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非情之境發得。又前叁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見《俱舍論》卷十四。
【五法】又稱五事。《入楞伽經》卷七所載,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稱爲五法。在唯識學上,“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詞。此五者的意義是:一、相:相者事物的相狀,森羅萬有的有爲法,皆是因緣所生法,此法于生起存在期間,各有其相。如人有人之相,畜有畜之相,以至于瓶、缽、象、馬,亦各有其瓶、缽、象、馬之相。有相即有名,相是安立名稱言說的對象。《叁無性論卷上稱:“相者,謂諸法品類爲名句味所依止。”亦即依據事物的相狀,而安立各種不同的名稱。二、名:名即事物的名稱,是“謂即于相有所增語”,增語就是于相上安立名稱,用來诠釋其相。于此,名是能诠,相是所诠。即名是依事物的相狀,安立山河房舍,象馬牛羊的名稱。《叁無性論》卷上曰:“名者,即是諸法品類中名句味也。”叁、分別:分別舊譯曰妄想,即“叁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也就是主觀的心識作用,包括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個相應心所在內。此主觀的心識,對于事事物物,或分別其相,或分別其名,或分別名與相的關系,因名爲分別。四、正智:正智也是一種能緣的認識作用,其所不同于分別者,分別是有漏的,有雜染的能緣作用;正智是無漏的,無分別的正知,它所緣的對象是如如。《叁無性論》卷上曰:“由此智故,一切聖人能通達如如。”五、如如:如如即是正智證得的真如。真如是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絕待真理,唯是修證所得。《瑜伽師地論》卷七二曰:“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
【五法叁性相攝】五法,指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叁自性,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經典中所說不一。《瑜伽師地論》七十四曰:“依他起攝相、名、分別、正智,圓成實攝彼真如,遍計所執不攝五事。”《辨中邊論》二曰:“依他起攝相、分別,遍計所執唯攝彼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楞伽經·五法品》曰:“依他起性唯攝分別,遍計所執攝彼相、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
【五法事理唯識】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謂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爲唯識。這是大乘唯識家的說法。其中,心法爲識的自相,心所法爲與八識心王相應而起者,色法爲心法與心所法所變現者,不相應法爲心王法、心所法、色法等之分位而假立者,無爲法則爲識之實性。
【五知根】謂五種能知之根。爲數論二十五谛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聲、觸、色、味、香之五種根。指耳根、皮根、眼根、舌根、鼻根。依《金七十論》卷中載,耳根從聲唯生,與空大同類,故唯取聲;皮根從觸唯生,與風大同類,故唯取觸;眼根從色唯生,與火大同類,故唯取色;舌根從味唯生,與水大同類,故唯取味;鼻根從香唯生,與地大同類,故唯取香。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五取蘊】取者煩惱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蘊。指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又就取蘊的名義而論,《俱舍論》卷一稱,一切煩惱總稱爲取,蘊從取生,或蘊屬取,或蘊生取,故稱取蘊。然《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特以諸蘊中所有之欲貪稱爲取,以取合故,稱爲取蘊。
【五受】五受即五種覺受,隨觸的領納分爲五種。即:一、苦受、謂與前五識相應的不悅之受。二、樂受:謂與前五識相應的身悅之受。叁、憂受:謂與意識相應的不悅之受。四、喜受:謂與意識相應的心悅之受。五、舍受:謂于身心非悅非不悅之受。換一表達方式,在苦受、樂受、舍受的叁受之外,再加上憂受、喜受,合稱五受。唯識學上謂:苦樂二受唯與前五識相應,是生理上的受,憂、喜二受與第六識相應,是心理上的受。唯此爲與第六識相應的受心所之感受,第六識與受心所各有自體,不是一法。
【五苦】五苦指五種苦惱,而經論所載諸多異說,如《五苦章句經》所舉的五趣之苦,爲: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並依先世之業而定壽命長短。二、人道苦,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轉輪聖王,皆受生老病死、饑渴寒熱等無量百千種之苦。叁、畜生苦,禽獸蟲魚等類皆受饑渴寒熱、供人取食、相互啖食等萬般之苦。四、餓鬼苦,餓鬼身長一由旬,而咽細如針孔,其喉中噴火,不得飲食。五、地獄苦,地獄有鐵城镬湯、劍樹刀山等八寒八熱之苦。《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載,就苦的自體列舉五種,即逼迫苦、衆具匮乏苦、界不平等苦、所愛變壞苦、叁界煩惱品粗重苦等五苦。《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四所舉的五苦,爲:一、生老病死苦,二、愛別離苦,叁、怨憎會苦,四、求不得苦,四、五陰盛苦。
【五相】此有二種解釋,一者天人的五種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臨終時,顯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等五種衰相。見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二者迷悟的之五種法相。又作五事,即所诠相、能诠相、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所诠相爲法,能诠相爲名,二者皆通于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叁性。相屬相爲執著法與名相屬著之相,是遍計所執性。執著相以所執爲自性,是依他起性。不執著相則爲離執著之相,是圓成實性。見《成唯識論》卷八。
