴宗、禅宗,以此叁宗爲法性宗,簡稱性宗。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並不確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約定成俗,也就無從辨正了。
【性相二宗十異】中國大乘佛教性、相二宗差異之處何在呢?明德清大師撰《華嚴經綱要》,說到性相二宗在理論上的十種差別,即所謂性相二宗十異。此十異是:一者一乘叁乘異,二者一性五性異,叁者唯心真妄異,四者真如隨緣凝然異,五者叁性空有即離異,六者生佛不增不減異,七者二性空有即離異,八者四相一時前後異,九者能、所斷證即離異,十者佛身有爲無爲異。以上差別雖有十種,最主要的只有兩條,一者是“唯心真妄異”,二者是“真如隨緣凝然異”。唯心真妄異者,法相宗謂由阿賴耶識種子而生起諸法(此即賴耶緣起);法性宗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即阿黎耶識,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此即真如緣)。真如隨緣凝然異者,法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法性宗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
【性境】唯識宗所立的叁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爲叁類。性境之性,是“實”的意思,亦可說是現前的實境。性境是實種(色法種子)所生,是以因緣變而變現,不是隨第七識的“非量”認知,或第六識的分別心幻化假設,亦不是已落謝的六塵影子。所以在唯識學上,性境有叁個條件:一、爲實種所生:前五識的相分,第六識五俱意識的相分,第八識的相分,所緣的全走色法,都是實種所生。二、有實體之用:色法有質礙性,有其實用。叁、現量所證:現量亦有叁個條件,一者現前顯現,二者非構思所成,叁者不是在錯亂情形下所見。
【性境不隨心】對于叁類境,玄奘叁藏有偈子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宗鏡錄》六十八解釋“性境不隨心”曰:“性境者,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隨心者,爲此根塵等相分皆自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這段話的意是:性境、不藉心識能緣的分別力,而由自己的種子、由因緣力任運而生。因爲心識的分別計度,有善有惡,而性境是如其本質而被覺知——爲前五識及第八識所覺知。外境無善無惡,只是無記,這就是性境不隨心。
【性境五不隨】玄奘叁藏偈子︰“性境不隨心”,《宗鏡錄》六十八,謂有下列五種不隨的情形,即:一、性不隨:能緣的見分,通于善、惡、無記叁性;而所緣的境性唯無記,此謂性不隨。二、種不隨:見分從見分種子所生,相分從相分種子所生,此謂種不隨。叁、界系不隨:如五俱意識緣香、味境時,其香味二境唯欲界所系,而不通于色界、無色界。再如第八識緣種子時,能緣的第八識爲欲界所系,而所緣的種子卻通于欲、色、無色叁界,此謂界系不隨。四、蘊處界叁科不隨:于五蘊中,如五識見分是識種所收,而五塵境相分是色蘊所攝,是蘊科不隨。于十二處中,其五識見分是意處所收,而五塵相分,五境處所攝,是處科不隨。于十八界中,其五識見分,是五識界所收,而五塵相分,五境界所攝是界科不隨。五、異熟不隨:如第八識的見分,是異熟性,而其所緣五塵相分非異熟性,是爲異熟不隨。
【性境五類】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及《成唯識論了義燈》二書中,指出性境有下列五類,即:一、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的相分叁境,即根身、器界、種子。二、前五識的相分,即色、聲、香、味、觸五境。叁、有漏和無漏的定心所所緣的相分。四、無分別智所緣的真如。五、五俱意識與前五識緣五塵境時,最初刹那——即于率爾心時也是性境。
【定心所】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定的梵語叁摩地,譯曰正定,《成唯識論》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令心專注是心力恒時凝聚,不隨所緣流散,故心力專注是其自性,由心定之故,明智即生,此即其業用。散亂之心,不能生定,亦無所依之智。見《成唯識論》卷六。
【定中獨頭意識】四種意識之一,爲定中的第六意識。意識有明了、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了意識與眼、耳等五識俱起,故稱五俱意識;定中、獨散、夢中等叁意識不與五識俱起,故稱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系指在定中,前五識不起現行,唯第六意識發生所用。見《百法問答鈔》。
【定果色】法處所攝色之一。又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謂菩薩入定,所現光明,乃見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光定,則有火光發現。定所引色者,以果從定起,名定所引色。這是依于威德殊勝的定力,而變現的五塵境也。此色通于假實,一者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變之色,爲無實用之假色;二者八地以上菩薩,爲攝化有情,以威德定力而變之色,則爲有實用之色法,能變土砂爲金、銀、魚、米等,給衆生享用,此即法處所攝之實色。參閱“法處所攝色”條。
【定異】爲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定者決定,異者不同,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決定不同而不雜亂。如瓜種不生豆苗,豆種不生瓜蔓者是。《百法直解》曰:“定異者,依于善惡因果種子現行各各…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六~十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