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P17

  ..續本文上一頁耶識,《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各一處說阿賴耶識,及大衆部阿笈摩。十理者,即:一、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二、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叁、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彼趣生體不應有。四、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五、契經說壽、暖、識叁者更互依持,得相續住,若無此識,能持壽暖令久住識不應有。六、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七、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八、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九、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十、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見《成唯識論》卷叁、卷四。

  【五部大論】傳說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于中印度阿瑜陀國阿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論師說五部大論,此五部大部論即:一、《瑜伽師地論》:凡百卷,唐代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中土未譯。叁、《大乘莊嚴經論》︰十叁卷,唐代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辨中邊論》:一卷,唐代玄奘譯。五、《金剛般若論》:二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五陰】即五蘊之舊譯,參閱“五蘊”條。

  【五陰熾盛苦】爲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亦指有漏的五蘊之苦。例如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等均屬之。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所載。參閱“八苦”條。

  【五鈍使】五利使的對稱,兩者合稱十使。即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慢、疑五種煩惱。貪、嗔、癡、慢四種,是迷執于世間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遲鈍,故謂之鈍使。疑是對四谛真理所起之惑,以猶豫不決爲自性,合稱五鈍使。見《成唯識論》卷六。

  【五遍行心所】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作意、受、想、思等五。此五心所具四種一切:一、一切性,遍于善、惡、無記等叁性之心而起,故謂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叁界九地或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叁地而起,故謂一切地。叁、一切時。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謂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其他心所無一具有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稱爲遍行。見《大乘百法明門論》。

  【五義平等】心王與心所互相對應作用——即王所相應,共有五種意義,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兩者依于相等的事物。二、所緣平等:指心王與心所所取的對象平等。叁、行相平等:指心王、心所中顯現之對象的形態平等。四、時平等:心王與心所同時作用,故稱時平等。五、事平等:心王與心所作用時,乃一個心王與同一種類之心所起作用,並非同時有兩個以上的心王或心所。亦有主張除去行相平等,而說四義平等者。見《俱舍論》卷四。

  【五種因力】地、水、火、風四大種爲能造四大,有五種因力,依此五種因力能造作種種色法,故稱爲能造四大。此五種因力是: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謂四大種,能帶諸色同時生起,若離大種,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稱轉因,《瑜伽師地論》載:“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謂若舍開大種,諸所造色,無有轉于別處的功能。叁、立因:此又稱隨轉因,大種若有變異,造色亦隨之變異。《唯識了義燈》曰:“安立因者,謂此造色與大種同安危,大轉壞時,造色亦壞。”四、持因:持因又稱住因,謂由諸大種所造色,相似相續而生,是由大種持令不絕故。五、養因:養因亦稱長因,謂由大種養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長。以上五因,四大種(能造四大)全皆具有,所造四大則無。

  【五種性】又作五種性、五種種性。唯識宗立論,謂一切衆生之機類,有先天具足五種不同的性質與素性,此系由阿賴耶識中本有的種子所決定,而無法改變者,故立五性各別之說。此五性即:一、聲聞乘種性:乃具有可證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二、獨覺乘種性:乃具有可證辟支佛果的無漏種子者。聲聞、獨覺二種性,法爾唯有生空無漏之種子,故深厭生死,專修自利樂寂之法,唯斷煩惱障,證生空之理,入無余依涅槃。以其不具成佛種子,決定不能成佛。叁、菩薩乘種性:乃具有可證佛果的無漏種子者。以法爾具有生、法二空之無漏種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入無住處涅槃,而證大覺極果。四、不定種性:爲具有二種或叁種無漏種子者。由無漏種子之差別,而于前叁乘之種性尚未決定其性的機類,以其修持過程而決定其所證的果位——阿羅漢、辟支佛、以至于大覺佛果。五、無種性:這類有情,法爾不具無漏種子,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不能解脫生死。然其雖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但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可得人天之善果。此又稱無性闡提。