【五重唯識觀】此爲依叁性觀的觀行法門,由粗至細,總有五重。《成唯識論》曰:“遍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是故諸法皆不離心。”觀此唯識叁性的道理,自粗至細,五重觀法,曰五重唯識觀,即:一、遣虛存實識,以心之境,是遍計所執的虛妄法,體用非有,故而遮遣;內心諸法,爲依他圓成,體用非無,故而存留,此爲虛實相對的觀法。二、舍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各各有相、見、自證、證自證四分,此四分中,相分爲所緣之境,後叁分爲能緣之識。而相分之境爲虛妄,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後叁分之純識,此爲心境相對的觀法。叁、攝末歸本識:相分是識所取之境,見分是了別境的作用,此二者均從識體生起,故識體爲本,相、見二分爲末,所以離開識之自體分,就沒有相、見二分的存在。故攝末歸本,這是體用相對的觀法。四、隱劣顯勝識: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勝,心所是相應作用,是劣。故隱去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這是王所相對的觀法。五、遣相證性識:八識心王之自體分,是依他(因緣)起之事相,八識心王之實性,是二空所顯之真如——圓成實性。故舍遣依他起之事相,證得圓成實之理性,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複次,以上五重,乃在說明悟入叁性的層次,故離叁性觀則不存在。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所載。
【五根】五根的根,是能生之義,也有增上之義,如草木之根,能生幹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淨色根與浮塵根的分別。浮塵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彼此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種感覺器官。但這是外在的根,沒有生識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扶持內根,故又名扶根塵(扶持內根的塵法)。淨色根又名內根,也稱勝義根,是一種透明的、清淨的物質,是淨色四大所造。淨色根爲生識之處,以現代的科學智識來看,此即爲神經纖維及神經細胞。佛書中有形容外根的偈子,曰:“眼如葡萄朵,耳如卷菜葉,鼻如雙垂瓜,舌如新偃月,身如腰鼓颡。”《俱舍論》載:“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見分釋條。
【五俱意識】唯識宗將第六意識的功用分爲兩類,一者五俱意識,二者不俱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並生,明了所緣之境,故又稱明了意識。複可分爲:一、五同緣意識,系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且緣同一對境的意識。二、不同緣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然緣其他之異境。二者不俱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而系單獨發生作用的意識,亦稱爲獨頭意識。參閱獨頭意識條。
【五欲】五欲有二說,一者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即:一、色欲,謂男女的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的妙色,能使衆生樂著無厭。二、聲欲,謂絲竹與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之聲,能使衆生樂著無厭。叁、香欲,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使衆生樂著無厭。四、味欲,謂各種飲食菜肴等美味,能使衆生樂著無厭。五、觸欲,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寢具等種種好觸,能使衆生樂著無厭。見《大智度論》卷十七所載。再者,又指財欲、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即:一、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爲養身之資,故求戀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之色,及男女之色。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叁界。叁、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四、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飲食衆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五、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見《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四所載。
【五眼】指五種眼力。即:一、肉眼,爲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爲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叁、慧眼,爲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爲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薩爲救度一切衆生,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
【五教十理】唯識宗爲證明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舉出五種教證及十種理證。大乘佛教主張有第八阿賴耶識,而一切小乘經論則唯說六識,不說八識,故大乘舉出五教十理以證明其存在。五教者,謂于經中有五處說及第八阿賴耶識,即《大乘阿毗達磨經》二處說阿賴…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