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種。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厭離生死,樂趣涅槃,就像小乘聲聞、緣覺二乘一樣,厭苦欣滅。下乘般涅槃障四地猶有,能障五地無差別道,進入五地時緣真實如理,生死涅槃都無差別,便能永斷這下般涅槃障。所以說第五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二種愚爲: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厭惡生死。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就是這裏所說的對涅槃感到欣樂。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小隨煩惱心所】隨著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曰隨煩惱心所,分大隨、中隨、小隨叁類。小隨煩惱心所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別生起。見《百法明門論》。
四劃
【五八識】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與第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于證達佛果時,眼等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爲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爲如來萬德之總本。見《成唯識論》卷十。
【五十二位】此乃明菩薩修行的階位,諸經論所說不一,自古廣爲大乘諸家所采用的,其名數爲: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二、十心住,即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叁、十行心,即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護一切衆生離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稱爲入法界心,即爲等覺。第四十二地之心稱爲寂滅心,即爲妙覺。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五。
【五上分結】指順益上分界的五種結惑。全稱五順上分結。結爲系縛、煩惱之義。于叁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種結。五上分結即上分界之色界與無色界的五種結惑,系縛衆生,令其不得超離其界。五上分結即:一、色貪,貪著色界五妙欲的煩惱。二、無色貪,貪著無色界禅定境界的煩惱。叁、掉舉,上二界衆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禅定的煩惱。四、慢,上二界衆生恃自淩他憍慢的煩惱。五、無明,上二界衆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無所明了的煩惱。見《俱舍論》卷二十一。
【五下分結】指順益下分界的五種結惑。乃對五上分結而立五下分結,全稱五順下分結。即叁界中的下分界(欲界)之五種結惑,系縛衆生,令其不得超脫其界。五下分結即:一、欲貪,于順情境上生起貪著之心而無有厭足。二、嗔恚,于違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叁、有身見,于名(心)、色(色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計爲身,執著我見。四、戒禁取見,取執非理無道之邪戒。五、疑,迷心乖理,狐疑不決,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覺合塵。
欲界衆生由于上述之欲貪與嗔恚二結,遂不得超離欲界,若有能超離者,由有身見等後叁結,終亦還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種,稱爲順下分結。見《俱舍論》卷二十一。
【五心】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發生了別作用時,順次生起的五種心念,曰五心。即:一、率爾心,謂眼識初對外境時,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運而起,故尚未有善惡之分別。二、尋求心,謂欲審知明了外境,即推尋求覓而生起分別見解之心。叁、決定心,謂既已分別所緣之境法,則能審知決定善惡。四、染淨心,謂于外境生起好惡等情感之心。五、等流心,果似于因曰等流,謂于善惡之法既已分別染淨,則各隨其類而相續不已;于善法則持續淨想,于惡法則持續染想,念念相續,前後無異。五心之中,率爾心多爲一念,其余四心則每每多念相續。見《瑜伽師地論》卷一。
【五因】以地、水、火、風等四大種爲能造之因,以諸色法爲所造之果,其因與果之間具有五種關系,爲:一、生因:由四大種能生起諸色法,譬如母之生子。二、依因:所造之色法既生,則隨逐于大種之後,譬如弟子之依于師。叁、立因: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萬物。四、持因:以力持之故,使所造之色可相繼不斷絕,譬如食物之持續身命。五、養因:增長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雨露之長養草木。此五因于六因之中,爲有力之能作因所攝,而不攝于其他同類因等五因;于四緣之中,則爲因緣所攝。見《瑜伽師地論》卷叁。
【五同緣與不同緣意識】第六意識分爲明了意識與獨頭意識兩類。明了意識又稱五俱意識,此五俱意識又分爲五同緣意識與不同緣意識兩類,即:一、五同緣意識,此指與前五識俱起,且與之攀緣同一對境的意識,例如眼識見青色時,意識亦同緣青色,故知五同緣意識的作用與前五識皆同屬“現量緣”。二、不同緣意識,謂雖與前五識俱起,且爲五識所依,然以具有自在攀緣之作用,故可廣緣十八界諸法。例如眼識見煙時,意識于同時即緣及火,其作用屬于“比量緣”;又如眼識見繩時,意識于同時即緣及蛇,其作用屬于“非量緣”。
以上所說,系大乘唯識家所持的論點;而小乘俱舍宗等則持不同觀點,因俱舍宗不認可“二心並起”的狀態,即五識不與第六識俱起,故認爲于前五識生起之次一刹那,第六識方能産生分別前境的作用,是知俱舍宗僅認可“獨頭”,而無“五俱”之說。
【五地斷障證真】十地中難勝地的菩薩,修習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無差別智,無有能勝,即斷下乘(聲聞乘、緣覺乘)涅槃障,證類無差別真如(生死涅槃,其類平等,無有差別)。參閱“十地”條。
【五作業根】五種造作業之根。又稱五作根、五業根,指數論學派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一、舌根,又作語具、口聲,有言語作用。二、手根,有執持作用。叁、足根,又作腳根,有行步作用。四女根,又作人根、小便處,有戲樂與生子之作用。五、大遺根,又作大便處,有除棄糞穢之作用。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五位百法】這是諸法的分類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識宗則將一切法分爲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稱八識心王。八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共計八種。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心所,分爲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六位。叁、色法,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及意識所對的法處所攝色,共十一種。四、心不相應法,有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種。五、無爲法,有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滅、想受滅、真如等六種。以上五類百法中除無爲法外,其余四類屬有爲法。見《百法明門論》。
【五位無心】無分別識之生起,稱爲無心位。此指意識暫時間斷,不起現行。《唯識叁十頌》頌文曰:“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此名五位無心,即:一、生于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得無想天果,壽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間意識不起。二、入無想定:外道修行,入無想定,前六識不起現行。叁、滅盡定:修此定者,前六識不起現行,第七識染心所亦不起現行。四、睡眠;深度熟睡而無夢者,意識不起現行。五、悶絕:俗稱昏迷,醫學上謂“無意識狀態”,這是由于大驚布、大刺激,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前六識不起現行。但第七、八識仍恒時相續,故悶絕並非死亡。
【五見】又作五染汙見、五利使。指在六種根本煩惱中的惡見心所,開爲五種。此五種爲:一、薩迦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爲五蘊實有,執此爲我,而生種種謬誤的見解。《成唯識論》曰:“薩伽耶見,謂于五耶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二、邊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爲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爲死斷滅者,此即佛教所反對的常見或斷見。叁、邪見:認爲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爲惡不足懼,爲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四、見取見:于前種見上隨執一端,以爲最勝,即固執其所見,一切鬥爭依之而起,故以一切鬥爭所依爲業。五、戒禁取見: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爲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這種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是爲戒禁取見。
【五利使】即是五染汙見。利使,是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體猛利;使,有驅役之義,爲諸惑的總稱。五利使,乃指五種迷于“理”而起之惑。即:一、有身見,不知吾身乃五蘊之假和合,而執著實有我身。二、邊執見,執著我于死後斷絕,或死後常住不滅等二種邊見。叁、邪見,謂實無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見解,則惡不足懼,善不足法,乃邪見中之最邪者。四、見取見,以低劣的知見,而思劣事爲優勝。五、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的戒禁爲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持牛戒、雞戒、狗戒等。使,爲煩惱的異名;上述五項惑見,皆起于對“理”之推求,其性極猛利,故總稱五利使。見《成唯識論》卷六。
【五戒】爲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製戒。即:一、 殺生,二、偷盜(不與取),叁、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诳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于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