  【五種唯識】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于《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以五種六門赅攝一切經論中的唯識,此五種唯識是:一、境唯識:這是就經義中,以境來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達磨經》謂:人、天、鬼、畜生四類有情,同見一河水,人之所見爲河水,天之所見爲莊嚴寶地,魚之所見爲其宅窟,而鬼之所見則是膿河猛火。各隨其感,而所見不同,是故境非真實,唯識所現。二、教唯識:此指經論中所說的唯識教義,如《華嚴經》說:“叁界唯心”。《解深密經》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以及《楞嚴經》雲:“諸法皆不離心”。《維摩诘經》雲:“有情隨心垢淨”等,皆是教唯識。叁、理唯識:此指經論中所成立的唯識之理,如《唯識叁十頌》所稱:“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以成立唯識之理;及“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以此成立識變之理,此稱爲理唯識。四、行唯識:此指經論中所闡明唯識之行者。行即修行,以修行對治有漏習氣,伏斷惑障,轉染成淨,成大覺果。修行之道,在于叁慧、叁學、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以及六度萬行,皆行所攝,此爲行唯識。五、果唯識:此指經論中闡述佛果之妙勝境界者。此果有通有別,通則诠叁乘聖果,別則顯佛不共功德。經論中所說的轉識成智,證得菩提與涅槃,即是行唯識修得的聖果。以上五種唯識,以教唯識爲總體之能诠,而余四種唯識則爲所诠的別義。

  【五境】又名五塵,即色、聲、香、味、觸五法,指爲五根所取的五種客觀對境,亦爲五識所緣的五種境界。即: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對象的法境,則爲六境。五境使人起煩惱,汙染心性如同塵埃,故又稱五塵。

  【五蘊】是世間五類現象的總稱。佛陀認爲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的。而五蘊,即是構成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五項因素。這五類因素則爲色、受、想、行、識,總稱爲五蘊。五蘊即:一、色蘊,泛指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亦包括我人的身體。二、受蘊:我人的感受作用,感覺或單純的感情。叁、想蘊:我人的思想、概念,或心中浮現的形象,或表象作用。四、行蘊:行是造作,也包括我人的意志、意念及行爲。亦指受、想以外,心識的一般作用。五、識蘊:識是認識作用,此在唯識學上稱爲了別作用。

  【五識】即五種心識。唯識宗立八心王,前五識爲眼、耳、鼻、舌、身,這是有情的五種感覺器官,是依于眼等五根,而生出的五種認識作用。這五識是:一、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二、 耳識:依于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叁、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四、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五、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五識王所相應】前五識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應。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叁十四個,即《八識規矩頌》中所稱:“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也就是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中隨煩惱心所二個,大隨煩惱心所八個,及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心所,共爲叁十四個。

  【五識所依】識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之生起有四種依,若缺任何一種,五識則不生起,此四種依爲:一、同境依:謂依于眼、耳、鼻、舌、身、五色根,此五根與五識共取現境,曰同境依。二、分別依:謂依于第六識,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意識與之同時生起,與前五識同緣色、聲等境,而生起了解分別作用,曰分別依。叁、染淨依:謂依于第七識,第七識與“四煩惱常俱”,是染汙識,前五識亦由此識染汙而成有漏。前五識本來無染,但以無始以來受第七識影響,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識是染淨依。四、根本依:謂依于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前五識依第八識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識爲根本依。

  【五識料簡】作爲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是五種感覺器官,它依于色根,緣于色境,分析其特性如下:一、前五識所依之根,有浮塵根與淨色根之別。浮塵根(又名扶塵根,亦名扶根塵)是外根,爲我人視力可見的眼睛、耳朵、鼻舌頭、身體。這是四大合成的物質,其作用是扶助內根,爲內根依托處。淨色根又名勝義根,此爲發識取境處。二、前五識緣境,唯緣性境,不緣假法。叁、前五識緣境,俱是現量,不起計度分別。四、前五識俱有間斷,視緣具緣不具而定。五、前五識俱通叁性,叁性者,指善、不善、無記而言。

  【五識得名】前五識的名稱,有隨根立名和隨境立名兩種意義:一、隨根立名,隨所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眼識、耳識…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